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看电影》是峨影最赚钱的部门了。
飞天无敌猴
http://creativecity.blog.sohu.com/98271709.html 峨影出品:丢失主角的大片 撰文/Imquez 摄影/梁海波 在网络上搜索峨影厂,搜到上百条峨影房屋出租和峨影厂设备出租信息。也有例外:一位1987年出生的网友在博客中写道: “出于对电影的喜欢,所以对生产电影的制片厂也格外感兴趣,并且峨影厂是《看电影》的旧址。”峨影厂只是《看电影》的出版单位,杂志的编辑和制作地在上海,并不在成都。 “峨影厂之行”结束,这位1987年出生的网友说:“最无敌的是在成都二环路以内还能有这样的两层小楼房,和农村的一样!峨影厂里面真是世外桃源啊!” 困境里的挣扎和无奈,是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吗? 多亏一块没有卖出的地,近千人才有活命的稀粥 峨眉电影集团副总裁、峨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雷带我们走进会议室,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拉开了主席台前的红色天鹅绒幕布,“哗”地一声,峨影厂50年来的荣誉展现在我们面前。看着幕布后面展示柜里摆放着各类奖杯,它们见证了峨影厂整整半个世纪的辉煌与荣耀。可是,为峨影厂带回奖杯的那些人又是谁?如今身在何处? 展示柜里的奖杯更多地属于过去?甚至峨影厂也属于过去。电影要演完了!峨影厂一本印于2002年2月前的中英文对照的手册上写着:“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58548平方米。可开发、利用、改建、扩建或重建。” 这块相当于8个足球场的土地离市中心太远,否则可以沽个好价钱。 在峨影厂为这块地皮寻找买主的六七年时间里,中国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6年,中国电影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6.16亿元,利润总额为0.69亿元,净利润为0.56亿元。中影集团以总票房约16亿元的成绩居国内行业首位, 占全国总票房的61.5%。中影集团的掌舵人韩三平如果看到峨影厂的数据,不知会做何感想? 2006年,峨影厂年收入约为760万元,支出约1328万元。 峨影厂的影片节目单上依然印有韩三平的名字:彩色遮幕式故事片,《不沉的地平线》,1987年5月出品,导演:米家山、韩三平;彩色遮幕式故事片,《避难》,1988年8月出品,导演:韩三平、周力;彩色看银幕故事片,《毛泽东的故事》,1992年6月出品 导演:韩三平。 1994年,韩三平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同年,电影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把电影推向市场化。1994年,中影公司“进口”《亡命天涯》等10部“大片”,中国电影市场第一次遵循国际惯例,开始采取“票房分账”,引进了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和销售手段。1998年,中影集团独立发行的《泰坦尼克号》获得截止目前的最高进口影片最高票房3.6亿元。 然而,进口大片进入中国的这年,《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粉》等引发国产电影热潮。《红樱桃》的导演叶大鹰将此片拿到南方19省市电影工作会议上放映,南方19省市拒绝购买此片的拷贝。结果有些讽刺,这部投资1700万元的电影获得全国6000多万元的票房。 一场中外、新旧电影机制的争斗悄悄地拉来了帷幕,大制作和电影新生代力量成为这场电影的主题力量。1995年,峨影厂出品《飞虎队》、《中俄列车大劫案》等影片,《飞虎队》根据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导演王冀邢,摄影王小列,作曲赵季平,主演:刘威、李雪健、陈小艺、赵小锐、张丰毅、王志文、潘长江等。《中俄列车大劫案》则是与香港合作拍摄影片,由执导《新流星蝴蝶剑》等影片的香港导演麦当杰担任导演。 峨影作为中国七大电影制片厂、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制片生产基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波三折的电影剧情里,峨影厂依然是中国电影界的主角之一。除了影片创作上的努力,峨影厂在资金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把几乎全部的资金投入设备上,购买了一批进口设备。 也许正是这批设备,让没有卖出土地的峨影厂气喘吁吁地支撑到了今天。设备出租、摄影棚出租等收入可以让峨影厂每年获得近500万元的收入。 《顽主》的导演米家山走了,潘虹走了,《我的父亲母亲》的摄影侯咏走了,人才没有流失,很遗憾,他们选择了市场…… 就在峨影厂充当电影改制过程中的主角之一,深深地投入到中国演艺发展的曲折剧情之时,中国演艺界的另外一条故事线索迅速发展,并渐渐充当起整个演艺故事的主角,这就是电视业的崛起——1998年,中国电视机产量达到3513万台,其中彩电产量为2643万台,比1980年增长了822倍!