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碟报
麻沸散
『 凯越消息树』世纪性的工人诗篇,独家获奖纪录片未分级版 《工人炼狱》(Workingman's Death)是一部世纪性的工人诗篇。这个惊人和沉重的旅程, 展示来自五个不同国家民工的骄傲。整个摄制过程均以近距离和个人化去记录困境中的活动。这纪录片的导演 米高•格拉胡格(Michael Glawogger) 成功创造出这些令人对民工肃然起敬的影像, 就算是面对死亡风险他们仍然保留住生存的意志。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可能引起一些国家的回响。 奖项:莱比锡纪录片节:: 2005年国际影评人大奖; 2005年希洪国际电影节: 2005年希洪国际电影节:陪审员特别奖; ; 2005 年伦敦电影节: 泰晤士报 bfi Grierson 奖 《工人炼狱》(Workingman's Death) Alive Mind于9月2日发行未分级全区美版,122分钟,1.66:1可变宽屏幕,凯越取材于一区美版,制作了优质中文字幕,今日出货! 配置:英语2.0、英语导评2.0 字幕:英文、中文(正片)、中文(导评) 片名:Workingman's Death 译名:工人炼狱 年代:2005年 国家:奥地利 / 德国 类型:纪录片 导演:米高•格拉胡格 Michael Glawogger 影评: 《工人炼狱》是一部世纪性的工人诗篇。所谓世纪性存有两层意义:首先是讚美之辞; Michael Glawogger 的影像简洁而沉浑,原创并知性,几乎找不到一个当代导演有接近的个性。其次是在主题方面;只是走访第三世界里的五个「工场」,《工人炼狱》的成绩却是总检了自苏联十月革命以降,至现在全球一体化整整一个世纪的世界工业状貌。这不是 Chris Marker 式的论文诗体,又不 是Errol Morri s式的冷调散文, Michael Glawogger 其实是非常 old school;纪录片直接地、真实地去拍,是 direct cinema 和 cinema verite 的本份。只是他有效地通过简单的排列,去承载他强烈摄人的工人影像,引发结构性想像。 五段落均有一个单字的副题,分别是乌克兰煤矿场的〈英雄〉(Heroes)、印尼天然硫磺坑的〈鬼〉(Ghosts)、尼日尼亚屠宰肉场的〈狮〉(Lions)、巴基斯坦拆船港湾的〈弟兄〉(Brothers) 和重工厂的〈未来〉(Future)。字眼可能引导你作左翼概念的遐想,但其实这正不是 Glawogger 的意思。这些keywords皆是被拍摄者口里常说的字,像印尼一段,敬神事鬼是一个工人传统仪祭。换句话说,《工人炼狱》要事态先行。不少西方评论皆着眼於电影理想幻灭的解题,的确以梦醒的乌克兰开章,以还投寄未来的作结,就有这方面的暗示,再来一个回到德国本土的后记,重工业场景改为主题公园,反思的命题很明显;但我不就此单向阅读《工人炼狱》,甚至不理会它的片名(英文的及中文的)的负面导向:我见到的是点点生命的信念,和其生态流动的轨迹。在乌克兰一段,明明听到贫穷的矿工说他活得很开心。印尼一段,年青工人很乐与怒。而在非洲的屠宰场竟发现血水泛红下,感觉着的是奇怪的秩序。 丽思 LS-0173 永恒与一天 Eternity And A Day 澳四最佳视频+法二+瑞典二区+德二+日二+三区字幕+无损OST数据包 希腊DD2.0/希腊DD5.1/法DD2.0/德DD2.0 法/英/中/瑞/日 希腊电影大师安哲洛普洛斯不朽电影经典. 丽思选择的是澳大利亚四区版.画面比法版和德版都要多出左右部分, 完胜其他版本,是市面最佳视频 LS-0174 尤利西斯的凝视 Ulysses' Gaze 澳四+法二+日二+三区+无损OST数据包+原版手册扫描 法DD2.0/希腊DD2.0 法/英/中/日 Rom收录了法二与澳四两区的原版手册扫描 美国著名独立动画家苏珊皮特三部最具代表性作品. 特别是第一部,性意味浓厚. 同时收录珍贵的24分钟访谈花絮 LS-0655 苏珊 皮特情色动画选 The Wonderfully Strange and Surreal Animation of Suzan Pitt 一区+优质字幕+花絮 英DD2.0 中 『欧宝』独家大师文艺+独家配置【太阳】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是当代俄罗斯影坛最重要的导演,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虽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抹煞了一些索科洛夫的个性,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长镜头的偏好,演员的自然表演,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共同关注。 索科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进入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师的推荐下,他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大部分他的早期作品在制片厂内部遭到了消极评价。改革前,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直到80年代末,他才进入了国际观众的视野。先是他于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卢卡诺影展上获奖,此后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索科洛夫的影片在前苏联曾引起极端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新电影语言是现代作者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有人则指责他矫揉做作而又生硬地重复西方先锋派的电影道路。