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重整风华待后声
来自:溏心蛋
重整风华待后声 从《广陵散》和《青花瓷》说起 -- -- -- 如果要你说一个人和一首歌,最能代表你心中的“中国音乐”,你会告诉我怎样的答案?是周杰伦和他的《青花瓷》?还是嵇康和他的《广陵散》? 这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它们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演绎着传承创新的两种风格。我想许多人都会这么回答我。 可问题在于,听《广陵散》的人也听过《青花瓷》,而听《青花瓷》的人多数还没有听过《广陵散》。并且好像也不打算去听了。 我是一个爱听《青花瓷》,但更爱听《广陵散》的九零后。我遇上了很多的麻烦。 麻烦一则。 我自信满满地去学校广播台应征。一个穿着土黄色紧身七分裤的学长扶了扶他的蛤蟆镜。 “说几首你最喜欢的曲子吧。” 《春江花月夜》和《幽兰》。我说。 他愣了一下,问,那是谁唱的? 我被淘汰了。 “原因?”学长的神情像是在发现了一个滑稽的文物。“姑娘你好,这里是21世纪。” 麻烦再则。 我看电视看得极少,基本上只锁定CCTV的《天气预报》和《风华国乐》。 那时家里还只有一台电视机。我听古琴,爹爹就只好跟着听。大概也就半个月后吧。 他拧着眉头,用筷子死命捣鼓碗里的米饭。“这是你这个年纪听的东西?连你奶奶都不听这个!” 爹爹一向纵容我的爱好。公开表示自己的不满,这是头一次。 麻烦再再则。 我塞着耳朵听歌,耳机突然被抢过去塞在另一只耳朵里。不多会儿,又被塞回了我的耳朵。 “这是什么东西?”什么两个字特地加了重音。 “古琴。” “你听这个?”狐疑的眼神令我有些不舒服。 “我爱听这个。” 于是我被顺理成章地贴上了“装逼”的标签。在这个年代,你可以低俗,那叫真;可以幼稚,那叫纯。唯独“装逼”二字,就像文革时期的一顶高帽,扣在谁头上,谁就臭了。 …… 我遇到的麻烦不胜枚举。 《广陵散》遇到的麻烦不胜枚举。 真正的国乐遇到的麻烦,比不胜枚举还要不胜枚举。 六百年前的《广陵散》,现在仍为世人品评激赏。六百年后的《青花瓷》,还会有几个人跟着挥舞荧光棒? 没有半句歌词的《广陵散》,用铮铮琴音铭刻着聂政刺韩的壮举;辞藻华丽的《青花瓷》,究竟讲述了如何特别的故事? 如果可以,能不能不要对传统音乐成见在胸,避如猛兽。暂时抛却一切激进和浮躁,只打开你的耳朵。穿越回去,那是最“中国”的乐律,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血液中的乐律。 听一听《广陵散》吧。// 一点儿也不古板 -- -- -- 他们总说,蛋蛋你不像是喜欢这些的人啊。 我很理解他们的感受。听古曲的女孩子,合该是削肩窄腰尖下巴,弱柳扶风,吐纳如兰。心里面装的是相夫教子三从四德,规规矩矩地宅在闺中静候爱情的将临。你说你一生冷不忌,三观不正的女汉子,跟着瞎凑什么热闹。 此言差矣! 艺术是时代的映像。传统的,不一定就是古板的,保守的。先秦汉魏唐宋元清,不同的时代,曲风、乐器、感情基调、演奏形式等等,千差万别,变化万象。我们现在听歌,时有旧曲新唱,大家都为之耳目一新。但即使是翻唱的多元性和创造力,也未必能超越“刻板”的民乐。 我们不说专的,只举几个容易感觉到的。 多元性。拿弹拨乐器来说吧,现在盛行的基本上是西方的吉他和贝斯。提到吉他我们总会对应到中国的琵琶。且不说这琵琶分五弦四弦南琶月琶,和琵琶类似的弹拨乐器,就有柳琴月琴三弦阮等等。不仅长得不一样,音色特点各有不同。弹拨乐器普遍演奏技巧繁多,做个乘法,单是拨弦乐器这一项,发出来的动静就热闹得很了。 创造力。这又要说到古琴。古琴最盛私以为当属魏晋。什么叫魏晋风骨啊,看过《世说新语》,晓得竹林七贤那几个熊孩子做的事儿,就知道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绝对是创新型人才。这些奇葩我们可以留着以后慢慢说。大家都知道五声宫商角徵羽,代表着君臣民事物。