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和他的巨石
LancelotDuLac
索福克勒斯的“等待戈多” 西西弗斯可以说是整个希腊神话里最为荒诞的人物,却也最吸引我。 他绑架了死神,他欺骗了宙斯,这即便是赫拉克勒斯,也无法企及。他受到的惩罚,看似不如普罗米修斯般可怖,实质却是最为痛苦的。每日不断将巨石从山底搬到山顶,却看着自己的成就在傍晚化为乌有,相信即使如静如止水的老庄,也无法忍受。 可荷马说,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难之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 这荒诞的重复与轮回巨石中,人竟能在缝隙中寻觅出一丝幸福的踪迹。这是可悲,还是喜悦?我不知道,就如同我们在定义希腊神话中所谓的悲剧,即使是索福克勒斯,也很难分清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娶母”,到底是悲剧,还是如他所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是幸福的”。但是我知道,西西弗斯在无法改变轮回巨石的命运中,寻找到幸福的“placebo”,便不再孤寂,便可日夜兼程。 就像加缪说的那样,“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斯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下聚合而又马上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因此,盲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一切人的东西都源于人道主义,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斯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 人性的光芒顿时显得无比闪亮。 可如果有一天,宙斯让西西弗斯选择是否结束这种生活,这位被荷马称为“最聪明的人”,会选择什么呢? 荒诞不属于时期,人性不存于历史。贝克特书写“等待戈多”的行为,相信也能体会当初西西弗斯的循环。同样的,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形成“等待”这一行为后,探讨戈多出现的意义是否就不再存在了?荒诞的巨石里既已开出幸福的花朵,是否就不应再去追讨,搬石与等待,是否合理? 若能如此,何来烦扰? 自虐自杀的强迫 人喜欢自虐和自杀吗?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本能地予以回避,并斩钉截铁地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换一句话问,人喜欢在做错事的时候自责吗?相信结果大家心知肚明,我也无需点破。实质上,这两者本质是一样的,美国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门林格尔便将此概括为一个词:“死亡本能”。 何谓死亡本能?在《人对抗自己》中,门林格尔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如果有谁匆匆地浏览一下我们这个星球,他所看见的将是以上情形;如果他更仔细地观察个人和集体的生活,则他所看见的情形将会使他更加困惑。他会看见争吵、仇恨、殴斗、无谓的浪费随意的破坏。他会看见人牺牲自己去损害他人,而且处心积虑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缩短大限来临之前那可怜而又短暂的停留,即我们所说的生命。最奇怪的是,他会看见有些人仿佛再也找不到别的东西来毁坏,于是索性掉转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 简单来说,人会有反复重温痛苦、持久地沉溺在痛苦中的倾向。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举个例子,人们喜欢在失恋的时候不断提及自己过往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使得自己更加难受,也不会停止弗洛伊德将这种行为定为“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指的是人固执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例如,一个施惠者对他人一再施惠,到头来却落得被人冷淡,被人抛弃;但尽管如此,他却仍然一如既往,仿佛命定要尝遍人间一切忘恩负义的痛苦。又例如,一个擅权者几乎毕生致力于把另一个人抬举到显赫的地位,但最后又总是由他自己颠覆了这个人的地位,并抬举出另一个人来取代先前那个人。这种情况甚至在儿童身上也可以看到:婴儿反复不断地把玩具扔掉,拾起,再扔掉……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 我们都在埋怨生活的困苦与无可奈何,但我们从来不愿意改变。有许多人把这种行为归结于一个字“懒”。实质上,人天性的懒惰是与追求痛苦的本能是密切相关的。人愿意承担这种痛苦,因为只有在这种痛苦中,人们才能得到类似鲁迅笔下豆腐西施等人麻木和恣睢的快感,也就是懒惰的实现。 《心战》当中曾经将陈豪和秋官两人塑造成在轮回当中的两种人类形态,陈豪在弑父后沉沦,秋官在丧女后释然。无论如何,这都是人在自我对抗中所出现的两种结局,有的战胜心魔,在轮回中寻找乐趣,而有的,却不愿经历轮回,不得不自我逃避而最终服从于死亡本能。