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运动”
来自:幽夜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教会不仅是精神领域的统治中心,而且也要成为政治的中心,他的势力渗入道路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教会的世俗化,他也陷入了自上而下的腐败之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不满。席卷欧洲的人文主义运动虽然触动了教会的权威,但尚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他。当人们对于教会自行改革感到失望时,宗教改革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势不可挡的爆发了。16世纪,最初在德国,接着在瑞士、英国、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并且最终脱离了罗马教会,自行成立了新教,经过长时间的斗争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恩格斯称他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从思想上看,宗教改革是用活的灵魂来抗衡死的教条,使个人权利与教会的专断分庭抗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宗教改革看做是人文主义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而且其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 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说:“宗教改革家主要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整顿由于有人滥用罗马回忆,由于许多僧侣们生活放荡而遭到破坏的教律。第二,按照先前遭到镇压的某些运动的方针改革教义,并返回原始的质朴状态。第三,放松教义的控制,准许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的根据《圣经》做出自己的判断。”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解教会的权威,便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从哲学上看,其内在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 基督教诉诸个人内心信仰的要求由来已久,实际上这原本就是基督教的根本精神,但是外在的偶像崇拜却逐渐流行起来,因为信徒们希望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证明上帝在世间的存在。而教会为了追求排场大兴土木,大搞豪华奢侈的宗教仪式,因因其世俗化而背离了基督教的根本精神。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疯狂的收集圣物,其中有圣徒的尸体,耶稣被订上十字架后留下来的汗珠,童贞女圣玛利亚的乳汁,甚至有人收集有上帝创造亚当时剩下来的泥块,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然而,基督教毕竟是一种精神宗教,就其本质而言他必然会摆脱外在的东西而复归内心的信仰,而在黑格尔看来,这个由外在的东西返归内心信仰的过程造就开始了。当年十字军在宗教狂热的驱使下去拯救圣墓,当他们终于攻占了耶路撒冷之后,便试图打开圣墓,期望证明上帝在世间的存在,证明永恒而神圣的东西与有限的东西的结合。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圣墓中空空如也。所以,基督教世界既夺回了圣地,又失去了圣地。但是黑格尔说:“他实际上是没有被欺;他带回来的是否定的一种:这就是说,他追求的世间生存只能够从主观的意识中寻求,不能从任何外在的对象中寻求;这里所说的那种确定的形式,表达着‘世俗的东西’和‘永恒的东西’的结合,就是个人的‘精神的东西’自己认识的独立。人类世界便是这样活得了这种确信,知道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一句话,上帝并不在你之外,上帝就在你的内心之中。自觉的意识到这一点,正是宗教改革的功劳。于是,基督教世界当年在一个人的石墓中遍寻不到的东西,路德的宗教改革找到了,“他认为世间生存是在一切感官的和外在的东西的‘绝对观念性’的深处--是在‘精神’和‘心’之中--那颗心,他先前因为教会提出了最无聊和肤浅的手段,来满足最内在和深刻的欲求,受到了无从说起的创伤,他现在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歪曲的地方,发觉的纤毫毕露,并且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路德简单的理论就是说,上帝的世间生存就是无限的主观性,也就是真实的精神性,就是基督并不显现在一种外在的形式里,而是根本属于精神的,只有同上帝和解后才能够得到--是在信仰和享受里”。黑格尔的分析虽然不无牵强附会之嫌,但是他以思辨方式所概括的宗教改革精神无疑是有意义的。 在这一改革的浪潮中,以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也是宗教改革的理论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