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与泉腔考》读书笔记
newquantum(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流沙《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 第二十三章 梨园戏与泉腔考 463 梨园戏是古南戏剧种之一,在明代形成“泉腔”。梨园戏班社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童班),大梨园分上路、下南两派。梨园在唐代是宫廷训练歌舞艺人的地方,当时这种艺人叫“皇帝梨园弟子”。将梨园和戏曲联系在一起是元代中叶,北曲杂剧南来之后。最初用“梨园”指代杂剧、散曲、南戏的词曲,有“梨园乐府”之称。 464 元代兴起的北曲杂剧和散曲因为和唐代的宫廷歌舞享有同等地位,才被人称作“梨园乐府”。杂剧作家沈和甫在杂剧之外还创造了南北曲合腔,也称“梨园南北分司”。 465 《永乐大典》中的南戏《张协状元》中有段唱词“真个梨园院体”,说明古南戏与梨园有关。元代北曲杂剧被称为“梨园乐府”之后,才有民间班社叫“梨园”,乔吉一首散曲说“教坊驰名,梨园上班”。唐宋以来一般皇家班社叫“教坊”,大概元代开始民间班社借唐代“梨园”之名,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明代南戏班社中也有称“梨园”的,后来才把“梨园”当作戏曲的总称。胡应麟:“古教坊有杂剧而无戏文,每公家开宴,则白戏俱陈⋯⋯宋世亦然⋯⋯崔(崔莺莺西厢记)、蔡(蔡伯喈琵琶记)二传奇迭出⋯⋯演习梨园,几半天下。”元以前教坊里没有南戏,民间南戏也不成熟没资格称“梨园”(无人敢自称梨园与唐代比肩)。 //从“梨园”到“云门舞集”,为艺术起名字也可能复兴本已中断的艺术传统,好的名称本身就是巨大的文化遗产。古教坊没有成熟的剧本和表演程式,相当于汉代以来的“角抵百戏”,也许跟北京以前天桥的杂耍类似。 466 《琵琶记》等成熟的脍炙人口的剧本出现以后,才有班社称“梨园”。 467 粤东潮安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的南戏《刘希必金钗记》抄本,由潮州府位于胜寺的梨园抄写,元以前的班社都不以梨园命名,推断梨园戏在闽南出现不早于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梨园戏保存南戏剧目较多,是把梨园戏列入古南戏系统的主要原因。 468 梨园戏三派的内棚头戏共47种,其中南戏约三分之一,这些戏的产生年代估计不早于元代。 469 梨园戏中未发现任何宋代南戏作品,《王魁负桂英》虽是宋代南戏早期剧目之一,但它的梨园戏剧本是经后人改编。梨园戏《王魁》有小鬼同桂英活捉王魁的情节,很像宋代南戏,但以夫妻团圆结束,是后人的改编。梨园戏还有很多明代传奇剧目(很多继承改编了元代南戏),也说明梨园戏在泉州的出现,是明代南戏入闽的产物。梨园戏又叫“七子班”(七角班),由生、旦、净、末、丑、贴(丫鬟)、外(老头)七个行当组成。角色体制也能反映一个剧种的产生年代。南宋浙江兴起的南戏最初只有六个角色,景德镇南宋墓葬出土的戏俑和早期温州戏班都是六个角色(没有外),温州戏班此后还沿袭宋代南戏的这一传统。 //似乎现存的中国成熟的戏剧剧本最早止于宋代?但作者的逻辑未考虑梨园戏在元代产生,在明代才称为“梨园”和“梨园戏”并后续补充剧目的可能性?就像评剧只是后来的正式名称,开始叫平腔梆子等等。中国戏曲以角色而非音高划分行当,是区别于同为歌唱戏剧的欧洲歌剧的一大特点。 470 从《永乐大典》的三种南戏到琵琶记都是七个行当。福建兴化(莆田)的莆仙戏原来也叫“七子班”,分正生、贴生、正旦、贴旦、靓妆、末、丑,后来增加一老旦,称八仙子弟。莆仙戏除贴生、贴旦外仍保留宋代杂剧五角色的传统以及称“净”为“靓妆”的古称,仍然是以宋杂剧为主体。梨园戏一开始就是七子班,不像莆仙戏受宋代戏曲的影响。