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地香六安:谁知道这种茶的底细?

听候清退旧精魂

来自:听候清退旧精魂(αρετή)
2008-09-16 15:36:1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浮生

    浮生 2008-09-16 16:05:35

    英记茶庄始创于清朝光绪八年,即1881年,由陈朝英先生在广州创办,因而取名「英记」。直至1950年,「英记」从广州迁移香港发展。拥有超过125年历史的「英记」已经历四代,也成为历史悠久及家传户晓的茶庄。

    「英记」素来自设工场,由资深老师傅严选各地名茶,再以丰富的经验及独家的调配方法加以挑选及配制。

    可能茶菁来自六安,英记的制法。

  • Sapphire陛下

    Sapphire陛下 (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2008-09-17 00:05:11

    瓜片? 应该不可能送到香港炒制吧,到那也成乌龙茶了

  • 浮生

    浮生 2008-09-17 10:32:39

    也可能是在当地加工吧,不清楚,只是推测。 除了六安瓜片,还有一种是六安蓝茶,也叫老六安,是黑茶的制法。

  • 听候清退旧精魂

    听候清退旧精魂 (αρετή) 楼主 2008-09-17 11:54:29

    “六安蓝茶”......感谢浮生点破。原来就是所谓“香六安”了。

    果然,用“六安蓝茶”,“香六安”,“老六安”来搜索,就什么都明白了。前面以“茶 六安”搜不到这些“另类”,大概还是六安瓜片作为绿茶的名气太大的缘故吧。

    这里有篇文章介绍了几种非绿茶的“六安”,而且谈到了何以“石地香六安”在广东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 听候清退旧精魂

    听候清退旧精魂 (αρετή) 楼主 2008-09-17 11:54:43

    [ZT]神秘神奇的陈香型茶——六安茶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8-04-24 11:52:02)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综合 编辑:顾颖

