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
言由(安心做书)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也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清朝以后,也参杂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对功名的追求[1]。敬惜字纸的传统与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关系[2][3],显示出科举社会中士大夫阶层的重要地位。 -表现- 敬惜字纸的传统在宋代已经出现。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需丢入纸篓,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成为字灰,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便开坛祭造字之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4]。相应地,亦出现了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以及专门收集字纸旧书加以焚化的惜字会。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劝人敬惜字纸。各类佛经以至笔记小说都有劝谕惜字纸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着眼点是“敬惜”写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侧重 于劝导人们在写字时要下笔矜慎,不要损害别人,如清光绪十年刻本《惜字新编》。 -惜字塔- 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字库塔、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将收集的废纸残书焚烧。 -惜字律-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劝人敬惜字纸的劝善书,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绪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过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等。其中结合佛教因果报应的理念,加传言以举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纸功例”和“慢字纸功例”分述惜字纸的善报和怠慢字纸的恶报[5]。《文昌惜字功过律》则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条”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条”,如“平生偏拾字纸至家,香水浴焚者。万功。增寿一纪。长享富贵。子孙荣贵。”、“见人作践字纸。能以素纸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为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者。十功。永无凶事。”,“字纸糊窗垫,褙屏表书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纸经书。又不训教子弟,递相轻侮者。一百罪。恶疮遍体。生痴聋暗哑。”。之后又有“惜字懈灾”、“埋葬字灰子孙显贵 ”、“污亵字纸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说明敬惜字纸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类佛经、家训以至笔记小说,都有类似的劝谕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纸十几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见字纸遗坠,必掇拾,以香汤洗而烧之。一夕,梦至圣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显大门户。’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讲述宋宰相赵雄少时愚鲁,因靠敬惜字纸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会- 有些地方组织有“惜字会”(或文昌会)劝人敬惜字纸[6],人们自愿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或投入江中[7]。 -百衲屏- 朝鲜古代士人会将写剩下的纸片收集起来,写成不同作品并交融起来,将数十件纸片作品拼成一个屏风,叫百衲屏[8] 。 -参考文献- 1. ^ 六堆地区客家敬字亭研究 2. ^ 萧登福,文昌帝君信仰与敬惜字纸,人文社会学报,4期(2005/12) 3. ^ 历史与空间:惜字、埋尸与科举 4. ^ 六堆地区客家敬字亭研究 5. ^ 惜字律二种 6. ^ 古阁银杏映清晖 举义行善留芳名 7. ^ 普济堂 清节堂 育婴堂 惜字会 8. ^ 金炳基《韩国书艺所面临的问题与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來自維基百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问,裁剪标记的设置 (多鲁厚)
- 请教下,PS里怎样把图片做成CMYK模式的纯黑白?打印用 (浮云。)
- 显价值的意义 (nono)
- 谁会算印刷用纸的纸量? (绿痕)
- help!!!!me!呢!!! (肉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