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之【看得见的古典中国】系列宋元明清的宝贝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2008-08-17 09:13:4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 (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楼主 2008-08-17 09:14:36

    看得见的古典中国】中国人的习惯都是宋朝以后定的

    分餐才能“举案齐眉”

    中国人饮食当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由分餐制改为了共餐制。我们现在特喜欢大吃大喝,划拳行令,分餐制的国家一般都不喜欢这么热闹。我们汉唐以前都是分餐制,甚至到了明代,很多版画上画的比较庄重的场合吃饭也还是分餐。

    我们到今天有时候也采用分餐制,围着圆桌也可以分餐。当然我们今天的分餐不是源于过去的文化,而是源于西方的文化,是跟外国人学的,不是恢复的。我们最早的食文化,能找到证据的就是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主要的铜器,就是礼器、食器、酒器,还有乐器、兵器,等等。我们常说的就是鼎啊、簋啊,这都是食器,天子“ 九鼎八簋”嘛。

    人类大致的文明过程都差不多,旧石器、新石器,然后青铜文化、铁器文化。我们国家的玉石文化是比较特殊的。一般都这样,因为铜的熔点低于铁,所以说铜器文化就早。早期的铜,今天看很不好,因为里面含铅、含锌,有毒。但是在“肉林酒池”的时期,都是青铜文化。我想那时候的人可能就是吃得比较简单,就一锅肉,酒是玩命地喝,跟喝水似的,酒池嘛。商代那时候的酒都是度数低的酿造酒。我们不能清楚地想象过去的那种饮食。其实饮食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比如说不吃辣的人是不能理解吃辣的人,说:这怎么吃啊?实际上习惯是养成的。我没有研究过饮食,但是我想按照我们今天的人的口味,古代的那个饮食是不怎么好吃的。我们今天要回到古代,回到商代吃那个炖肉,估计不怎么好下咽,也没那么多佐料。但那个香可能就是天然的,比如白水煮肉,放点儿盐,有时候也挺香的,我吃过。我原来在水库玩的时候,看到人家捞上来的鱼,就拿白水煮,直接搁一把盐,其余什么都不搁,特鲜。我想古代饮食大部分是那样弄的。

    很容易证明我们早期的饮食文化就是分餐制,很多古画上都留有证据。比如鼎,一模一样的鼎,出土的时候可能有一堆。鼎、簋等青铜器的大量存在,可能就是由于在早期社会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吃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把吃的容器最后变成礼器了。你看这个鼎,一说就是“山河九鼎”,“一言九鼎”,说的都跟这吃的有关。说话得算数,没吃的不得死了吗?我们知道的像什么大克鼎啊,毛公鼎啊,这些都是后来作为奖掖或者记录,就是作为纪念碑什么的,上面有大量的文字,肯定不是为了吃,体积那么大,也没法弄。可能后来这个吃的最重要的容器,就变成礼器了。

    过去北京人艺排过一部戏叫《古玩》。那个戏早年没拍的时候,他们院长任鸣领着濮存昕他们都来了,让我给讲一课。我说剧本我没看,也没看过彩排,但我担心一个问题出现,就是古玩很容易出现外行人觉得天大的事儿,但内行人觉得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我说就怕你们到时候出现这个问题。不幸啊,让我言中了。我后来看他们演出,发现那个戏核有两个鼎,一个鼎在日本人手里,一个鼎在中国人手里,互相觊觎对方那个鼎,都想凑齐了,凑成一对儿。这个在古玩行看最不成立了,因为那鼎啊,只要成对儿了,一模一样,全不值钱。他们就弄错了,鼎不像别的。中国人成双成对的概念重,你比如说收藏的古家具是这样,一只椅子的价钱,是一对的四分之一。比如现在的行情这个值十万,但你一只也就卖两万五,现在因为收藏的人多,多了能到三分之一的钱,就是它达不到一半的钱。但是西方人不在乎,西方人经常买了一只椅子也没事儿。结果人艺这戏,让我看着就是一个笑话,大家为这个事弄得生生死死的特不值。

    中国人所有的习惯其实都是宋朝以后定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封建社会后一千年的生活,跟今天没有本质区别。但跟汉唐以前是有本质区别的。你像著名的成语“举案齐眉”,那个案就是一个案形的托盘,那也是分餐的,共餐就不会出现这个成语。

