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命运”
杜蘅
抛砖引玉,先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我对命运的看法,一方面来自自己并不长且近乎平淡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另一方面主要来自对佛教命运观或者缘起论,马哲和易经的思想的思考和认知。 首先,如是因如是果。佛教把人生主体的资格归于人,强调“此身难得,此世难求”,自作自受。“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行为、环境和内在禀赋种子相互影响。在此处,命运只是受因果律的支配,而因果律又由人而生,所谓“名色皆识所变现”。并且随缘是属于按照八正道而行的随缘,是不昧因果,是悟彻至理后“还灭缘起”的无牵挂不执著大自在;不同于混沌状态,被因果律牵着鼻子的“流转缘起”。当然,对因果律的理解,比如轮回之说等,即使在佛教内部也充满着质疑和争论。姑且抛开其中三世轮回之说和唯心的部分,佛教命运观总体上有积极地,自主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必然与自由的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可能最能反映其命运观。只有充分掌握规律,并且自觉运用规律,人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并且掌握和运用规律的程度也决定了自由的程度,也是掌握自己命运的程度。马哲始终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这种掌握和运用规律也必然地作为社会人而完成。由此,主观能动性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命运之钥”,客观实际,规律,现有主观因素的状况,则构成命运之锁。 命运能够预测,几乎是和命运能够改变一样历史悠久又始终魅力不减的命题。我父亲业余研易二十余年,我看他给许多人测过命。其中固然有带有局限性的价值观等因素,比如官本位,有官才算“贵”等;但其中也必有符合了规律的东西,否则无以解释其准确度。这是否是信息系统中某种未揭示的联系? 我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围绕生死进行。出生到最后死亡成为人生,人生之道者运命。死是其中关键的元素,构成对命运的主要制约。死是贯穿生命的全程的,每天吃饭之类即是对死之有限克服。而对死之克服,不是一个人为单位,而是以社会。所以个人必须参加社会分工体系。而按照马哲,经济基础(社会或言人类克服死的机制)又决定了社会的从而也是个人的“命运”,包括价值观等等。 时代和个人皆有其局限性,世界非我一人之世界,这就是我或者接受,或者有限改变的相对“不易”的那部分“命定”成分。而选择是人命运自己手中的部分,也是生命的尊严与光荣所在。 最后,想分享一个想法。人是社会人,我们遇到的人往往就是我们的命运。就是,别人是我的命运。但我想说的是,同样的,我们是别人的命运。我们可以为难别人,给人痛苦,做别人生命中的虱子或鬼;也可以给人关怀与帮助,给人真情,做别人的菩萨,做别人人生中“华丽的旗袍”。 好了,到你们了。罗曼罗兰说,思想就像自己的孩子,要让他在阳光下、世界里跑,而不是呆在匣子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人共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Maggie.)
- 抽象与具体 (成迦)
-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Camus)
- 来一个吵不散的求同存异的群聊 (豆友ANFEqBUIEY)
- 中国古代潜规则的整体结构 (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