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经超过100%,农村的彩电拥有量达到了32.5%。 电视剧充当起中国演艺业的主角,电影故事急转而下,1990年,中国电影年产量为134部,1995年为146部,1996年为110部,而1997年,仅有88部,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年产量的最低点。四方电影英雄纷纷落难,寻求出路。当时,投身电视剧制作的作家王朔说:中国电影现在正接近死亡! 1999年,电影年产量为110部,2000年为91部,2001年、2002年,100部,2003年140部。连续数年低迷之后,有人高声问道:中国电影还有救吗? 从2003年开始,落难的电影英雄的境遇开始转机,2003年电影票房为1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亿,2004年产量为212部,票房为15.2亿,比上一年增长4.2亿,2005年产量为435部,票房为20亿,2006年产量为330部,票房为26.2亿,2007年产量为402部分,票房为33亿元。 2004年1月7日,保利博纳与新画面、金棕榈、大和影业、成都峨影、联盟娱乐和华艺音像民营企业第一批获得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改变了电影发行的格局。 同为第一批获得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的民营企业,2003 年开始,保利博纳投资拍摄影片《美人草》、《求求你表扬我》、《再说一次我爱你》、《诅咒》、《龙虎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影片。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投资拍摄了《十面埋伏》、《英雄》、《千里走单骑》、《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 而成立于1998年的四川省峨眉电影发行放映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峨影厂是股东之一。公司介绍中说:“峨眉院线公司为全国首家打破地区垄断和行政隶属部门界限关系,集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的电影发行放映现代公司制企业。”虽然公司声称“坚持‘为制片开拓更大的市场、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经营方针”,但峨眉院线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发行的成功,2000年11月,峨眉院线推出“五元票价”,曾经轰动全国。2004年推出“十元票价”又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事件。公司甚至跨省经营,把触角伸向了甘肃和贵州。 聚光灯下的美丽似乎全被四川的院线占去,而作为电影制作企业的峨影厂并没有为参股的峨眉院线公司提供太多的影片。中国西南的电影制作雄狮睡着了。似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面临的困境开始,曾经以《红衣少女》等影片创造电影神话的峨影厂似乎就一直沉睡不醒。 峨眉电影集团副总裁、峨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雷不赞同“人才流失”的说法。但他并不否认很多导演和技术人员离开峨影厂的事实:执导《顽主》、《你没有十六岁》等影片的米家山离开了,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百万彩票》、《鲁迅之路》、《青苔》等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余纪离开了,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美工师周景伦离开了,成了画家和教育工作者;摄影师侯咏离开了,先后为《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掌镜;导演向林现任职于四川音乐学院戏剧系,1988年,张丰毅离开了。曾经为峨影厂带来无数荣誉的潘虹离开了,参演《好想好想谈恋爱》、《走向共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视剧的孙淳离开了……很多演员、导演、制作人员先后离开了这个没落的电影英雄,或在外地寻求发展,或投身教育,或另谋出路,现今依然在峨影厂工作的导演、化妆师、美工师的近况又是如何呢? 随着四川高校影视教育的兴起,很多人去了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高校担任教职,或在其他民营影视制作工作兼职。而继续留守在厂内的道具师说,他们只领60%的工资。