    辽代带足的案形盘,就是举案齐眉里的“案”

    毛公鼎是食器,“肉林酒池”指的就是用这些青铜器来喝酒、吃肉的,其实对身体很不好,因为里面有很多有害物质西周的董临簋也是用来吃东西的

    明晚期的黄花梨胡床,就是我们俗称的“马扎”。汉代中原是坐在地上,西域的骑马民族来了,坐在这种胡床上本专题图片均由马未都提供

    我们怎么还坐在地上? 第一个诱使我们共餐的原因就是我们高坐起来了,高坐当时在整个亚洲的土地上是一个很前卫的事儿,中国人特别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非常容易,而且一点不难过。你这高坐的来源是胡人带进来的。当时中原人坐在地上,西域的骑马民族来了以后,中原人发现他们下马以后没有坐在地上,坐在胡床上,中原人就觉得那很奇怪:哎,他怎么坐那儿,我们怎么坐地上?于是开始学。

    东汉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是记载皇帝,汉灵帝,说他:“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箜篌)”,等等,说了一大堆。灵帝好胡坐,就是说他喜欢高高地坐着,他喜欢外来的东西。这是东汉的记载,从一般规律讲,实物产生应该比文字记载更早一点儿。

    三国两晋时期,思想家比较多,大部分中国后来能称之为艺术的门类,都是在这个时代形成。我们很多词汇,历史上都发生过改变,比如“文物”、“文章” 这样的词汇,今天的意思跟古代的意思一点儿都不一样。那我们就去查,其实像风格啊,韵律啊,这些词汇大致都是东晋的时候才产生的。我觉得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文化不能说是定型,只能说是明了,把后面的所有路都看清了。比如绘画,有顾恺之;书法,有王羲之;文学,有《文心雕龙》;诗歌,有陶渊明。对不是研究唐诗的人来说,陶渊明的诗歌跟唐诗区别不是很大。你要让不懂诗的人念李白的“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一路子,都差不多。包括我们的园林啊,建筑啊,基本上都在那时期定型了。

    两晋的时候器物发生巨大变化,它的盘子很多,就是那种大盘套小盘的托盘,一直到南北朝,我们的瓷器餐具呢,实际上就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显得非常规整了。还有一些我们已经消失的餐具——槅,瓷的,中间是一格一格的,咱现在不用了,日本还在用,这个专题都没有人研究过。这槅应该就是分餐制用的,一大盘子里头全是小盘子小碗,一直延续到唐太宗时期,就有一事儿我也不解,为什么老是七个?大量的出土都是一个大盘子套七个小盘子。

    为什么到宋代才开始流行起胡坐?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宋代真是汉族人的统治,中国历史上,我觉得,是异族统治的时间超过汉族人,而且异族都在美化自己,比如我们看得比较清楚的像隋唐时期,隋和唐的统治者一般来说都不是严格意义的汉人。

    共餐制可能源于团结,一开始可能有某种畏惧,比如食物少的时候,你一个家族去吃饭,跟各吃各的饭,感觉确实不一样。我们今天可能觉得那有什么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今天社会的外族压力很少。比如有些建筑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福建的土楼,碉堡似的,都是怕人家打压,采取共居方式。我觉得共餐问题,可能有这种心理的形成过程。在逻辑上,分餐应该是后来的,结果我们是倒过来了。中国人所有的事儿都改过,中国人特别爱改。

    宋代共餐从瓷器上讲,就没证据了。我们的绘画都是画前朝的东西,包括服饰,清代的绘画大多画的是明代的服饰,都喜欢往前望,包括今天有些人画的都是古代的服饰,宋代起码从政治角度上讲,分餐的还没有。

    在宫廷绘制的场面中,有这种宴饮的都是皇上坐在正中,旁边都臣子,一人一份,那个没法共餐,你们共餐了,就冷落皇上了,你要是跟皇上一块儿共餐,那真算抬举你了。但是到了清代的千叟宴,那是在太和殿前,一桌桌的,有几百桌。

    从礼仪上讲,分餐比较中立,比较文明;共餐说白了,就是想吃哪个才动筷子,不想吃就不动筷子,大家如都喜欢吃一个菜,你再想动筷子,没了!我们过去穷的时候,吃餐馆,菜一上来,都不坐在椅子上,得站起来够着吃,很悲哀。

  •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 (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楼主 2008-08-17 09:15:48

