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坛法之七法#落水三千#Grade three
国小骚(థ౪థ)

七法:(梵sapta sat-purusa-dharmah,巴satta sappurisa-dhamma^) 密教用语。指修持密法者必须遵守的七项规定。依《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坛法〉所列,此七法如经所云︰‘持明人应当具足坚持七法,何等为七?一者持戒,二者忍辱,三者离口过,四者于佛法中生决定信,五者发无上菩提心,六者常诵真言法印,心生惭愧,七者于四威仪身心无倦。犹如轮王具足七宝,得绍正位,王四天下。’ 当然,这是一个借用的引子而已,与经法并没有直接关系,在之前讲了一些关于概念与设计的问题,这里想要讲述一些关于概念来源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现总结了几个算是跨界的概念来源,如下 栅格化—电影描述手法

之前在《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肿么把概念一股脑儿倒进设计方案》中讲述了一个将“栅格化”概念导入设计的例子,栅格化是在电影、海报等场景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将这个概念借用在视频类的APP中再加以辅助元素修饰,例如短暂的影像预览,可以提升用户的好奇度和新鲜感,具体的设计过程可以看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 慢动作—电影描述手法

慢动作在电影中也有很多使用的桥段,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黑客帝国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交互设计中,慢动作可以理解为更加精细化的界面动画,同样的交互行为使用动画表示要比使用文字提示更加直接,并且更易理解,让用户理解界面变化的原因,对界面的前后逻辑有更好的理解,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提示帮助 例如在部分APP中将发邮件的交互操作使用精细生动的动画表述,既可以让用户更理解前后逻辑,又可以给予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享受 磁力/重力—生活中的常识与认知

将生活中磁力或重力所产生的常识或认知应用的APP中会让用户感到真实感和细腻感,一方面可以产生认知契合,一方面会更具趣味性、灵活性,在游戏中这个特性应用的最为广泛,或许应用在其他某些特定APP中会有出乎意料的表现 卡片—生活常识

在很多APP种,特别是Google+中应用最具特点,名片、卡片是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承载方式,将其应用在APP中更易用户理解和认知,在APP中的类似信息展现形式被称为后拟物设计,这类设计借助卡片的形式,将信息装载,让信息在视觉上更规范,理解信息更快,并且更具操作感 杂志排版—杂志的多样排版方式

杂志排版和普通排版的最大区别在于杂志排版经常给人“WOW”的第一感觉,同其他APP比起来会让人更具新鲜感和审美感,同时在阅读体验上会更具有针对性,促使用户投入更多精力来尝试使用 警示—报警图文的排版方式

报警图文的排版方式原则基于用户最快获得信息的原则进行设计,有严密的设计依据,将这些要素应用在APP中有时也可以起到信息展现的独特性,风格偏向于极简风格,例如在新用户指引中使用可以加快用户的认知理解速度,减少拖沓感 艺术形式的借鉴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还可以从艺术的形式上进行借鉴,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皆具有不同的特质,在这里我们可以源源不断的找到设计的灵感,甚至是设计的思想概念引导,以此来提升设计的高度 各领域手法的借鉴

其实我们所可以借鉴的手法远远不限于以上,在各个领域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总之多数时间我们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好奇的心 新浪微博 @DIUDIU设计小学 (http://weibo.com/DIUDIU4Design) 微信公众账号:DIUDIU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