但他在欧美国家是评论界的宠儿。80年代末,电影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以来,他表现得十分活跃。 1989年,他将《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改编成《拯救与保护》,其作品的典型主题和特征都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灵与肉的剧烈斗争,对死亡的迷恋,以及细致的心理物理学。同年推出的《日蚀的日子》则以对人类苦痛尖锐凄凉的刻画令人心惊。两部影片都具有极端诗意的影像和对人类境遇苦难一面的执着探索。 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在他接下来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环》、《石头》、《沉寂岁月》中更为明显。而1996年的《母亲与儿子》(Mother And Son)则成为他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索科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以对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其子在她的弥留日子里生活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以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冥思。三年后,索科洛夫延续对人大限来临之前状态的表现,这就是他的“死亡三部曲”,均以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为主角。《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他以自己个性化的观念将其塑造为“莎士比亚样式的现代历史人物”,视线直抵与政权机器相对立的人性深处,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去年他参加戛纳的《金牛座》则以列宁为主角,将焦点从政治历史背景移向人物内心世界空虚的黑洞。 死亡是索科洛夫最感兴趣的题材,他迷恋于对人的弥留状态和对死亡仪式不厌其烦的描写,通过细腻表现死亡的肉体展示与之相联系的精神或道德的痛苦,在失去生命的躯体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孤独、宿命与伤痛,言语在其面前都显得多余。备受磨难的肉体在他的眼中是真理意义的载体。以死亡为背景,索科洛夫的探索始于肉体,终于精神。 索科洛夫往往以物理的手法展现影像,一个很小的场面可以被无限的放大、拖长、细节化。典型的索科洛夫式的视觉魔术是从静止或移动速度极其缓慢的超长镜头,以及精细的光影设计下凝练出来的诗意和梦幻般氛围。 $ 片名 $ 太阳/Solntse $ 导演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主演 $ 尾形一成/罗伯特•唐森/桃井薰 $ 类型 $ 剧情/历史 $ 介绍 $ 影片聚焦于昭和天皇裕仁,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日本。在美军的空袭下,东京已成为一片废墟。昭和天皇送走了妻儿,自己在地下防空洞中处理国务。在御前会议上,陆军大臣表示,士兵们虽然忍饥挨饿但依然士气旺盛,军队已经做好了在日本本土进行决战的准备。而天皇则咏诵了明治天皇一首表达和平之心的小诗,暗示自己有意投降。在紧迫局势和孤独的中压中,天皇只有在鉴赏海洋生物标本时才能放松心情。一天,天皇在午睡中梦见了东京遭到大规模空袭的景象,从恶梦中醒来后,他坐到书桌前给皇太子写信讲述战败的原因。天皇认为战败是由于国民过于自信,轻视美军,此刻将领们只知士气高昂却无视军备匮乏。停下笔,他取出皇后和皇太子的照片,亲了亲照片上的家人。接着又拿出一本好莱坞明星的相册翻阅,天皇若有所思的目光驻留于卓别林扮演希特勒的照片上。昭和天皇如约会见了美军将领麦克阿瑟,这位“神的后裔”做出了决定日本和自己未来的抉择…… $ 品牌 $ 欧宝 $ 编号 $ 0B-465 $ 格式 $ DVD9 $ 容量 $ 7.93GB $ 盘基 $ ifpi金线烫码 $ 素材 $ 独家日本2区+独家英国人造眼2区收藏版+独家法国2区+优质中文字幕+花絮 $ 音频 $ 日语DD5.1 $ 字幕 $ 英文/法文/日文/中文1/中文2 $ 花絮 $ 制作花絮26分15秒/预告片00分58秒/作品表 由于该主题在日本被视为禁忌,导演苏古诺夫为了保护日本演员一直没有公开电影的演员阵容。直到2005年2月17日,影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公映时这个谜才得以解开;尾形一成起初曾对是否自己能演得像天皇怀有疑虑,然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化妆后,尾形的形象焕然一新,变得仿佛就是从相片中走下来的昭和天皇。外形上的酷肖,再加上尾形对天皇说话方式和神态特点的模仿,昭和天皇被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大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