    【看得见的古典中国】宋代:让你三尺又何妨

    马未都说【宋、元】

    欧洲人还以为瓷器是贝壳磨的 宋代的瓷器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能容纳大量的信息。

    我们中国过去在瓷器方面,确实比较领先。瓷器的优点就是它的普及性,因为瓷器成本是低廉的,就地就能烧,而且技术随便带。我们现在说宋代瓷器有八大窑系,但有些问题根本说不清楚,最乐观的估计,就是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宋代的窑址,连百分之五都不到,百分之五不足以反映全貌。我们知道的就是一些大的窑系,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瓷器,根本不知道从哪儿来的。

    磁州窑白釉褐彩“清沽美酒”梅瓶是装酒的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二锅头瓶子15世纪中东的细密画,反映了当时中国瓷器向西域输出的场景,整个画的色调都是蓝的,纹饰是伊斯兰文化的框架

    从市场的角度上讲,首先容器要便宜,买得起,谁都知道金银器好,那东西,买不起,不流行。瓷器还具备很多优点,比如说景德镇宋代影青瓷器的出现,就使中国的陶瓷异军突起,在全世界成为霸主,但是同时伤害了中国的玻璃,中国汉唐以前的玻璃烧得好着呢,到宋代就死了。因为玻璃跟它比,没有任何一点超过它,比如,瓷器导热慢,玻璃导热快,一搁热水拿不起来了。你拿不起来吧,它还凉得快呢。另外玻璃遇冷遇热它炸,瓷器是怎么都不会炸。再有玻璃一旦发生破损,基本上就再也不能用,因为它拉嘴。最致命的是它成本高。本来缺点就多,还来一成本高,所以死了。到了清代以后,康熙乾隆看着外国玻璃新鲜,中国人就仿烧了一些陈设性的玻璃器。

    政治是制约经济的一个最主要的力量,经济是制约艺术的一个主要力量,这个艺术是指工艺,因为工艺要附着一个实际的东西,它跟绘画不一样,绘画当然也附着在纸上,但是那个纸可以忽略不计,瓷器不行。我们那时候大量的实物确实大大领先于世界各地,他们当时都是釉陶,欧洲那么发达也是用釉陶,它使用粘土烧,烧完上一层釉,粘土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吸水,你盛一碗粥,一会儿就干了,成米饭了,不行。瓷器不吸水,再有它的坚硬度是陶土烧制的东西不能比的,所以他们的杯子的“把”很容易掉下来。欧洲大量的宫廷餐具都是镶银套,那个一开始都不是装饰,是无奈之举,就是那东西老碎,得用金属再包一层,那多费钱呐,只能宫廷用,后来演变成一种风格。

    高岭土的发现是对中国陶瓷的一个巨大的推动,这个词儿后来是由德国人命名的,这是困惑欧洲人几百年的事儿,欧洲人烧不成瓷器,主要是找不着那土,当时欧洲人曾误认为咱们那瓷器是拿贝壳磨成粉做的。因为他觉得能达到这种光泽,质量这么高,一定不是一个天然的东西,他不敢想象是烧出来的。

    瓷和陶在科学上的分界就几点,第一,原材料,使用什么东西,就跟我们说毛和棉的分别,就是你的衣服,毛和棉,棉再精致,你也制不成毛的效果;第二,就是烧制温度,1200℃是个界线,瓷器应该达到1200℃,陶器应该在1100℃以下,除唐三彩应该稍微高一点,其他都在1100℃以下;第三,是吸水率,瓷器是不吸水的,陶器是吸水的。所谓不吸水,也是相对来说不吸水;再有,就是它有一个透光率,瓷器要求在几个毫米之下它是透光的,隐约可见光。陶器再薄,也不透光。至于有釉无釉,这不是瓷器的标准。

    把钱化了做洗脚盆 我在百家讲坛讲过,中国的历史朝代,到了宋代以后,典型的以柔克刚,就是汉人的文化——我不跟你争,我宽容,一看不行了,我就让你一点儿。说什么“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这路子。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跨过三百年大限的朝代,三百一十九年,而且无论怎么说,南北宋是衔接的,不仅是时间衔接,还是血脉衔接,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这你到哪儿都说得过来。汉代王莽正儿八经是控制了十四年,他这一控制就把两汉彻底切断了,西、东汉一个二百二十年,一个一百九十多年。唐、明、清这种大朝代都没有跨过三百年,都是二百八十年上下。由于这种更迭,由于历史的这种残酷,大量的无名鼠辈,或者一介武夫顿时就成为一国之君,所以中国文化中就有这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

