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译言网上的 before sunset 访谈录
来自:mary(待注销)
原文地址: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9752/347412 在今日电影界强化品牌、扩张专营权的“媒体大事件”潮流中,那些无意义的续集、不可理喻的前传和不合理的重拍似乎正在替代原创电影,就如在《身体绑架者的入侵》【译注1】(顺便说一句,该片已是第三次重拍了)中豆荚替代了真人一样。像《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这样的电影似乎没有多少生存的空间。 1995年的《日出维也纳(Before Sunrise)》按时间顺序(从黄昏到黎明)讲述了一个懒散的美国男孩和一个巴黎学生妹邂逅于维也纳城外的一列火车上之后发生的一段罗曼史。作为续集,《日落巴黎》描写的是三十多岁的两人在巴黎的重逢。杰西(伊森•霍克饰),如今是一个已婚作家,其第一部小说写的是两人在一起的那个夜晚,成了畅销书。席琳(朱莉•德尔比饰)依然住在巴黎。他俩维也纳一别后再也没有联系。从一开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俩这么多年来都憔悴了。然后在影片接下来80分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交谈。那就是电影。 由演员和导演合写剧本,在巴黎拍了15天,《日落巴黎》在洛杉矶电影节【译注2】星期三晚上弧光圆屋顶全景剧院试映,七月二日将在各电影院公映。故事发生在真实的时间框架里,该片比(已经相当自然主义的)《日出维也纳》有更为纯粹的自然主义风格,也更是一部商业怪胎影片。 林克雷特说到《日出维也纳》(美国国内票房总收入550万美元)时说,"我们觉得这可能是拍续集的电影中票房最低的一部。我们拍续集没有经济基础。"他的上一部电影,杰克•布莱克【译注3】主演的喜剧《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美国国内票房总收入810万美元。 无论有没有基础,在一个看来充斥了许多耀眼的廉价珠宝的夏天里,该片碰巧是一块小小的宝石。 《日落巴黎》让人联想起埃里克·侯麦【译注4】的《慕德家一夜》和法兰索瓦·特吕弗【译注5】的安坦·但奴系列电影;这是一部清澈的、坦率地说有点忧郁的、却又不切实际的(谁会依然爱着九年没见的某人呢?)电影,是对于杰西和席琳过渡进入成年世界的一种审视。按霍克的说法是:“现实主义者的罗曼史”。 剧本写作的过程对霍克和德尔比很有吸引力。除了演戏和导演,霍克还出版了两部小说:《最热的州》(1996年)和《圣灰星期三【译注6】》(2002年)。他还在约翰•卡朋特【译注7】七十年代的经典邪典电影《攻击13号分区(Assault on Precinct 13)》的重拍片中领衔主演。14岁就被尚卢·高达【译注8】相中开始演艺生涯的德尔比自编自导了一些电影短片,她还为《日落巴黎》创作了三首歌曲。林克雷特的下一个项目是和《日落巴黎》成为对照的工作:他将执导一部高预算的电影,改编自菲利浦·狄克【译注9】的故事《盲区行者(A Scanner Darkly)》【译注10】。考虑到那一信条【译注11】,《日落巴黎》的摸棱两可的结尾:男主人翁究竟留在了巴黎还是回到美国的妻儿身边?看来很合宜。 下面是根据电话交谈整理的一个简短的口述历史,是关于林克雷特、霍克和德尔比如何及为什么酝酿这个续集以及如何把它拍成电影的。 霍克:瑞克非常想要抓住你,不是角色,而是演员。(在《日出维也纳》中)瑞克问我,“你要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女孩和你一起下火车?”我就想出几句台词来在朱莉身上做试验,她会逐一驳斥直到我们找到一个会让她下火车的为止。和瑞克在一起,你总是追求自然主义,并且他给你足够的空间表演。他会对我们说,“好吧,下一个镜头必须是这部电影中最好的一幕。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必须是影片中最好的部分。” 林克雷特:我们当时没打算拍续集。这个想法是《日出维也纳》之后的事儿;不是因为他人的反馈,而是因为我们几个人的合作才逐渐成形的。每次朱莉、伊森和我在同一个城市的时候,我们就聚在一起讨论续集的事儿。直到我们一起合作拍《唤醒生命(Waking Life)》(2001年)【译注12】时,我们才感到必须要拍续集。第一部更多是角色向外张望的经验,对维也纳时空真实的探索。这一部不同,背景可以放在任何城市,完全是他们俩的故事。贯穿这整部电影的我的名言是:“假如你不喜欢第一部的话,你一定会讨厌这一部。” 德尔比:在《日出维也纳》的结尾,我坚持要席琳和杰西同意再会,否则的话那部电影男性幻想的痕迹太重了。在拍那部电影时,我们的改写让剧本变得更加扎实。但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我们几乎重新创造了这两个角色。现在来写席琳比当年要有趣得多,因为她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相对于演员,我更愿意成为作家和导演。