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
来自:木子李
从西安到青岛再到河南驻马店,借着这次旅行的契机,终于我读完了《大秦帝国》。本书洋洋503万字,孙皓晖老师写了16年,我读了足足16个月。我是在手机上看的。我给自己看书的四大场景排了个序:厕所、饭馆、公交车与床上。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没有花钱买书这件事,居然让我有点自责——在我们这个视知识产权如粪土的国度。 有关蒙恬

快十天了,还是没有从帝国轰然坍塌中醒过神来。年轻奋进而蒸蒸日上的大秦帝国,眼前该有怎样的一番大功业在等待。正在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大一统伟大时代之关键时刻,历史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年仅12岁的帝国在始皇帝离世后仅三年就泯灭了,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设想成为一个天真而滑稽的梦。我知道所有的假如都毫无意义,闭上眼还是不由自主的开始假设。 长生就不奢望了,假如始皇帝能再活上一年半载。 赵高就不奢望了,假如李斯不要同流合污。假如那次出巡胡亥没有跟了去。假如蒙毅不要被派离出巡的队伍。假如扶苏接到假诏不要自杀。但我最想去假设的,还是蒙恬。 在历史上,有两个人让我每每想起都满怀遗憾。一个是蒙恬,另一个是后来的韩信。秦昭襄王杀白起当然也很可惜,但某种意义上说,白起的生与死不足以彻底改变秦国与天下的命运。蒙恬与韩信不然,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的一念之差,很有可能改变当时的军事格局与政治格局,进而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因为蒙恬与韩信,都手握重兵且深得将士信任,完全具备起兵的客观条件。 蒙恬镇守大秦北疆,统领曾经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的三十万铁骑,那是一支真正的精锐部队。从灭国大战开始前,蒙恬就已经在驻守九原,到沙丘政变时,应该有二十多年了。这么长时间在外独立带兵,加上蒙恬性格宽厚正直、文武全才,手下将士们对他的忠诚度当远远超过对朝廷。基于以上条件,蒙恬有起兵的内在实力。蒙氏三代在秦为将,从蒙骜、蒙武再到蒙恬蒙毅兄弟,在朝在野想必都有坚实的根基。蒙氏与王翦父子世代交好,建立歼灭五国之呵呵功勋的王翦王贲父子此时虽然都已辞世,但此时秦国各方大小将领,基本都曾受命于王翦父子麾下,当真开战过招,很可能有一部分将领会不战而直接投靠蒙恬。那些真正忠于赵高李斯胡亥的可用兵力屈指可数,否则不久后反击陈胜吴广,也用不着征调正在修建阿房宫的刑徒。基于以上条件,蒙恬有起兵的外在环境。 历史上蒙恬没有起兵的原因,我们现在已无从得知。也许是担心卷土重来的匈奴人趁火打劫,也许是对扶苏自杀的绝望,也许是对始皇帝太过愚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没有想到,在他放下唯一扭转乾坤的机会后,帝国的命运会如此迅速的恶化。 假如蒙恬起兵,留10万大军镇守九原,带上20万大军顺直道南下咸阳,临走前再把匈奴敲打一下,让其短期内不敢大举挥军南下。20万大军包围咸阳,凭胡亥和赵高那点家底,估计立马腿软了。蒙恬一举廓清朝局,从诸皇子中选一个相对贤能者立为二世皇帝,或者拥兵自立亦未可知。那么大秦的足迹很可能按照始皇帝规划的总体宏图,加上蒙恬的宽政主张,而走上更为平稳的坦途。此时秦国根基尚在,一个注重法治,军事,文化,基础建设的帝国能走多远,我们谁也说不清。但陈胜吴广不会有了,有蒙恬在,还真不需要再大量征兵戍边。江东项氏和所有复辟势力不会如此汹汹。刘邦估计还得在芒砀山多藏些时日。韩信也许要一辈子背负胯下之辱了。秦之后大概不会是汉,大概也不会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大概都不会是这样了。大秦铁骑会不会追逐匈奴人西迁的足迹闯入欧洲进而颠覆欧洲的发展史?日本朝鲜韩国这些地方会不会完全融入华夏文明?发现美洲的也许不是哥伦布,而是始皇帝留下的那些出海寻找仙药的方士后代们。那也不再有现在这个嚣张不可一世的美国了。 当然,我也没机会坐在这些,胡思乱想了。 有关嬴政