    宋的整个三个世纪,百姓生活质量应该有很大的提高,从器皿这一块能看出来,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央政府都禁铜,雍正也禁了,到了雍正吏治完了以后,就下了禁铜令,分几年把铜都给化掉,变成钱。到了北宋时期当时铸铁钱,铸铁钱就是为了抵抗辽,辽人把铜钱拿去以后,游牧民族就是靠贸易活着,农耕民族贸易能力弱,所以辽人把你的钱拿走以后,不是拿钱来买你的东西,他是把你的钱给化了,化了做一铜盆洗脚,你还没辙。政府的钱老流失受不了,贸易不流通,所以只好造铁钱——你化就化吧,那不值。

    那时候,辽人对金属特别有兴趣,我们出土的辽代器皿都非常精美,银器、金器,金器就不用说了,金器肯定精美。这些年对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原来认为辽特别粗糙,其实契丹民族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民族。契丹的影响非常大,到现在,俄国叫中国就叫契丹。按照今天的民族学的标准契丹很发达,它有它的文字,还分大字小字,就是非常少见的,相对它的语言肯定是有的。它的文化中,比如说制造业非常发达,手工业非常好,精致精美,包括辽做的一些瓷器,我们过去看到很多好的辽瓷,误认为是宋朝人做的,因为它特别白。

    宋代以后制酒明显增加,比如说梅瓶是唐代就开始生产,这种瓶子在历史上都是装酒的,各大窑系全有,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梅瓶在晚唐出现的时候,这个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很笨的样子。冯小刚拍的《夜宴》,皇上后面搁俩梅瓶儿,我说那是俩酒瓶子,相当于今天你拍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传记片,身后搁俩二锅头瓶子——比较跌份,那时候不当它是艺术品。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从这个上面可以看出来。梅瓶是酒具,往往是直接写出来的。比如有的梅瓶上写的是“清沽美酒”、“武林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广告词儿直接就上这瓶子了。

    我们现在喝茶的方法是明代定的,宋朝还是斗茶。日本现在还叫“抹茶”。当时茶叶严格说是一种食品,它是直接下肚子,所以有个词叫吃茶。要泡,要煮,茶叶要磨碎,要过箩,它本身就是发酵封制的茶饼。

    宋代的时候生活中有一种东西特别多,各种盒子,我们收藏很多,现在都统称为粉盒,粉盒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明确地知道就是化妆用的,跟现在的妇女化妆的是一样的,里头有胭脂、口红,都能分出来。粉盒量非常大,唐代就开始明显地增多,到宋代,那时候乘船泛舟用的都是这盒子,而且非常漂亮。我原来还想编本小书叫《宋人的情趣》,就是讲这些东西,特有意思。这个盒子就可以证明宋代普遍生活比较豪华,尤其南宋,器皿都是迅速地跟北宋的技术接上了,当时可能北宋的很多工匠就跑到江南来避难,然后就地谋生,而且这边条件不错,浙江和福建,中国主要的窑址,这里就比较集中。

    定居的契丹人才使瓷器 《辽史》宋代写了两回都给毁了,等于没有写,元代才写《辽史》。宋当时对辽很恨的,对金也很恨,文化人跟这骑马的人打,打不过,又没辙,所以那时候对辽一直都是有微词的。《二十四史》里面《辽史》的部分都很薄,近几十年,辽代文物出土的多了。耶律羽之的墓被盗十天以后,考古队才赶到。十天,你说就是个大楼让人抢十天,也都不是原样了。那盗墓的人精明,就把金银器什么的拿走,陶瓷器都没拿,陶瓷器不好拿,离盗墓的那个点到最近的村有三公里,村里知道了,村领导守着口子让人进去,一人进去只能抱一件。考古队到了,又通知公安局,然后挨家挨户要求交回,一家人交回去,交不回来都不成。耶律羽之墓的东西邪了门了,他那个东西都大,那皮囊壶,瓷的、白的、褐色的,没见过。考古所的人也惊得咋舌,但的确是真的。