导演和编辑工作让我非常、非常快乐。假如我不能参与导演的话,拍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意义,而瑞克支持我参与导演。 霍克:这就好像把乐队成员又召集在一起了。我们有无穷的创造力。我写了第一稿,因为瑞克想要在剧本的基础上即兴表演,我也欣赏他要求我们表演真实的日常生活的执着。这就像(杰西)在书店的场景(影片开头)里说的一句话:“我从未经历直升飞机失事;我从未亲临枪林弹雨。”整部电影讲的都是与另一个人建立联系的事儿。如果你可以欣赏那类细枝末节,那才是真正的戏剧性之所在。 林克雷特:如果你想要搞出真实的东西,你就不能过于坚持预设的看法和阅读的流畅。我们想要这部电影中的对话能够流露出人物内心的轨迹。我们先在一张示意图上搞清楚了。然后我们仨用电子邮件和传真交换彼此的修改稿整整一年。这个过程相当民主。碰到有些场景,朱莉和我喜欢,但是伊森不喜欢;或者反过来,我们就删掉。要做到自然、真实,又要做到可看、娱乐,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写下来,且像戏剧一样排练。许多地方是灵机一动、随机应变的事儿。比如电影里有一段咖啡馆的场景,长达十三点五分钟,可能是最长的之一,也可能是史上最长的。侯麦有一些咖啡馆的戏也很长,但是我回过头去看了一些,发现他最长的也不过四分钟。 德尔比:伊森会写一些独白然后发送给我来编辑;我写了一些独白也会发送给他;然后我们再发送给瑞克。每个人都参与写作。如果我们有机会见面,我们就锁在房间里大写特写。这个过程相当紧张。有一次我们在我巴黎的公寓里写了整整四天。在开机前两个礼拜,我们通读了剧本,删去了任何不够娱乐不够有趣的地方,或者过于自以为是的地方,然后加入更加个人化、更加情绪化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是尽善尽美,打磨到光彩照人。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要把这个过程和用砂纸打磨一张桌子来相提并论。 霍克:我们必须让谈话改变路线、向前推进。谈话必须进一步深入。我们一起通读剧本,一遍又一遍,且直言不讳。我会说,“我觉得这里有点闷。”朱莉会说,“嗯,我觉得这里挺无聊。”要保持对话的有趣相当有挑战性,必须做到精确。 但是这个剧本依然是实验性的。假如你把这个剧本拿到电影学院去交作业,很可能会得到一个大大的“F"【译注13】。谈话是男女主人翁关系的不同阶段的隐喻:一开始他们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他们试图深入,最后他们俩都心慌了。 林克雷特:很重要的一点是:避免老掉牙的“噢,他们过得很不好。他们的生活和年轻时大不相同。” 许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很浪漫。男女主人翁依然充满活力、依然很好奇,他们做的事情表明他们生机勃勃。就像杰西说的:“我的烦恼更多了,但是我应对烦恼的准备也更为充分了。”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的只是跟着感觉走,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想要这部电影就像在机场偶遇一个老朋友,你感到内在的愉悦,别的都不重要了。 霍克:当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心里充满了浪漫想法和希望。到了三十多岁,生活变得无比现实。因此,我们让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真实的时间里。所有那些扫视的镜头在暗示:他们的生活飞驰而过。当你三十多岁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自己一生中犯过的错误。第一部电影仿佛一个美梦。而这一部影片中,男女主人翁都醒来面对现实,他们不得不面对那个美梦的后果。你一瞬间做出的决定需要许多年来面对。 德尔比:制作这两部电影就像处理恋情。你俩曾在一起,然后分手了,之后你有了几个别的恋人。三四年后你意识到,“等等,当年那段恋情真的很棒。”我们离开了、各忙各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再有当年那种体验了。 写某个已经失去浪漫理念的、幻想破灭的人,我感到有点悲哀。当然,如果你是无可救药的浪漫派,你最好找根绳子上吊去。失去浪漫理念其实并不坏。做一个浪漫的人,不如做一个幻灭的人;因为做一个浪漫的人太痛苦了。 林克雷特:这部电影完全是关于这两个角色的,别的人都不存在了。就像他们在第一部电影里说的,“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开机前,我们观看了《日出维也纳》。我们都被吓坏了:标准太高了。你要拍续集就不能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电影行业,这样的理念没有市场,而我就喜欢像这样拍电影。