总之根据“梨园”二字(称谓的年代)、梨园戏的剧目、角色体制推断,梨园戏入福建是在明初,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南宋。 //作者前面说宋代戏俑都是六角色,现在又说宋代杂剧是五角色,也许最初的传统是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但作者的理由并未排除梨园戏形成于元代的可能。 471 明初南戏的弦索官腔,最先由南京设置的教坊的乐工演唱。对教坊相对,民间南戏班社开始叫“梨园”,但只在民间活动而未进教坊(与教坊没有弦索官腔等等任何联系)的班社就不叫“梨园”,陆容说浙江南戏均称戏文子弟而不叫梨园子弟。明代中叶“梨园”才变成整个戏曲班社的通称。粤东出土的宣德年间梨园所抄《刘希必金钗记》用“正字”演唱,是潮州早期的“正字戏”,正字(正音)原是官腔的代称。《刘希必金钗记》与梨园戏《刘文龙》剧本雷同,可见梨园戏最初是唱官腔。 //似乎这戏曲剧本上有注音,能看出用正字或别的腔调演唱?作者没说清刘希必与刘文龙剧本只是唱词、曲牌雷同还是注音也雷同?这对说明梨园戏最初唱官腔只是一个间接推断。中国自古就有全国通行的官话和各地方言,只是官话通行程度不如现在高。相应地,用方言的戏曲剧种往往局限于方言的地区,或者同一腔调系统在不同方言地区演变出近亲剧种,而用官话的剧种流行范围更广,如以前的正字戏和现在的京剧。在汉语地区往往是一种口音产生至少一个戏曲剧种,相对而言,北方平原地区方言种类更少剧种也更少但大剧种更多,南方丘陵地区方言种类更多剧种也更多但大剧种较少。而源于欧洲的歌剧由于精确记谱的标准化唱法无论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唱,也不构成新的剧种或亚剧种,是戏曲与歌剧的一大区别。 472 漳浦人蔡爽:“做正音唱官腔,做白字(土话)唱泉腔(土腔)。”以前福建为矫正方言,还专门设有“正音书院”,当地称讲官话为“讲正音”。明初南戏中产生的官腔,只有以弦索伴奏的弦索官腔为其唯一代表(当时正字官腔应该源于弦索官腔)。按闽南、粤东的习惯将其声腔称为“正字”或“正音”,而且《刘希必金钗记》抄本中有正字。沈宠绥《弦索辨讹》:“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南曲则大备于明。明时虽有南曲,只用弦索官腔;至嘉(嘉靖)、隆(隆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昆山腔以前明代南戏声腔采用弦乐伴唱,即弦索官腔的一种,但弦索官腔却又是明代南京教坊乐工对旧腔改造的结果。 //现在海陆丰等地同时保有正字戏和白字戏。沈宠绥说明时南曲只用弦索官腔恐怕未必? 473 陆采《冶城客论》:“国初教坊有刘色长者,以太祖好南曲,别制新腔歌之,比浙音稍和宫调,故南都至今传之。近始尚浙音,妓女辈或弃北而南。”徐渭《南词叙录》:“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以筝(弦)、琵琶(索)伴奏的南曲,从《琵琶记》开始正式以“弦索官腔”命名,基于浙江南戏唱腔,在南京兴盛150余年,直到海盐腔的到来才衰落下去,到清代弦索官腔已成绝唱,但有残曲遗留。姚华:“《琵琶记》有弦索、昆山(腔)两本⋯⋯盖晚元中明以前无昆腔,自魏良辅兴,始变弦索官腔而备众乐,以成昆曲。所有从前戏文,移入昆山节奏之中⋯⋯” //宫调大概就是口腔最圆润最舒服的发音,汉语方言一般都要适应宫调演唱才可能形成成熟的唱腔。可见南戏四大声腔明代中叶形成以前,弦索官腔算是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相对最成熟的声腔,但也不是很成熟,大概过于绵软。不知北方早期流行什么声腔? 475 李东阳:“南曲低声屡变腔。”所谓“南曲低声”就是弦索官腔的主要特点。长沙高腔的《琵琶记》中还有个别“南曲北调”唱腔,可能是对弦索官腔的吸收和保留。梨园戏的南曲最初应当是以弦索伴奏,为了区别于泉州南音,才改为笛管伴奏。梨园戏的唱腔曲牌最初以五声为基础,并且带有六声和七声音阶,与正统南曲不同,而如徐渭所说:“南曲北调,可以筝、琵琶被之。”