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制约了电影的生产、高科技技术的改造和职工生活。”也许王雷副厂长的这句话可以成为“人才流失”的注脚。2006年,峨影厂资金支出1328万,“即便如此,工资也没有支付完。” “图八方财路”,峨影厂专业灯光照明设备恭祝新郎新娘白头偕老…… 站在今天的峨影厂区内,似乎能够听见破旧的厂区发生的喘息声,沉重而无奈。近几年,峨影厂每年收支缺口600多万元。向王雷副厂长询问收入来源,他像一个管家一样一条条报出来:器材租赁收入,用房租赁收入,摄影棚租赁收入,为各企业制作影像后期获得的收入,后期制作设备的租赁收入。搜索网络,甚至可以发现,峨影厂的灯光照明设备向“新闻发布会、研讨会、订贷会、晚会演出、产品展示会”提供租赁,甚至“开业奠基和剪彩及婚庆活动”都可以向峨影厂租用电影拍摄使用的专业设备。 设备租赁和厂棚出租,除了获得资金收入之外,在王雷副厂长看来,还有很多好处,那就是依靠出租,相关人员可以获得劳务费,节省了厂里的开支。这是一位末路英雄的算盘。末路英雄身后沉重的包袱,使它不得不精打细算:目前厂里有离退休人员500多人,而在编人员仅460人。在采访过程中,王副厂长一再强调“为职工群众负责”。 老体制依然束缚着今天的峨影,而受束缚企业千家万家,甚至曾经的长影、上影等七兄弟依然受着这样的束缚。2005年初,长影开始改革,1300名端着“铁饭碗”职工分流,300人重新竞争上岗,50人成为准自由职业者,417人给予补偿解除劳动关系,580人提前退养。而峨影依然在寻求其他出路,2006年,省政协委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省里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医保政策,对峨影厂离休干部,特别是2位老红军的医疗费用,省里应责成有关部门予以帮助解决。” 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康生说:“电影作为一门产业,就要讲究经营,就要讲究市场,讲究谋略,讲究实力……讲究一些以前我们不太讲究的东西,比如经济效益。电影作为一门产业,其根本特征就是人才密集和资金密集,电影产业的拓展,离不来这两点。求一团和气,图八方财路,这就是峨影厂今天要说的大实话。” 为了八方财路,每年电影营销售收入仅有200多万的峨影厂也在做着一些努力,比如2007年,拍摄了七八部低成本电影,取消了创作人员的劳务费,甚至近9年来,就没有进过一个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比如投入一些资金策划和组织电视剧剧本创作,如《贞观长歌》。投资和参与电视连续剧成为很多影视公司的企业效益增长点,根据《销售与市场》报道,《闯关东》让央视获得了3.5亿元的广告收益,收益率近10倍。而《贞观长歌》投资6000万,央视获得1亿元的广告收益。而峨影没有那么多资金投资影视,它只能利用目前的资源为电视剧制作提供劳工式劳动,获得微薄的收益,“投入一定资金,以保底,略有分成的形式获得收益。”两年前,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频道成立,这是峨影集团旗下的一个电视频道。开办两年多来来,频道仅有两三个原创节目,王雷副厂长解释说:向影视机构购买节目,收益更加可观。 近年,峨影厂所做的努力还有,引进新的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同时利用从政府部门争取来的300多万元技术改造资金购买了一套SONY HDW-F900数字电影摄像机及相关配套器材,“据说,这是四川最先进的机器了。”2001年,中视北方技术有限公司已用SONY HDW-F900 拍摄了电视剧《大宅门》,2002年又拍摄电影《冬至》。放眼全国,它并不先进。 也许,我们可以把我们眼中的“先进”归结于“封闭”。王副厂长一再提醒我们:不要把峨影与中影、上影相比。电影人才为什么离开峨影厂,峨影厂为什么无法吸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他说:“北京活儿比较多,要素比较集中,西南相对封闭,甚至我有两三个亲戚子女,都在北广(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读书,他们就是不愿意回来。” 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语: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峨影厂门口那两排粗壮的法国梧桐,更像是幌子和假象。法国梧桐又名悬铃木,法国梧桐是人们对它的叫法,它并不是招引凤凰的梧桐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杂志|十月刊-爆款100 (蒜 | BOY A 🌈)
- 【寻片:一部科幻片】 机器人、末日灾难、人工智能 (时线)
- 杂志|《看电影》杂志2024年回顾 (杂知盒子)
- 杂志|《看电影》杂志2025年第04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求韩国情色电影打包 (6号女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