    用瓷器来仿皮囊壶证明一件事,证明了契丹渔猎民族的定居行为。只有定居,他才使这玩意儿。因为只有皮的和金属的在迁徙过程中可以把它拎起来,没事儿。瓷器又重,又易碎,不适合搬运,至少表明他们当时相当一段时间生活是稳定的。

    还有鸡腿瓶,按照常规说,它形状瘦高就有个问题,容易倾倒,非常不安全。它过去是搁在马屁股上的,马屁股上有一套儿,就插进去了,所以才要做很多防滑的装置,做成一棱一棱的,青铜器就是这样的,这其实都是受金属器的影响,但实际只有一点好处,就是取材容易,谁都能烧,所以中国的瓷器就特别普及。

  •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 (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楼主 2008-08-17 09:16:24

    【看得见的古典中国】元代:外国的,就是中国的

    马未都说【宋、元】

    严格讲,青花是从外国传来的 元代瓷器首推青花,我们统称“青花”的这个蓝色纹样,严格讲是从国外传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元青花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中地位至高无上,这个地位不是随口一说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元青花以其悦目的形象、宽泛的审美、高贵的品质,确立了它在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的江湖中老大的权威,并长盛不衰达七百年。

    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青花作为商品,风行七个世纪,听起来匪夷所思,我还真一下想不出什么商品有如此魅力。

    在先人创造的青花瓷上,我看到中华民族宽厚仁慈的胸怀。在武力侵略、文化侵略上,中华民族都抱有一个信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是这样一个对仗严谨的信念,让中华民族面对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淡定如磐,让所有的侵略行为都淹没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之中,如不刻意提起甚至无人想起。

    青花瓷的历史过去我们没法解释,中国任何一个产品都有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但青花上来就成熟了。后来中国人为青花的起源拼了“宋朝说”、“唐朝说”。比如说在扬州的古河道里捡了两个类似青花的残片,就说唐代有青花了。但没任何证据链,只有孤证。那是一个河道,你不能排除当时波斯有个船路过,把碎碗扔这儿了。

    元代文化是波斯文化、蒙古文化、汉文化的结合,青花是波斯文化,蓝色调是伊斯兰的主色调之一。在古代,蓝和绿是一个色,是主色调。

    在元之前,中国没有青花。波斯带来了这种蓝色的纹样,可以画在瓷器上。我们也增加一些我们的东西——有些纹样是中国的。比如青花在元以前的历史上没有,但牡丹肯定是我们的传统纹样,那好,就用青花画个牡丹纹,元代大量的牡丹纹青花瓷器。元青花也受到宋代话本的影响,绘上去的人物故事都是当时的一些戏剧,比如三顾茅庐、西厢记、锦香亭,等等。

    青花瓷前面,无论中国陶瓷怎么更迭,都是各领风骚,可是青花瓷的突然出现,马上成了主流,七百年来没人撼动它的地位。从元以后,明清两代,民窑、官窑占第一位的,都是青花瓷。晚清的时候,粉彩挑战过它的地位,最后也是败给了它。青花为什么能保持这个地位呢?第一,我觉得是这个蓝色调,它雅俗共赏,文化高点、低点的人都能接受;第二,它是可以变化的,它是在瓷器上的绘画作品。元代瓷器画了许多动物,比如龙、凤、麒麟、游鱼、昆虫等等。

    元代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景泰蓝是元代始创的,其实跟明代景泰无关

    元代玉器春水佩,其实是蒙古人表现汉人“任人宰割”的意思

    景泰蓝也是典型的波斯文化 元代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工艺品,还有就是景泰蓝。它是以蓝色基调为主的,元代始创,跟景泰(明代年号)没关系。明朝的很多东西都是这么命名。它的宣德炉、万历柜、成化杯,都是以一个年号作为前称,具体什么东西搁后面,形成了一个品牌。

    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景泰蓝是明朝景泰年间发明的,后来发现元朝就有很多景泰蓝,到了景泰年间,在元代器物上刻了“景泰年制”。其实景泰蓝是典型的外来文化,就是掐丝珐琅工艺,是中东阿拉伯人传来。明初《格古要论》中称其是从“大食”传来的工艺。大食,就是阿拉伯地区的古称。聪明的中国人学会了这门手艺,再把中国纹饰套进去,发扬光大,变成中国独有的宫廷文化。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官民共享,只有景泰蓝在晚清前,没进入过民间。

