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五十五期活动综述
来自:zoe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五十五期活动综述 研读内容:《论语·卫灵公》第38-42章、《季氏》第1—2章 时 间:7月9日下午14:00-17:00 地 点: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阅览室(科研大楼861房间) 主 持 人:梁恒豪 导 读 人:李金花 参 加 人:郑国栋、莫伟、张远、段琦、夏德美、郁立、梁恒豪、王伟(女)、李金花、王帅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程树德 《论语集释》,刘宝楠《 论语正义》,杨伯俊 《论语译注》都提到了“敬其事而后其食”在宋晁(chao)公武的《郡斋读书志》 中转载有《蜀石经》 的“敬其事而后食其禄”的说法,但刘宝楠认为这一说法是一种妄自的增添。 敬,通“苟”,苟在《说文》中是“自急敕也”的意思,因此,“敬其事”也就是“急其事”,正与后面的“后其食”相呼应。“后其食”,朱熹在《集注》中将后解释为“后获”,食即“禄”,钱穆在《新解》中的解释是:事君之道,先当尽守职事,把食禄之心放在后。 我自己的感想是,这句话包含了一个为公和为己的态度,具体而言:为公,讲的是事君的态度,为己,是讲做事和拿俸禄之间一个先后顺序的选择。事君,需要敬其事,所以《礼记.表记》中记载,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这也就是强调的“敬其事”,在做事和拿俸禄方面,需要将做事放在第一位。《檀弓》中曾记载:仕而未有禄者,也就是说,当时存在着不拿俸禄的情况。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这一句看似简单,却有着诸多不同的理解。在前人对于这一章的理解中,我自己感觉存在着两处不同的解释: 首先是关于“教”,是“教化”还是“教育”?这两种意思应该是不同的。杨伯俊的《论语译注》: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钱穆的《论语新解》: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我个人理解,解释为教育的话,就会范围有局限,教化,则可以将教的范围扩大。 其次,孔子说“有教无类”的根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无类”的最后统一点在哪?对此有两种解释: 一是“道”, 《吕氏春秋 劝学篇》:故师之教也,不分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二是“善“, 《皇 疏》 中也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朱熹的《集注》说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章的理解难点在于:“道不同“指的是什么?存在三类理解: 1,带有价值判断的“道“: 钱穆的《论语新解》: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与小人贼道者,有善恶正邪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但是钱穆的《论语新解》在其后又说:各人道路不同,便无法互为谋虑了。觉得与他前面的这种理解似乎又有不同。 朱熹《集注》也是讲不同于善恶邪正之类。 2,志向之不同: 吴嘉宾论语说:孟子说: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者不同道。道者,志之所取舍,如出处语默之类。虽同于为善,而有不同,其是非得失,皆自知之,不能相为谋也。 3,类别的不同:(也可以归为第二类当中) 颜注中将这句中的道区分为“天道“、”人道“,他的这一说法实际是在将儒家与道家区分开来,像刘宝楠等就极力反对他的这一说法。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一章的解读,可有两种解释,钱穆在《新解》中谈到,当辞解释为辞命之时,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讲列国邦交,奉使者主要在传达使命,国情得达,即是不辱君命,钱穆认为孔子的时候,尚不以著述文辞立教,所以他认为应该是选择邦交辞令一说。当辞解释为文辞之时,主在达意,不尚富艳之工。朱熹《集注》谈到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杨伯峻认为孔子想要表达的是文辞之意,他联系到《论语》前说的“文胜质则史“一句,认为过于浮华的辞藻,是孔子所不同意的。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是指乐师,名冕,古代的乐师一般都是盲人。 “某在斯“的”某“,古代的人称“某”,或者是因为因为避讳而不称其名,或者是通言之意,或者是忘记了其名。钱穆和刘宝楠认为是夫子实际上介绍了在座宾客的姓名,只是记录的人不能详细记录下来,所以用某字来概括。 “固相师之道也“的“相”:导,扶的意思。 “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钱穆《新解》:“刚才和师冕这般说,也是道吗?”先生说:“对呀,这便是一种扶 导瞽者的道(礼仪)呀! 杨伯俊 《论语译注》:这是同瞎子讲话的方式吗?”孔子道:“对的,这本来是帮助瞎子的方式。” 赵佑的《温故禄》中谈到:礼,迎客于门,每门必让,降等之客,则于门内。此师冕见,当先有坐客,则第挨诸阶,故纪从阶始。刘宝楠认为赵的这一说法很对,但是师冕来见,必亦有扶工者,入门之后,当立堂下。故此及阶、及席,夫子若为扶工者,一一诏告之。又告以某某在斯者,令师冕知之,得与为礼也。 钱穆:古者瞽(gu)必有相。孔子与师冕言,其辞语从容,诚意恳至,使人于二千五百载之下犹可想慕,在孔子则谓相师之道固应如此而已。然其至诚恳恻之情,则正以见圣人之德养。 