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女儿》:试玉须烧三日满
来自:Icarus
三日烧玉 警告:关于侦探小说的严重剧透,慎入。 六月几大图书网站激战正酣,便宜了我等买书渔人。于是在中图网上继续搜阿加莎全集。连带着也看了几本侦探小说。 Josephine Tey这个名字很陌生,但翻译得却很霸气:约瑟芬铁衣,登时一个铁骨铮铮的女汉子女忍者女骑士形象呼之欲出。据介绍也是著名侦探小说女杰,但和阿加莎女爵著作等身没得比的是,铁衣女士(啧啧,这名字真是霸气侧漏)只写了八本书——真是无钱无闲的“全集控”们的福音——但这并不妨碍出版社在作者介绍里大吹法螺:“如果你仅仅知道阿加莎克里斯蒂,那说明你只是侦破推理小说的初入门者,直到开始阅读约瑟芬铁衣,你才有可能推开智力与人性的另一道门。” 但尊敬的出版社,我很想推开这“另一道门”,可您在我推门的路上也还设了不少障碍呢,就说您那翻译,那都翻译得是什么啊!让读者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去推断原文,您这翻译不是是态度问题就是水平问题反正不会是没问题。人文社和上译社,在我心里一直是业界良心质量保证,年初上译社的云图把自己牌子狠砸了一把,这次人文社也不甘其后。 说回到书本本身。小说的名字叫《时间的女儿》,名字来源于这样的一句谚语:真相是时间的女儿(为啥不是儿子?)这是一本比较特别的侦探小说,侦破的并非当下的案件,而是格兰特警长在住院期间,对四百年前的一桩公案有了兴趣:理查三世杀侄篡位案! 对英国历史不熟,除了几个著名的国王,一堆爱德华理查查理乔治亨利总把人看得眼晕。但理查三世却是印象极深刻的,因为高中时买的一本莎士比亚选集中就有《理查三世》,当时觉得言语间的交锋非常过瘾,精彩段落还出声读了好几遍。后果是理查三世的恶人形象从此深植脑海。后来有机会去伦敦,当然要游伦敦塔,那里的介绍更是话里话外将理查三世置于审判席,就差“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我一个英国历史的外人这么看,可能还是失于浅薄,不了解人家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个观念在英国人心目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小说中写道,理查三世杀侄篡位已经被写入给小孩子的历史课本,而一般的百姓,如护士,门房等,提起理查三世就是“那个恶棍”。 但格兰特警长先是偶然从理查的画像中觉得那是一张悲伤的脸,却看不出恶意。从而产生了继续追查的兴趣。一步一步他发现这个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的事实破绽多得不得了。这里简要摘录如下: 1. 理查三世成为千夫所指主要是因为英格兰圣人托马斯莫尔的记录——就是那个写《乌托邦》的,托圣人在英格兰历史上令名卓著,虽然比不上孔夫子笔下诛贼,但由他指证,被指证的基本也就只能在耻辱柱上蹭痒痒了。但问题是,托圣人在理查三世时代还不足十岁,他的说法基本来自于莫顿主教——这位是理查三世的政敌兼死对头,打到理查是他一生的事业。但人们只看到托圣人的说法,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钢叉莫顿。莎翁的戏剧完全是脱胎于托圣人的记录,有了艺术家的协助,理查恶棍形象顿时被群众喜闻乐见,从此再无翻身余地。恩,千万别得罪艺术家啊…… 2. 理查三世本人实际上是个英明贤君,很受当时人民拥戴。在“篡位”以前就是贤王,和国王哥哥关系极好。难道是因为王位的诱惑引发了人性的黑暗面?理查为人几乎有些像东晋时期的前秦大帝苻坚,对反对自己的人宽容得不得了。而就是因为他宽恕的人在战场上临时反水,才导致他败于后来的亨利七世——简直就是苻坚翻版! 3. 人们都认为理查杀侄子的原因是为了夺取王位,但同时还有近十个有王位继承权的人在,这些人包括两位小王子的亲姐妹在理查统治时代都活得好好的。王子的母亲也就是理查的嫂子依旧在宫廷出入和理查保持良好关系。 4. 理查废侄自立的理由在于,一位牧师说出了理查大哥爱德华四世曾经有过一次秘密婚礼之后才娶的小王子们的母亲,而教内婚姻只认第一次,相当于小王子们变成了私生子的身份,丧失即位权,理查才代侄自立。 