    伊斯兰教在生活方式上对元朝人的影响,元代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伊斯坦布尔的托布卡宫里收藏的元青花,七百年来一直搁在那儿。全世界的元青花加起来,也没这里的多,件件精美绝伦。那些都是中国人生产的。为什么让中国生产?一个原因就是全世界都造不出来中国这种高质量的瓷器。外国人也能自己生产,但他们的青花瓷和我们的是两类东西,他们的可以叫青花釉陶,我们的是青花瓷器。

    有张十五世纪中东的细密画,反映了当时中国瓷器向西域输出的场景,整个画的色调都是蓝的。上面的纹饰是伊斯兰文化的框架,伊斯兰文化所有的门都是一个桃尖儿状。

    中国文化的消化性特别强,外国的东西一进来,就马上被改良了。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全世界都一样,一到中国,口味就立马改变了,还有油条烙饼呢。它必须要改,连配方都要改。估计它们在其他各国都没这么改过,真照顾我们中国人。

    我们现在对元代历史的认知分两派,一派认为,元代是中华民族的大倒退;另一派认为元代带来很多新的东西——虽然侵略你了,但是带来很多外来的东西,也使中国传统文化跟外来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说什么的都有。但是站在南宋人的立场,尤其是站在跟元朝人打仗的那些人的立场,那确实是很痛苦的。

    元代家具流传下来的,有一件是剔红的漆器桌子,甘肃出土的。漆器是这样:单色漆器就是刷一道漆,剔红要刷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直到形成一定厚度的漆层。然后趁漆半软不硬的时候,把纹路剔出来。剔红是非常奢华的一种漆器。从语言角度上讲,硬碰硬为雕;硬碰软为剔。比如剔肉、剔牙等词汇。剔红的意思就是在漆还是软的、呈牛皮糖状的时候,把纹饰剔出来,剔好后晾干,彻底干了以后再打磨。这种漆器基本上没有使用功能。因为它完全是阴刻,不平,搁什么东西都不行。

    元代的漆器特别多,碗、盘之类的都贵,几百万一个。当时有最有名的工匠,像张成、杨茂,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漆器上。

    元代的器皿也都特别大,元朝人大吃大喝,是共餐制,上一个大盘子,大家都去猛抓。他们吃的是烤全羊,所以用的都是大盘子、大盏。元朝人喜欢喝酒,喝的是米酒,所以大坛子特别多。

    元代最大的玉器是渎山大玉海,是当时装酒的酒缸。估计出征前,大家从里面一人舀一碗。结果到了明代就找不着了,不知去向。清代时,它沦落到北京的一个道观里,道士用它在那儿腌咸菜。乾隆皇帝知道后,花了重金买下这件国宝,挪到北海去了。渎山大玉海,有三吨半重,今天还在北海。

    辽金以及元代的时候,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玉器非常独特,叫“春水”、“秋山”。秋山是在玉器上雕出虎和鹿;春水是雕出一只大天鹅,天鹅脑袋上站着一只体形很小的鹰。这种鹰叫海东青,据说少数民族用它来打猎。看见天鹅,把这鹰一撒,它就能按着天鹅的脑袋瓜子,往下按,一直摁到地上,把天鹅脑袋啄碎。这是以小制大的典型范例。蒙古人觉得他们人数少,你汉人就是一只大白天鹅,任我宰割。所以这个玉器在元朝特别流行,一看就是元朝的。到了明朝清朝都不做了,你要是知道含义当然不做了。

  •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 (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楼主 2008-08-17 09:16:56

    【看得见的古典中国】明代:尊严第一舒适第二

    马未都说【明】

    办party得看餐具是不是中国的

    明代以后,中国瓷器到了欧洲,欧洲都没见过,给了好多名称。比如龙泉青瓷到了欧洲以后,欧洲人就没词儿描绘,后来正好那时候法国上演一部戏剧,叫《牧羊女》,男主人公穿了一个青布的长衫,然后他们一看这个绿跟瓷器上的绿接近,所以就用这男主人公的名字叫青瓷为“雪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青瓷的名字叫“雪拉同”,实际上是一个男主角的名字。这也反映了当时他们对我们这东西没法用带有科学色彩的名词做出判断,因为超出它那个科学的范畴。后来就变成了贵族的专用品,欧洲人办party是有这个传统的,十五、十六世纪,欧洲人办party就看你的餐具是不是中国来的,还得找人看着,怕丢,谁都揣盘子走。为什么欧洲的强国都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呢,就是跟中国人展开瓷器的贸易,我印象中最早是从1587年,葡萄牙开始成立东印度公司以后,这一段时期都是走私和正当贸易交替进行,因为隆庆一会儿开一会儿关上了,万历允许你做贸易,一会儿又不允许,乾隆也是一会儿港口在这儿,一会儿港口在那儿,瞎折腾!乾隆二十几年,在宁波开过关,当时如果继续开下去,后来就没有上海,历史就倒过来了。