    陆羽茶经遗上品,六碗清风自六安。

    清顺治十二年(1665年)《霍山县志》记载:“六安茶,六安与此同时霍山并产地也,茶以六安名,当霍未建到已有贡额,故辖于州而名之,然亦记实之词也”。六安茶产于安徽古六安州,茶以地名称呼。六安,古代曾为郡、为军、为州,辖地大小不一,大致包括今六安县、霍山县、金寨县等地。河南固始、湖北英山等县,也曾一度属六安州。六安县,唐代时为盛唐县,属寿州辖境,霍山县唐时属盛唐县。唐时寿州相当于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县地方。霍山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由六安州境内分出置县。 六安茶包括六安瓜片、六安银针、六安毛茶、六安雀舌、六安松箩、六安小岘春、白茅贡尖、霍山黄芽、六安龙井、六安蓝茶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记载:“茶,本山货属,以茶品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松箩(仿徽茗之法,但徽制截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枝干长大,而味胜东山之雨前);次曰连枝,有白连、绿连、黑连数种,皆以老嫩分等次也”。清姚范于1860年编撰的《援鹑堂笔记》记载:“六安茶产自霍山。第一蕊尖、无汁。第二贡尖,即皇尖,皇尖只取一旗一枪。第三客尖。第四细连枝。第五是白茶,有毛者虽粗亦是白茶,无毛者即至细是明茶。明茶内有粗老叶,其梗有骨,大小不齐。明茶之后,名曰耳环。耳环之后为封头。封头之后为大运,即老叶,乃隔冬之枝干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霍山县志》记载:“梅花片、蓝春头、松萝春,则茶放叶者,统称之为小茶”。而民国十三年(1924年)徐珂编写的《可言》中记载:“六安茶之能行者,曰毛尖,亦有旗枪之名……旗枪者,一梗一叶也”。 六安茶,唐代以来就为人们所知的名茶之一,其中以小岘春最为出名;至宋代以龙芽茶最为著名;明代以小岘春、皖西六安最为著名;清代至今以六安瓜片和六安蓝茶最为知名。明代陈霆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编写的《两山墨谈》中认为:“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玉堂联句(明万历十二年《六安州志?艺文》中《泳六安茶》)有云: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遣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沦水,重试君谟小凤团”。明崇祯七年(1634年)李日华编著的《六研齐三笔》记载:“余友王昆翁摄霍山令,亲治茗,修贡事,因著六茶纪事一编,每事咏一绝。余最爱其焙茶一绝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六安贡茶,始于明初,至清代咸丰后各地陆续取消贡茶制度,然而六安茶入贡一直延续至清朝未年才结束。史料记载,明初:“额贡芽茶,岁不过二十斤”,后来增加到“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明制也”。清代“康熙五十九年奉部文,添办芽茶一百袋……共四百袋”。除了以上规定的贡额之外,还有细茶之征,实际所征收的数额大大超过贡额,例如明正德十年(1515年)“宁王府取去芽茶一千斤,细茶六千斤”。六安茶除入贡外,商茶的产销在明清时具相当规模。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出版的《六安州志》记载:“茶通贸迁,礼遣烹沦,其顺颇广,六安名亦最著,但自霍邑分治后,茶山数十处皆在霍……开市列肆,商贾骈迹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日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清嘉庆二十年(1816年)编写的《霍山县志》记载:“土人不辨茶味,唯燕、赵、豫、楚需此日用,每隔岁经千里,扶资裹粮,投牙预质。及采造时,男女错杂,歌声满谷,日夜力作不休。富商大贾,骑从布野,倾囊以质,百货骈集,开市列肆,妖冶招摇,亦山中事”。至清未时,六安茶的产销更为兴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霍山县志》是这样记载的:“茶为第一。茶山,环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雾,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石罅,偶得数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之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茶商就地收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六安茶有米茶、毛尖、瓜片、蓝花、大茶等。 六安茶,不仅可消暑祛热、生津止渴、明目醒脑、提神益智、消食化积、祛风解表、抑菌消炎、除烦消乏、通窍散风、辟瘴益寿,而且具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药用功效。明代屠隆在《茶笺》中认为:“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而六安茶中有一种蓝花茶,又称蓝茶,在广东称为陈旧六安的篓装六安茶,畅销广东。传说在清代,有一位来自安徽祁门的医师到广东佛山行医。佛山夏天烈日当空,夏日炎炎,天气闷热,很容易发生中暑和肠胃不适。这位祁门来的医师经调查了解后,以六安茶代药供患者饮用,不少患者饮用后疾患痊愈,之后六安茶成为佛山人饮用的凉茶。同时,六安茶还传播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港澳台、东南亚各国,成为一种著名的侨销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还作为侨销茶出口。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这种具有普洱茶陈香口感和药用功效的六安茶,亦成为人们饮用与收藏的佳品。 六安蓝茶,创制于200年前的清代中叶,属篓装紧压茶,陈香型茶类,比较著名的经销商有安徽孙义顺茶号、汪厚丰安茶号等。 六安篓装茶的鲜叶原料采摘谷雨前后不超过10天的芽蕊和嫩小的一芽二叶初展叶。采用传统加工方法初制在铁锅内杀青,在竹篾织成的竹帘上搓揉成条,在炭火烘笼上烘干。烘干分初干和足干,烘干完成后干茶外形色泽黑润,具光泽。初制后的毛茶还要进行精制加工,首先以1~9号筛的顺序进行筛分,分为1~9个茶号。然后进行拣梗,拣除黄片等。随后用专用锅灶,装茶入笼蒸气蒸软茶叶,茶叶出笼后趁热装入篾篓内压紧,用竹叶封好。最后以两篓对会,三对会编成条,放入围间进行补火,达到足干后以10条成团,以套成件,每件37.5公斤(75斤),放入仓库贮存二三年后,至发出陈香后出仓销售。陈旧六安茶,茶品油光十足,紧结不松散,黑亮香醇陈味足,汤色红艳呈琥珀色,入口略苦爽口有回甘,香气浓郁,陈香持久,苦而生津六泡之后水转甜,陈韵齿颊留香,甜润甘香。 品饮六安陈茶与品饮普洱茶相同。六安茶陈香独特,滋味甘醇。有人以诗评价六安茶:“红艳明亮赛霞天,醇郁厚滑味甘鲜;叁拾岁月今朝饮,畅唔心神妙生津”。

  • 听候清退旧精魂

    听候清退旧精魂 (αρετή) 楼主 2008-09-17 12:03:58

    另外:陈香六安,甚至并非产自六安,而是产自安徽同省的祁门,主要是芦溪和溶口两乡﹔该地产茶已有数百年历史。

    赫赫有名的祁门,居然也会有本地出产的茶要自托“六安”名号,可见六安茶的名声之大。

  • 妞妞妞妞

    妞妞妞妞 2008-10-31 01:07:38

    我就是六安人,瓜片是我的最爱。

    可是,喝过兰花茶,也叫“小兰花”,却没听说过蓝茶啊?

  • Du.S

    Du.S (Time will tell.) 2008-10-31 01:23:35

    mark!

  • 茶言观舍

    茶言观舍 (茶也醉人何必酒!) 2008-11-01 12:48:18

    喝了十几年的茶,还真没听说过这个茶,中国的名茶有几百种,太多了,没法个个都知道。

  • 囗

    2008-11-03 19:33:18

    六安蓝茶

    记下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432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