当有人说,“这部电影该是一本小说”,我就知道我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霍克:如今搞电影很难不搞大片的。但是像《日落巴黎》这样的电影,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拍。这两部电影是我在电影界最佳的两次从影体验,我想,也是我参与制作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两部。我把这两部电影看成一部。我做梦都想拍第三部。我把(杰西和席琳的)故事视为某种代表作。 {原文发表于2004年6月20日的《洛杉矶时报》,作者詹姆斯•瓦里尼} 【译注】: 1.《身体绑架者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指的应该是1978年的科幻恐怖片,其中有豆荚复制人的情节。该片是1956年的同名电影的重拍。第三次重拍指的应该是2007公映的《恐怖拜访(The Invasion )》,该部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由丹尼尔·克雷格和妮可·基嫚饰演。 2. 洛杉矶电影界(The Los Angeles Film Festival),每年六月举办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中心。 3. 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本名Thomas Jack Black,1969年生),是美国电影喜剧演员和歌手,他主演了《摇滚学校》(2003年)。 4. 埃里克·侯麦 (Éric Rohmer,1920–2010)是法国电影导演、影评人、记者、作家、编剧与老师。他是战后法国新浪潮指标人物,曾是杂志《电影手册》的编辑。1969年侯麦凭借执导的电影《慕德家一夜》扬名国际并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 5. 法兰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1984年),他是法国著名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创作流派)的代表之一,“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佼佼者。1959年首部长片《四百击》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以安坦·但奴(由尚-比埃·里奥释演)为主角,充满自传性质,连同《二十岁之恋》、《偷吻》、《床地风云》、《爱情逃跑》组成安坦·但奴五部曲。 6. 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是基督宗教的教会年历节期大斋期(四旬期)之始。 7. 约翰•卡朋特 (John Howard Carpenter,生于1948年)是美国电影导演、剧作家、制片人、编辑和作曲家。《攻击13号分区》是他1976年的导演作品。 8. 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1930年生)是法国和瑞士藉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 9. 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1928年-198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至少有七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10. 《盲区行者(A Scanner Darkly)》(2006年)是一部改编自菲利普·狄克同名小说的真人动画电影,本片由林克雷特自编自导,使用电脑绘画式转描技术将真人演出后的影片加以卡通化的技术。 11. 那一信条,应该是上文中霍克所谓“现实主义者的罗曼史”。 12. 《唤醒生命(Waking Life)》(2001年)是林克雷特导演的美国动画电影,主题是探讨梦、意识和存在主义。霍克和德尔比在其中重现了《日出维也纳》中的角色。 13. 大大的“F”,暨英文Fail的缩写,不及格之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爱在黎明破晓时两个主角看的是哪两本书?求解答 (MAD-MAN)
- sunrise&sunset都看过7,8遍了吧,我怀疑不只。开始有点考据... (漏透痩皱)
- 维也纳和巴黎 (Jackie)
- 现实点说, 相信 soul mate 吗? (ShinyKitty)
- word版的两部英文剧本(附剧照)(需要的请留下邮箱) (brother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