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50周年馆庆藏品大展【作品详解-2】
来自:热带北极熊(巅峰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作品介绍】第一部分传承与引进:海派大家吴昌硕与《三千年结实之桃》http://wenwen.soso.com/z/q173069641.htm 关键词:海派 吴昌硕 上海

《三千年结实之桃》创作於民国7年(1918),这一年吴昌硕75岁。画面呈反“S”形构图 ,极具灵动回环之致。右侧一粗干自下向上,打破了规整的局面。两簇茂密的枝叶丛中,斗大的桃实或显或隐,一上一下,遥相呼应。湿笔淡墨点而出的立石出现在枝叶右侧,使画面益显浑厚苍劲。整件作品风格热烈昂扬,粗枝大叶,笔墨纵横,淋漓奇古。从真率放纵的用笔可以看出,完全出之於吴昌硕先生深厚的篆籀书法功底。硕大的桃实用鲜艳的西洋红和藤黄结合写出,可以说处处能见用笔的轨迹,完全是“写”出来的。这一优点为后来的齐白石所继承,同样出现於白石老人为数众多的仙桃画题之中。 除了梅花水仙等花卉,蟠桃和石榴等蔬果也成为吴昌硕先生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尤其是题为“曼倩移来”或“千年桃实大如斗”的桃实图,成为他发挥艺术想象力的大舞台。“千年桃实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常如十八九”“千年桃实大如斗,泼墨成之吾好手,仙人馋涎挂满口。” 东王父、西王母、无量寿,从这些经常出现在他画面中的富於想象力的诗句中,我们能够发现吴昌硕其实与李太白一样是一个情感热烈的浪漫派诗人(李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超乎意表的艺术想象)。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花果,在他的笔下无不洋溢着饱满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活泼泼地绕精神”的艺术形象,与其说是画家本人生命活力的一种外化,毋宁说是对生生不息自然力量的由衷礼赞。 海上画派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20829.htm “海上画派”是19世纪中叶(1843年)至20世纪初(1927年)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海上画派”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今天仍能从现代中国画家们的笔端感受一二。 “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和上海这座新城市的崛起直接相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海滨小渔村,黄浦江上仅泛几只小渔船,自1840年开埠,上海既成为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成为中西文明的交融点。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座由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具魅力与活力、光华四射的大都会。上海这样一个繁华都会的形成,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才到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淘金地。富商阶层可在此寻找商机,达官贵人可在此享受奢华生活,知识分子可在此觅得更多知音,年轻学生可在此学习新知,艺术家当然也不能例外。 历史有时就像一个万花筒,有些偶然的、并不经意为之的因素出现,往往会导致一种巨大而富有转机的嬗变。海派书画艺苑在清末民初之际,与陈宝琛、沈曾植、张謇、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等这批从宫殿官场上退下的高官、名臣、大吏不期而遇,而改朝换代的时代洪流又挟带着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汇入了这个新崛起的艺术流派。于是,历史为海派书画提供了一种高端发展的契机和创造辉煌的平台。这批士大夫中的绝大多数人禀性正直而为人友善,清刚自律而政声良好,颇得时誉。只是他们怀着“一土不事二朝”的古训和“忠君不二”的旧传。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中的大师,名流中的名流”,因而不仅在笔墨创作、风格打造、流派传承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为日后培养了像张大干、刘海粟、徐悲鸿等一大批亦是大师级的书画家。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直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周边的画家,带着吴门派、浙派、扬州派、金陵派、虞山派及毗陵派的遗风走进上海,如杨伯润传扬着虞山派脉绪,齐学裘则带来石涛的气息,张熊则把恽南田及吴门画挟风带雨进了上海,任伯年带来了陈老莲的风格,朱梦庐带来的是华新罗的气韵。 在当时的上海,商贾与仕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这项经济状况的衡量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正由于商业因素的极大介入,海上画家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开始求新求变,从原先日渐封闭保守的中国画壁垒中突破出来,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个性鲜明;重视诗书画印诸方面的修养,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雅俗共赏;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凸显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画派”,使绘画更加符合社会的审美需要,从而成为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艺术史与考古类电子书 (葵花籽)
- 郑培凯主编《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热带北极熊)
- 艺术/学术交流群📖 (མི་རྟག་པ།)
- 虚心请教各位老师 (蜜糕达令)
- 无底价拍卖🧧女艺术家『行为艺术之母』签名书、古代陶瓷签... (独乐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