    明晚期张鸣岐的铜镂空藤编式手炉。当时取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到冬天手得取暖,而张鸣岐款的手炉是当时手炉的著名品牌

    乾隆紫檀大宝座。最大的宝座长2.9米,但人最高不过1.8米,坐的时候很难够得到扶手

    明代的拔步床前面有浅廊,一边搁马桶,一边搁梳妆台。《金瓶梅》里,西门庆和老婆干仗的时候,经常一脚把老婆“踹到地平上过了一夜”,不知道这个床是什么样的话,你会觉得西门庆特别不近人情,让老婆睡在地上,其实是踹在地平上。“地平”不是地,而是这个浅廊,相当于床的下铺

    没有一个民族用这么硬的木头做家具 明代要提提明式家具。大家成天讲的明式家具不光是一个简约式,明式是明代的一个样式。现在很多明式家具是清代生产的,明式家具一类是大家学术上、社会上比较接受的比较简约的风格,还有一类是很繁缛的风格,这是同时存在的两个极端。

    现在大家都以简约为美。其实晚明时候,提倡繁缛之风,还影响到了日本,当时日本来中国学的一些陶瓷都是比较繁缛的,画得密不透风,家具也有这种满雕。繁缛华丽是一种美,简约是另外一种美,它们没法比。

    明式家具最大的贡献,是晚明的一个技术革命,这是被所有专家所忽略的。在刨子出现以前用的一种工具叫鐁,它就是刮削。没有证据证明我们以前有刨子,那时只有刮削,刮削只能对付软木,软的我们用小刀也能刮,刮硬的会跳刀。刨子16世纪发明,而且中国的刨子是推刨,全世界的刨子都是拉刨,往怀里走的。锯子两千年前就有了,全世界都差不多。刨子在古罗马就有了,就是没进来过。《清明上河图》上,大框家具都出现了,但是上面就找不着刨子。曾经的一幅宋画上面挂着一个刨子,后来发现这个画是明朝人画的。

    刨子使得家具突飞猛进。没有刨子,就不可能有这么漂亮的家具。全世界还没有一个民族用这么硬的木头做家具,这是中国人与众不同的一个价值观。咱们的硬木是入水即沉,比重大,质地非常好,光泽都是紫檀那种幽暗的。这是非常不经济的一件事,因为这个东西今天有电锯你不觉得,过去锯一片用一个礼拜,上面站一个,下面站一个,锯得相当慢,那种木头快的不走,越使劲越不走。一个家具要破上多少天。我觉得中国人很多事都是特难为自己。欧洲最好的家具都是用胡桃木,胡桃木很软,非常容易做。中国明末的硬木家具很快影响到宫廷。比如天启皇帝做家具,咱先不说它优美,质量你怎么达到,中国人为什么追求这个?就是因为太难了,成本高。

    改革开放的时候,突然间买一家具说钢琴漆,现在看特傻,还那么亮。但是它给你第一感觉很骗人,你要没见过就觉得这家具怎么这么亮,照得见人影儿。

    硬木家具只适合贵族,一般老百姓家使不起,今天硬木家具也非常贵,买一个躺椅好几十万,比房子还贵呢。历史上就是这样。

  •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 (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楼主 2008-08-17 09:17:33

    【看得见的古典中国】清代:洋味运动

    马未都说【清】

    蝈蝈是康熙时期的符号

    清代的早期帝王我认为是非常不错的,开明,康熙还是有一点“民主”思想的,比如他的科学技术学得特别多,他年幼的时候就看西方的历法,中国就没有,到了康熙中年的时候,提起这一段,他说你们知道我在学数学,但是你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就是因为我看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出得来。

    清代文化中有大量的西化成分,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有一个例子,就是圆明园。整个圆明园的布局、现存的遗物可以证明康熙当时的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带有洋味,汉族的东西也有,但不是最重要的,西洋楼是它的主建筑,你看那张布局图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非常多的西方色彩。