明代弦索官腔因为采用弦索伴奏,使南曲在原有的五声以外,又增加了变徵变宫两个偏音,从而变成“南曲北调”。泉州南音以琵琶、洞箫伴奏,其唱腔至今保留“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的特点。南音中与南戏相同的唱段,都和梨园戏同源。如果南音源于弦索官腔,梨园戏也该如此。 //也许现在的评弹、南音都是弦索官腔的遗存?就像有说法认为现在的鸟是恐龙时代的直接遗存。似乎音阶传统的形成不仅可能跟当地语言也可能跟当地乐器有关? 476 梨园戏的南曲正好处于昆、弋两腔诞生之间(弋阳腔比昆山腔早),比弋阳腔更清悠古朴,不如魏良辅的昆山腔婉丽典雅。而这只有经过变革后成为弦索官腔,才可能使南戏旧调达到梨园戏南曲雅化的程度,其它南戏土腔没有这种雅化,梨园戏的产生年代(早于魏的昆山腔)证明其所唱的南曲是魏良辅昆山腔以前的雅调,并且带有宫廷音乐风格。何良俊的《曲论》提及南戏中个别唱句“皆上弦索”。 //作者这样推断实际上基于一个假设——一种唱腔不可能独自迅速雅化,只可能在一定基础上逐渐向雅化发展。何良俊的《曲论》似乎是全从唱词即可判断是否适合弦索伴唱?似乎说明汉语唱腔与汉语唱词本身的读音关系非常密切,有很强的决定关系。 477 《曲论》:“《拜月》则字字稳帖⋯⋯盖南词全本可上弦索者惟此耳⋯⋯此等谓之慢词⋯⋯此曲都不传矣。”祝允明说,宋元南戏的腔调本采用干唱,只有锣鼓伴奏。由此推断,除了弦索官腔在也找不出能上弦索的南戏。 //也许也只有京城宫廷才有条件发展弦索伴奏的戏曲? 478 从剧目、唱腔的流传过程和相似程度判断梨园戏的南曲出自弦索官腔。梨园戏中上路派最早出现,大梨园上路派也是保留古南戏剧目最多的一派,此派应该是最早传入闽南泉州的剧种。上路本是指泉州以北,上路派代表从外地传入的南戏,特色包括剧本完整、科诨较少,还有正生或正旦一人主唱的短剧。 479 上路梨园和弦索官腔弋阳,都受元代北曲杂剧的影响。明代上路梨园能唱《西厢记》,可惜后来三派梨园都不再演此剧,只有南音还保存《西厢记》残曲25支,漳州还有源于弦索官腔的正音戏能演出《西厢记》。褚稼轩:“弘治末,泉州府学某教授⋯⋯”上路梨园的少数剧目比如《朱寿昌》、《尹弘毅》、《姜明道》在南戏中没有记录,可能是梨园戏自行新编的。明代中叶大梨园组成由童伶演出的戏班,人称“小梨园”。 //现在漳州芗剧汇集了当地的杂牌声腔,其中就包括正音戏。从“弘治末泉州府学”“教授”来算,也可以把当地大学的历史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甚至南宋绍兴年间,就像瑞典号称创立于1477年的乌普萨拉大学、立陶宛号称创立于1579年的维尔纽斯大学(库塔维丘斯为此写过清唱剧)一样,如果以泉州府学遗址为基础并入某大学或重建为某大学,也许可以增值文化传统⋯⋯ 480 小梨园其实就是官宦家的家班。陈懋仁:“优童媚趣者,不吝高价,豪奢家攘而有之⋯⋯然皆土腔⋯⋯”小梨园在泉州的出现反映弦索官腔开始向泉腔衍变,改用泉州方言最终使官腔变成土腔也就是泉腔。不仅音乐上,剧目上也有鲜明地方特色,尤其是三派中小梨园独有的《荔枝记》(《荔镜记》)。泉腔产生后梨园戏除特殊场合部分人物保留正音,其余都唱泉腔。泉腔还影响到漳州的竹马戏,相对于当地的正音戏(正字戏),唱泉腔的竹马戏被称为“白字戏”。 //现在漳州的正音戏、竹马戏都归于芗剧之中。芗剧最晚的一路唱腔也许是抗战时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在“漳州锦歌”的基础上创立的“杂碎调”。这类现代戏曲唱腔还有北京曲剧等等,这些民间作曲的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却几乎不被中国音乐史、作曲史著作记载。 481 在漳州形成的白字戏传到粤东变成潮州白字戏,并进一步地方化,用民间小调唱南戏泉腔曲牌,产生了“潮调”。早期潮调同样是童伶班也唱《荔枝记》。后来潮调和小梨园的《荔枝记》嘉靖年间改编为《荔镜记》,也可见由弦索官腔衍变的泉腔和潮调形成不晚于明代正德到嘉靖年间。