5. 理查杀侄当时只是零星谣言,而且留言源头很可能就是莫顿。亨利打败理查后自立为亨利七世,为了继位合法性,他娶了爱德华四世的长女,即两位小王子的姐姐伊丽莎白,但在他宣称理查罪行时,也并没有提出杀侄自立这一条,所以可见理查死时两个小王子是安稳在世的。反而几年后流言再起说小王子失踪于理查年代。同时,亨利销毁了一切爱德华四世秘密结婚的记录(后来发现了未销毁的副本),使伊丽莎白的继承权合法化。但在伊丽莎白之前,还有两位小王子……根据谁受益谁动机大的原则,真正的罪犯已经呼之欲出。而原来在理查时代安稳度日的其他继承人,几年后或杀或囚或逐,基本都没得善终…… 所以可以下结案陈词了……等等,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对? 是啊,事实如此清楚,难道伟大的英国人民就偏要等几百年后的神探来解密? 而实际上,亨利七世的都铎王朝一终结(也不过三四代的国祚),理查三世篡位就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了,几百年间也很有几个历史学者来翻案,但是,结果是直到今天,小孩子的历史读物中,理查仍然是那个杀侄凶神。 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汤尼潘帝”现象。 “汤尼潘帝”是南威尔士的一个地方,曾发生过一次暴乱,时任内政部长的丘吉尔虽然调集了军队待命,但实际到一线处理的是全无武装的伦敦警察,最后的结果是几个人流了鼻血,但在南威尔士人民心中,成了永远难忘的血腥镇压。有人为了政治目的,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夸大,而每一个知道真相的人,都出于某种原因不说话,传到后来,一个完全失真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传奇,再也无法翻案。 很多历史,其实就是这样编造的。 就如理查三世,后世有一位诚实的历史学家,他深信理查是杀人恶魔,但又无法否认理查的贤明,于是在每一件理查的好的记录后面,都加上“但是他杀了两位王子……”简直快精神分裂了。 小说中还举了很多类似的汤尼潘帝的例子。如所谓的波士顿大屠杀其实只死了四个人,苏格兰的殉道者纪念碑纪念的是被处死的间谍等。 其实咱们中国的历史里这样的例子也是俯仰可拾的。 比如潘仁美,已经是不可翻案的大奸臣,但史书上的潘美也是名将,也没有加害杨家的动机或事实,但谁在乎这个事实? 比如所有的末代皇帝必然残暴不堪,谁知道杨广的真正形象? 比如大家现在宁愿相信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没人会真去翻三国志。 至于我们高中的历史课本,尤其是近现代部分,袁腾飞直斥为“秽史”可能有些过,但其中的猫腻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读完高中后不再接触历史,那一生中的印象又如何扭转? 时间现在还在妊娠期,她的女儿不知何日可以降世。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真相与人民日常已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概念相抵触,那人民会对让他改变想法的人产生本能的抵触,视之为多事如乌鸦夜枭。 一叹。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尤其前两句,倒和理查三世合得贴切。如今世人都说他是王莽,但又谁会在乎他实际是周公? 唯一庆幸的是,理查三世去世之前,并没有受到这个流言困扰,死后功名,让时间的女儿来记录评说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
- 我读《悉达多》 (守一)
- 为爱同行:2014 6月读书总结 (Icarus)
- 简奥斯丁:奥斯丁专题读书笔记 (Icarus)
- 火红初夏:2014 5月读书总结 (Ica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