    当时强盛的国力也反映到日常器物上。比如青花瓷,明代最好的青花瓷是永乐、宣德年间的,清代是康熙,独步本朝。清末人讲的,到了清朝这一段,康熙是最好的。康熙做纹样都是强硬的,表明了他的一个政治态度,比如龙纹,经常都是,龙从海底噔一下起来了,有点像水上芭蕾,人强扭着出来,龙极为凶猛。晚清就是一塌糊涂,就是压缩的政治态度,全都能看得出来。清代后来晚期怎么去模仿都模仿不出来了,康熙的杀气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去演出来的,这是政治气象。

    瓷胎粉彩牡丹图鼻烟壶。这些鼻烟壶已经超越了本来的功能,变成了艺术品,现在一个原来的鼻烟壶要上百万元

    清代双蕙图蝈蝈葫芦。康熙种完葫芦以后,就把蝈蝈放在葫芦里听叫声,因为过去皇宫里,皇上很难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政治所有的东西都会反映到艺术上面去,我们有时候站在今天,是看不出来的,你拉开了就看见了。就像你站在“文革”的时候,也是看不见的。我老说“文革”的那些东西,你哪怕看一个脸盆,过去搪瓷盆,图案都是一样的。我们做最简单的比喻,看瓷器画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康熙时期的画片都是有大量战争场面的,比如民间特别爱画三国,到了乾隆年间,舞龙灯、耍狮子,都是喜庆的场面。

    社会富足以后,人们心态的改变,反映到艺术品上来,就是没了火气。西方绘画是承担社会责任,画是宗教和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我们绘画是寄情,是画山水,反映生活的怡情小调,是政治的最低形式,不记录事件,是记录虚的。西方重大的宗教、战争都有表现,我们没有。我们现在的国宝是记载事件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记录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那些什么《风雨归舟图》,全都没用,如果唐代有画家画安史之乱的场景,你说这有多大的价值,这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我说唐诗是中国最棒的形式,它既有反映安史之乱的战争场面,也有“床前明月光”这样的怡情小调。唐诗把政治的最高形式和最低形式,都在诗歌里面表现了,这是我对唐诗的一个评价。瓷器当中反映了大量的政治形态,比如刀马人,跟我们早年的形态是一样,我们当时全拍的是《地道战》、《地雷战》,我们刚从战争中脱离出来,心里还残存着战争的痕迹,甚至还有点担忧战争的爆发,当我们拍《幸福的村庄》时,我们已经脱离了。

    小的东西一样,都是时代的表现,有时候文物我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了,你知道那个背景了,比如脸盆,画有一个红卫兵的图案,你今天来看,谁都知道是“文革”时期的。五百年以后,有个人说,这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东西,他就是专家,因为他熟知这个环境。

    康熙时期符号性的东西都很强,北方人养鸣虫、蝈蝈,是用葫芦养,发明这个的人是晚明的人,这人叫巢端明,当时明朝亡了以后,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回家去种葫芦,开始养虫玩。这时已经是清朝了,被康熙发现了,这个葫芦里只有一朝有“康熙御制”,就是皇帝象征性地动过手,他弄了一亩三分地,象征性地种葫芦。到了雍正时期,有个别的写“雍正御制”,大部分写的是“雍正年制”。

    康熙种完葫芦以后,就把蝈蝈放在葫芦里,听蝈蝈叫。为什么要听?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倾听自然之声》,古代没有电,要听音乐只能拉真人到跟前,否则根本听不到,尤其是漫长的北方冬天更听不到。过去皇宫里,皇上很难听到自然之声,听到的都是被人修饰过的。“冬怀鸣虫”,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搁在太和殿里,地上热气一烘,一万个蝈蝈在那儿鸣叫,早上皇帝来上朝,就听到“万国(蝈)来朝”。我说过,把生活中的细小之事赋予政治含义,这是清朝典型的特征,过去没有这样。当时还没有喇叭出来的声音,都是自然的声音,声音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听这些声音是没有感觉的,因为我们天天听得到音乐,科技声音,那个时候有政治含义。

  • lucyinthesky

    lucyinthesky (感谢生活,高于一切!) 组长 楼主 2008-08-20 17:23:09

    可以发帖图链接,但是意义不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86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