工作之后的书单
来自:陌小言
“每天打卡,八一八那些读过的书”整理的差不多。可能抽丝太慢,改做买书晒书单得了。工作之后时间少了很多,不像大学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单调的工作倒是给了一个借口在这三四年认真读了几本书。作为一个学数学的有点勉强,所以才这么冷吧,嘻嘻。 —————————————————— 为什么自己要阅读? 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这个目的太显工具性,以至于使整个过程痛苦有余,乐趣不足。儿童体会最深,他们的天性是玩儿和游戏,所以他们生气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和你玩了!成年人有理智和毅力,懂得放弃和取舍,但这没有增加阅读的快乐,仅仅冲淡了阅读的痛苦。 那为了装潢门面而阅读呢?在公众面前谈笑风生是人生一大乐趣,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重心放在了外界而不是内心,我们很可能被公众驯化,从而忽视内心的真实感觉。当我们开始琢磨别人的兴趣投其所好时,乐趣变成了牢役,自己成了舞台上的演员。在中国的传统里演员属于下九流,或许就包含了心灵不自由的意思,霸王别姬中的蝶衣即复演了这样的人生。 再者,如果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阅读呢?我们要在书中寻找一个答案或者一种相似的人生。我们的目的是如此迫切,以至于爆发出一种惊人的毅力和力量,比如那个被强迫症困扰了大半辈子的森田正马。总之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结果却不太坏。 如果没有了以上诸种功利性的压迫,阅读便成了一种消遣,一种享受。 《毛姆读书随笔》。 第一篇文章是“读书是一种享受”,就冲这句话值得一读。他的文风活泼诙谐,读这本书也算是一种享受,对得起他第一部分啰啰嗦嗦的说教。 《美育书简》。 游戏理论出自席勒的这本书信集。审美教育是被阉割掉的最可惜的一种教育,不然也不会有大把的“某人到此一游”的题词。审美的快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快乐,物我两忘,甚至会忘记拍照。 《都柏林人》。 因为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云上的日子》中的一句台词偶然发现了乔伊斯的《死者》(顺便说一句:循着线索而不是逻辑阅读是一种有趣的方法,每次都有意外惊喜),进而看到了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从生写到死,整部书都弥漫着“瘫痪”这个词。但感觉是越来越喜欢,读最后一篇时,如同主人公的人生一样,昏昏欲睡,直到最后一刻,扑面而来的灵魂顿悟。 《尤利西斯》。有一句话说,如果你爱ta,就给ta看《尤利西斯》,因为是名著;如果你恨ta,也给ta看《尤利西斯》,因为是天书。真的吗,试试看吧。 《套中人》。 最近喜欢上了短篇小说。面对大把的碎片时间,读短篇正好合适,还可以把手机解放出来。都说契莫欧三人中他的短篇小说写的最好,作为读者,不知何解。不过莫的《一根绳子》显然是抄袭契的《小吏之死》,莫的故事够精彩,欧的结局够离奇,哦额竟然没猜对一个,汗! 《变形记》。 卡夫卡自不必多言,我对他的作品却不怎么感冒,难不成开创者的丰功伟业仅停留在批评家的笔下?要不要就是额的口味问题了。 《局外人》。 一部另类的作品,看开头和结尾就感觉荒谬十足。作者是一个作家,也可能是一个哲学家,who knows? 《恶心》。 说到了加缪就不能不提萨特。萨特年长于加缪,二人亦师亦友。然而造化弄人,加缪竟比他先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让他情何以堪!和加缪不同的是他死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有一句名言:hell is other people,冷风扑面而来。 《如果冬夜,一个旅人……》。 看到此书第一反应是oh,my lady gaga,小说也能这样写?!这是一本很能挑战自己的阅读习惯的书,一本感觉不适又耐着头皮读完的书,一本读完还认为很不错的书。女读者和男读者结婚了,到底是结束了还是又开始了?批评家说卡尔维诺提出了“时间零”的感念,时间负是前因,时间正是后果,时间零就是当下。卡尔维诺的十个故事没有前因没有后果,当你兴致勃勃时,戛然而止,真够虐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的小中篇,他一定从弗洛伊德的教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也因为此自己把他的经典中篇全翻了一个遍。 《中国哲学简史》。 冯先生的这本书很有意思,它的来历是出口转内销。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在他之前中国哲学就像一个装满书纸的筐,里面什么都有,但是页码全乱了,一团麻。有时甚至会怀疑中国到底有哲学吗?他担负起的是按页码分类整理的工作,就像图书管理员,但是难度大了好几个数量级。 严格来说,不是没人做这个工作,此人是胡适。他是一个天才,而且没有发生天妒英才的事情,很可惜他只开了一个头。或许是为声名所累,胡适的精力有些分散。胡适先生对博士帽很有研究,他的收藏高达三十六顶。 恭喜冯友兰。 《飞鸟集》。 看这本薄薄的诗集纯粹是为了打发早晨的时光,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记忆力有没有退化就把它背了下来。记忆力如何不得而知,自己意外的获得了一种爱的能力。郑振铎的翻译总体不错,但也有瑕疵。比如这句他的翻译要比“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差一些。 《吉檀迦利》。 泰翁荣获诺贝尔奖有一部分要归功于他懂英语,这在客观上和某曾经是英属殖民地有关系。评选委员会提到的是吉檀迦利,恐怕还在于它的条理清晰完整。 《流萤集》。 和纪伯伦的《沙与沫》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这要归功于吴岩的翻译。这本诗集更短,可以一口气读完,翻译的很有诗意,虽然太诗意可能会牺牲部分内容,但绝对瑕不掩瑜。 明天接着贴。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古籍一定要繁体竖排吗? (越南人嗎個)
- 求购转让|社科经典好书 (豆友hbnt7dqYro)
- 求问朗声旧版 金庸小说的好价 (孬孬)
- 还行,300-120-18返利 (嘤嘤嘤嘤嘤嘤)
- 晒书/房|一个神奇的时代 (抱素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