朱熹的《集注》中也说:古者瞽(gu)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如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 季氏第十六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 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i)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ei),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 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 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有的人说,季氏以下的文体和前面十五篇都不一样,《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一般都是以“子曰”开头,简洁而直接,但是季氏篇则不但每章章首不以“子曰”而大多以“孔子曰”开头,而且尤其以这一章为代表,语句繁杂,篇幅很长。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季康子想要攻伐颛臾,当时同为季氏臣的冉有、季路就将这一消息告知了孔子,孔子听到这一消息之后,责备他的两个弟子,认为是他们的过失,冉有辩解说这是季康子的主意,他们自己是反对的。孔子就告诉两位弟子:作为臣子的不能很好辅佐自己的主人,不能劝阻季康子的攻伐行为,是失职的。冉有又辩称说:颛臾临近费,现在不攻取,以后会有后患之忧。孔子答道:这种说法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国与家,最忌讳的不是贫穷和人少,而是财富不均和动乱。对于远人,需要采取的是修文德以来之的方式。而冉有、季路两人今天为辅佐夫子,既不能修文德而使远人来,也不能使邦内民心诚服达到统一固守,反而是在邦内发动战争。我担心季氏的忧患,不是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有意思的是,《论语述何》说:后来在春秋中没有见到伐颛臾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孔子的话起到了阻止的作用。) 这一章的理解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1,颛臾,是鲁封地内的属国,是伏羲之后,风姓之国,主祭蒙山与济。原本鲁邦域内的属国十分多,但是经过多年的攻伐,大都被吞并,最后只剩下了颛臾为幸存者,隶属于公家(鲁君),因此,孔子在这里称颛臾为“社稷之臣“。孔子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是指: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在封域之中不必伐,是公家之臣则又非季氏所当伐。 2,周任,是古代的一个良史。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这里孔子用盲人瞽者的扶持者打了个比喻,说明在其位则应尽其职。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这种舍自己私欲、而另作他说的说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般认为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4,萧墙之内:萧是指肃,墙是指屏,古代君臣相见时的礼仪,君在门口树屏,臣到了屏处则加以肃敬,所以称之为“萧墙“。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有几种理解:其一是郑玄所说的,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恒子。但程树德和刘宝楠都提到阳虎囚季恒子的时间实际是早于冉有、季路为季氏臣的时间。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其二:萧墙之内,是指哀公而言。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则孔子之言验矣。钱穆认为这一说法更符合。其三是:孔子谓季氏之伐颛臾,非真忧颛臾,实忧哀公。直斥其隐,亦使冉有、子路深思之。方观旭在《偶记》中认为:俗解萧墙之内为季氏之家,不知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簾,士以帷,则萧墙惟人君有耳。……窃谓斯时哀公欲去三桓,季氏实为隐忧。……颛臾世为鲁臣,与鲁犄角以逼己,惟有谋伐颛臾,克之,……然则萧墙内何人?鲁哀公耳,不敢斥君,故婉言之。若曰季孙非忧颛臾而伐颛臾,实为鲁君疑己而将为不臣,所以伐颛臾耳。此夫子诛奸人之心、而抑其邪逆之谋也。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记. 中庸》 云: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这个“道“孔子是指什么,钱穆认为:古制非天子不得变礼乐,专征伐,此乃大一统之道。杨伯峻认为”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太平“,杨的这一理解肯定是不太恰当的。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注)孔曰: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于隐公,到昭公十世失政,死于乾侯。希:少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注)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桓子五世,为家臣阳虎所囚。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注)孔曰:家臣阳虎为季氏家臣,至虎三世而出奔齐。陪:重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一般认为是天下有道,则庶人无所非议。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九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56届学术沙龙暨第5次线上沙龙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八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七期活动通知 (Hutean.Z)
- 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二百二十七期活动通知 (Hute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