嘉靖年《广东通志》:“禁淫戏,访得潮(州)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挑动男女淫心,故一夜而奔者不下数女。富家大族,恬不知耻,且又畜养戏子⋯⋯” //潮调就是潮剧,但按“南腔北调”的习惯,不知当时为何不按南方传统称作“潮腔”?白字戏还继续向西至少传到海陆丰一带。中国官方“禁淫戏”的悠久传统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之前仍非常明显,跟封建社会一脉相承,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而当年看戏“一夜而奔者不下数女”反倒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动人一笔。后来新编有《续荔镜记》,其实不如续编一部《观荔镜记》,写观戏后私奔的故事,戏中有戏,更有戏剧性也更接近现代观众。 482 潮调应该在正德年间就已形成。后来梨园戏又将潮调的音乐曲牌反向吸收进来。大梨园下南派,可能是在漳(在泉州以南)、泉两地间形成的梨园戏。《台湾府志》:“闽以漳泉为‘下南’,下南腔即闽中声律之一种。” 483 王大海:“(大户人家)日日演戏⋯⋯有‘官音乱弹’、‘泉腔下南’二部⋯⋯”。清代流行于台湾的下南腔可能是指整个梨园戏,梨园戏下南派必定也在泉州(“下南”一带)形成。大梨园下南派只有《苏秦》、《吕蒙正》与其它两派梨园戏剧目有重合。下南派剧本粗糙,不如上路派完整,可见此派与古南戏剧目不同,属于另外一条路子。下南派棚头戏大都是明代以后的作品,有些剧目全国通行,比如《文武升》出自秦腔《双莲帕》,广东西秦戏(乱弹)名为《龚克己》,浙江温州乱弹名为《文武升》;《刘秀》在秦腔和南方皮黄戏中都有;《百里奚》也出自秦腔。据考证,清乾隆年间,陕西潼关调(秦腔)传到东南沿海,甚至包括台湾南管戏中的《潼关调》。说明梨园戏下南派最晚形成,吸收了秦腔梆子系统的剧目。 //“官音乱弹”、“泉腔下南”也侧面证实了梨园戏的不同流派以及官腔来源。不知广东海陆丰的西秦戏以及南方各地的乱弹戏是否都源于秦腔梆子系统?如果是的话,说明像弋阳腔一样,北方也形成了成熟的声腔和剧目并同时向北方和南方传播形成大量亲缘剧种,但在表面上却不如南戏知名被人忽视。 484 下南派形成的年代,闽南还有四平戏(弋阳腔)流行,下南派外棚头戏(移植剧目)吸收了很多四平戏剧目。从小梨园开始后来大梨园也都唱泉腔,但三派剧目都有各自的创造,同一题材剧目都有不同的演法,这也是福建南戏地方化后的一个特点。南音起源甚早,保有一些唐和五代的乐曲,用琵琶和洞箫伴奏,主要唱段都和梨园戏有关。 //可见下南派很可能形成于清代中后期。据说梨园戏三派戏班绝不能串演他派剧目,也许主要因为三派剧目各自演法不同。作者前文说南音也源于弦索官腔,又说保有古乐曲,意味着南音唱腔源于明代官腔而曲调有古乐残余? 485 南音仍有梨园戏没有的独创曲目。南戏在福建的地方化,使元明南戏剧目减少,非南戏剧目增加。梨园戏属于弦索官腔一脉,泉腔是弦索官腔的变调。南戏四大声腔之外,弦索官腔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剧种,就是今天的梨园戏。 //照此说法,弦索官腔及后来的梨园戏是独立于南戏四大声腔的更早的一类声腔,但只是早到明初至多元代,而不是唐代梨园乐舞和宋代杂剧的遗存。无论对南戏还是整个中国戏曲而言,只强调南戏四大声腔都是非常片面的。 原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38053/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则笑话 (泠音)
- 南管-王心心-琵琶行 (White)
- 王心心的是不是齊了? (摇滚唐朝)
- ▲【资料】闽 南 话 : 古 汉 语 的 活 化 石 (White)
-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