相信经历过与心魔作战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同身受。 但只有这两种结局吗? 耶和华的断轮回 传说耶和华造人后,人间罪恶无数,上帝后悔,便派出自己的两位天使Dexter和Sinister,拯救堕落的世人。Dexter是天神的右使,Sinister是左使,当这个世界即将得到净化的时候,Sinister竟然出卖Dexter,他自甘堕落,与人类同流合污,残杀了Dexter。最后,天神救了Dexter,Dexter就永远守候在天神的右边,而本来属于左边的Sinister,永远留在邪恶的世界,对他的愚蠢付出代价,永远受苦。 这个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已听过,之前在博客上,我也有讲过这个典故。Dexter代表释然,也就是jekell,中文翻译为哲基尔,sinister则代表沉沦,也就是hyde,中文翻译为海德。哲基尔的生活便是加缪所说西西弗斯的幸福,而hyde便是等待戈多当中的无奈和罪恶。按照“二元论”世界观,人生无非哲基尔与海德。 但是真的只有两种结局吗?这个故事中出现的第三号人物,上帝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上帝如何?上帝是逃脱人间罪恶的存在,不被轮回所羁绊。他是永恒的,不存在善恶之分。Sinister是人类罪恶的代表,Dexter是爱的代表。但即便如此,他也只能接近神,而不能成为上帝一样的人物。 也就是说,宗教里所说的爱,不代表我们死后能成为神,只是得到神的保护而已。但我们在造神的时候,之所以造出类似耶和华的人物,自然有人类的美好寄托在里面,那便是,逃脱人类的生活,无论是爱,还是罪恶,人类所幻想的,是eternal。 佛教也是如此。灵魂就是在不断轮回中载沉载浮,直到某一世修得正果,得到最后的解脱,这便是佛。人类只有在不断修炼中,才能最终逃离轮回,进入真正的final fantasy。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在人类造神时赋予的感情色彩,都是一致的。便是希望逃脱人世间的轮回,无论是基督的承担原罪,还是佛教的修炼成佛,都是类似的。相似点还有很多,但是宗教本质上的唯心,倒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西西弗斯不会拥有选择能否逃离搬运石头的权利一样,等待戈多的结果,既然是属于神性,便不在人类探讨的范围,最终不过是荒诞剧里的伏笔,也是我们荒诞人生的一个伏笔。 我们无法断轮回,无法告别婆娑。世世代代,离离合合,就算看破苦笑声,发誓绝不轮回,像萨特和波伏娃一样存在当下,我们也无法做到来世无尽人世内,更不会让诸神感到意外。 爱欲的悲观主义 既然神性不再,人性又更趋向于死亡本能,我们该如何对此进行抑制?即使是死亡本能,有的人会选择自杀,有的人会选择自我责备,有的人会选择故意犯错,这些程度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受到人的生存本能中和的结果。当这种自杀本能经过生存的分析后,便得以消磨。于是包括弗洛伊德和门林格尔都说,只有爱欲,才是最终的手段。 这种说法代表着许多作家的观点,最明显的就是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中对于战胜伏地魔的两次经历,都是因为爱的力量的说法。可惜的是,即使是爱,有的时候,也会导致更大程度的沉沦和自杀。 当代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却在《爱与意志》中指出:“爱也可以导致和加这个体的死亡。罗马大将安东尼因爱上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而导致毁灭,忒拜王子海蒙因爱上安提戈涅而自杀,迦太基女王狄多因爱上埃涅阿斯而自焚,以色列的士师参孙因爱上大利拉而丧生……所有这些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都因为爱而导致和加速了自身的毁灭。”实质上许多文学作品对因爱而亡的典故实在太多,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其中的代表。 这种毁灭甚至有生物学的依据。雄蜂在与蜂后交媾后立即死去;雄螳螂则在交媾完毕时被雌螳螂吃掉,作为为后代储备的食物和营养。弗洛伊德曾将这一现象解释为爱欲的耗竭。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这样写道:“在低等动物中,交媾的行为往往跟死亡联结在一起。这说明全面的性满足往往导致死亡。这些生物在交媾后立即死亡是因为,在爱欲经由满足而被消灭之后,死的本能遂得以自由完成其使命。” 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和波伏娃在进行爱欲试验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他们在过度的性交中沉沦,在酒精中迷失自我,直到死去,对于其试验到底成功与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些例子都说明,爱欲,对于缓解死亡本能中存在的副作用。 如何解决?我没有答案,至少我的才学和经历,到现在还不允许我有答案,但这个问题,将会一直成为我认识世界的敲门砖。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从分手到复合,你需要知道的七个阶段 (溯念)
- 问ta|为什么感觉超级孤独空虚 (平安喜乐)
- 37岁无职场经验,这样会面领什么心理疾病? (祖国为我fc石油)
- 社恐患者:我内心有一个糟糕自我 (绿山墙的安妮)
- 有没有学习心理学的uu (云中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