第四部嬴政一出场,孙皓晖老师不吝笔墨,描绘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少年英雄。那时候,我有点迫不及待。因为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一个近乎完美的天才少年,如何能发展成一代暴君?孙老师将怎样把后面的大转折写得入情入理? 发现郑和是韩国间人而下达逐客令时,我以为是个转折;雍城诛杀嫪毐时,我以为是个转折;灭掉六国后,我又以为是个转折。出乎意料的是,我等待的这个大转折,直到读完全书都没有出现。毫无疑问,作者对秦始皇的煌煌功绩与人格品性是绝对肯定的,如果说这种肯定的程度,全书还有一个人能与之匹敌的话,那就是神一般的商君。 全书描述的始皇帝唯一的性格不足,就是偶尔冲动。但小小的不足在这位铁腕政治家的众多优良品质面前显得如此唯不足道,可谓瑕不掩瑜。全书记录的始皇帝唯一的明显错失,就是逐客令。但这次错失嬴政很快就后悔并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补救——追回六国人才、重新重用郑国、重启郑国渠项目。这样一来,唯一的错失变成了表现始皇帝敢于认错、知错就改等良好品性的铺垫。 作为一部小说,不排除作者为了把人物性格写得更为鲜明,或者更好的阐明自己的立场,而对嬴政其人给予比史实更多的褒奖。 但另一点也同样肯定,是我们对秦始皇误解太深。 13岁继位秦王,22岁亲政,29岁开始仅用10年时间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不世功业。在统一后的短短12年内,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两千年后中国之所以还是一个中国的基础。开郑国渠(秦王时代)、修万里长城、通直道驰道建立国家公路网,建成了诸多惠及后代的基础工程。统一国家后,完全可以躺在咸阳深宫享受不世荣华,他却选择五次出巡,踏遍中国山川河岳,直到病逝沙丘。在嬴政50年并不长久的生命中,可以说竭心尽力,劳碌一生。这样的业绩,这样的效率,唐宗宋祖哪个能望其项背。这样一个奋发勤政的人 ,怎么能是一个暴君?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终其一生,不曾杀戮一个功臣。在灭六国过程中,除最先的弱韩外,其余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灭掉的。如果担心功高震主而左右掣肘,如何能做到?统一中国后,嬴政没有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一套,王翦父子最终都是因病辞世,王贲的儿子王离也成为秦国大将,后来死在项羽手里。蒙氏家族同样显赫,蒙骜在秦王初期就辞世了,其子蒙武参与灭国大战最终封侯,其孙蒙恬镇守北疆统领三十万秦军精锐,蒙恬的弟弟蒙毅在朝为官位至上卿,始皇帝生前对他们信任有加。除了王氏蒙氏,李斯、郑国、尉缭等,在始皇帝生前也没有一个人出事,没有一个人被贬损,甚至没有一个人功成告老。君臣互信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后世杯酒释兵权之类的故事,显得如此小儿科。这样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怎么能是一个暴君? 子嗣没有一个封候拜相,拒绝分封,坚持郡县制,官位有能者居之。仅这一点,后世哪个皇帝能做到? 至于大修土木劳民伤财,的确是加重了平民的负担。如果能把进度舒缓一点,或许会更好。 至于焚书坑儒,的确影响恶劣。但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又到底有多大的实质动作,有多少成份是后世刻意夸大,我们无从了解。近来有人提出大量的坑儒事件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只是坑杀少数政见不同者。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可能是造成秦始皇“臭名昭著”的主要原因。 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对于嬴政的评价,都来自后世史学家的记载。不幸的是,秦始皇驾崩三年后,帝国就覆灭了。始皇帝的后人还没有来得及为其歌功颂德。而接棒的汉代,为了维护自己取而代之的合法性,必然会刻意贬损,这一点当代大陆人应该深有体会。更不幸的是,汉代前后延绵400多年,足以凝固历史对于秦帝国、对于秦始皇的种种看法。 但评价可以有所倾向,种种事实却无法抹杀。而把各种零碎的事实放在一起归整梳理,终究还是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个更接近史实的秦帝国,以及嬴政其人。 感谢孙皓晖老师,激发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索功过是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光緒皇帝沒被毒死1911年中華民國要建國是個未知數 (中和)
- 三国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 (女娲之子郑天)
- 历史人物接力啊!!! (寻常)
- 诸葛亮团队是不是不如刘邦团队 (女娲之子郑天)
- 有关于宋朝的书推荐吗 (啊吖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