嵇康为了显示自己的牛掰,把宫音调低与商音同高,意思是我和皇帝一样大。就是这样一把被玩坏的琴造就了上文提到无数次的神曲《广陵散》。这首曲子到了后世依然具备强大的可塑性。听当代名家蔡积悦和陈雷激的演奏,一个沉稳内敛,一个杀气扑面,绝不会想到他们竟是师出同门,而听了他们老师龚一的演奏,又绝不会想到这种中庸之风居然能教出蔡陈。要是再去听《酒狂》的话,听几人弹奏就像听了几首不同的曲子,意境、旋律,各得其妙。古琴的创造力就在这里。同样的一张谱子,上面有的只是散落的音符,力度缓急停顿全靠演奏者来拿捏,就像是断句,断点不同,意思可以截然相反。全不像现在的五线谱,节奏甚至强弱皆有其标准。当然,音乐家们的创造力再强,也比不上中国的导演们。能让古琴发出古筝的声儿,这得多大能耐。// 重整风华待后声 -- -- -- 肯定经典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好音乐除了具备艺术价值,也必须肩负起时代价值。当代中国,各种音乐流派交织,音乐除了自娱,更多地被搬上舞台以娱大众。早在先秦时便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区分。曲高则和寡,要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必须允许世俗情感的融入。所谓世俗情感,口水、浮躁、颓废、调侃等等,都属于。前二者一般反映在节奏和旋律上,后二者一般反映在歌词和唱法上。 周杰伦的几首中国风成名作,朗朗上口的副歌,错落有致的节奏,方文山的填词如诗如画,“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颓废的声线中萋萋满别情。在大街小巷的不绝传唱中,也逐渐铸成了当代中国风的弊病。 无病呻吟。 这样的弊病见于周董这样的一流歌手,也见于后弦许嵩等新兴唱作人,还见于墨明棋妙鸾凤鸣等原创古风音乐团体。 “有些爱像断线纸鸢 结局悲余手中线有些恨像是一个圈”——许嵩《半城烟沙》;“瞒着谁滴的几册伤 我们轻轻唱”——后弦《唐宋元明清》;“惆怅是 梦中携手看晚霞 惆怅是 共了明月隔天涯”——墨明棋妙《一念相思》。如此等等,不再列举。以最后一句来说,这句歌词写得是很精妙的,不直接写相爱不能相守之苦,却写梦中携手,只共明月。但我也要说的是,一对小情侣,男人在外征战,娘子在家刺绣弹琴,百无聊赖。这种题材已经被古风歌曲玩坏了,异地恋这回事,在古代还能共一轮明月矫情一番,如今隔了大洲大洋,我这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那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如今的世界观较古代已大不相同,然而轮回转世,佛前彻悟,壮士戍边,娘子哭啼……这种题材多到简直像在挖我喉咙。落俗之潮不退,抄袭之风不止,原创中国风之突破瓶颈难矣。 当然,我们也听到了许多让人充满期待的新兴民乐。比如最近受到热捧的龙鼓专辑《篆音》,东方韵味,激烈洒脱;比如女子十二乐坊的敦煌,辉煌,奇迹,盛唐,尽显大气磅礴;再比如许多游戏动漫影视剧的原创插曲,在剧情的渲染下显得毫不逊色。除此之外,还领略到了诸如《盛唐夜唱》、《清明上河笑》之类充满艺术奇想,文学底蕴,在时下毫不落俗的填词盛宴。仿佛莹莹星火,正在汇聚成照亮长空的银河。 我们怀念那些穿越了千年,纯粹的风华,纯粹的国乐。同样也应该坚信, 乐坛应有才人出,重整风华待后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不是一个选择,这是挣扎。——评《月亮和六便士》 (_Sting.)
- 讲经磨牙(初稿) (pandeVan)
- 行行重行行——张大春《聆听父亲》读后感 (八咫兔)
- 过度诠释 青山七惠《离别之音》读后感 (八咫兔)
- 流水落花,五月落霞 (pande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