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要义(节选)
豆友1049238
这是我帮一个小小网站义务做的一个读书专栏上连载的一部分,大约平均每周更新一两次,这一部分内容尚未发布上去,请大家多多浏览一下这个专栏,多多指教! 第六章是前面蓄积力量的山洪爆发,他终于由破进入了立,终于开始启动通向那个利维坦的、“惊天动地”的进程——这仅仅是一个起点。第六章一开始,就有一种提纲挈领、然而是潜伏着的气势,从语句上看,完全断开了与此前论证的直接连线。在一切动物特有的两种运动中,他要把论述的重点放在自觉运动上,然后放在自觉运动的驱动者——意向上。他从爱和憎出发,而不是从善和恶、从所谓的自然秩序和自然正当出发。他所引出的定义次序是:爱/憎——善/恶(个人所爱/所憎)——美/丑(预示其为善/其为恶)——高兴/烦恼(善/恶的表象或感觉),等等,这一系列是由欲望的运动引起的单纯的激情(passion),它包括了欲望、嫌恶(欲望的反面)、爱好(未定义)、爱、憎、快乐、悲伤等。接着关于欲望还扩展出了另一系列相关概念,虽然不是欲望的运动本身,但可以说是基于欲望而得到认识的:希望/失望、畏惧/勇气/愤怒、自信/不自信、义愤、仁慈、善良的天性(“if to man generally,good nature”,实际上他未必相信人类有善良的天性)等非常庞大的一个概念群,甚至根据畏惧定义出宗教。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苗头或伏笔:对于假象的不可见力量的畏惧就是宗教,所根据的如果不是公开认可的传说,就是迷信;如果想象的力量真如我们所想象的一样时,便是真正的宗教。这话乍看之下很难理解,到本书后面就会明白。 对宗教的定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不要看了前面一长篇定义就晕乎乎地一扫而过,因为这里有最关键的两个概念登场:宗教和力量(power,在本书中也有翻译为威力、权势、权力的)。《利维坦》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讲宗教的(这里也渗透着原属于古希腊“哲学”的内容),而power一直是其重要主题。我们这里看到了联结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根基:畏惧。这可以说是整个利维坦的枢纽。 在权力/力量出现以后的几个概念,与它出现之前被定义的概念是否对于全书安排上有本质上的不同,这里先放下不论,我们来看看power出现之后的几个概念:自荣/虚荣、沮丧、笑、哭、羞愧、厚颜、怜悯、同情、残忍、竞赛、嫉妒、斟酌、意志、自愿的行为、外观的善、外观的恶、福祉;我们先把意思显然已经进入不同层面的后六个概念撇开不论,看前面这一组概念。这一组概念或者是基于权力/力量界定的,或者不是,但它都涉及了一个新的重要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霍布斯在一步一步接近他的主战场,对羞愧、厚颜、残忍、竞赛的着色超过了同情和怜悯,而且这种同情和怜悯的出发点也被归结到自己可能的遭遇身上,这也是卢梭定义同情心的出发点,所不同的是,在卢梭的体系中,同情心的地位要比霍布斯不知高出多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中,power的要素越来越突出。这个时候才基于对某事物一切欲望、嫌恶、希望和畏惧的总和定义出来“斟酌”(deliberation,完全改变了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含义,在这里它也只是一种passion[参见第七章]),而斟酌的四个基础概念则都已早早出场了。 霍布斯一直为从斟酌起的最后的几个概念蓄力。他把激情最好的迹象归于面容、身体的运动等,而面容表情如哭、笑等已经深深嵌入有关power的关系中;也就是说,这些迹象的本质是来自于有关power的变化。在这里可以认为主题已经悄然由passion过渡到power了。这里定义的许多概念,包括在power出场前定义的概念,例如慷慨,到第十章还会再出场。 有评论者说,霍布斯在欲望和激情之上寻找一个社会得以立足的根基(这是他和前人的截然不同之处,也是为什么他创造一个时代的原因),那种根基是建立在对横死的畏惧之上。这一个说法笼统地说是准确的,但霍布斯借助的实际只是欲望和激情的面皮,这一点以后还会讲到。在这里,最初显现的迹象就是对“自愿”的处理,按照霍布斯的处理,出于胁迫的行为也是自愿的(这一论证在本书第二部分中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自愿的”一直是他利用的一块重要面皮,在这张面皮下包含了他所认为的善恶的本质(注意到之前的善/恶定义只是一个“对他本人来说”的半吊子定义)。这个本质是霍布斯将要揭示的残酷的真相之一,这个真相的揭示是可以让人窒息的。 真相的最初登场、也仅仅是局部的登场是在本章的倒数第二段对“福祉”的定义中,为了显示这一段话在全书安排中的重要性,我将它全部摘引下来: “一个人对于时常想望的事物能不断取得成功,也就是不断处于繁荣昌盛状态时,就是人们所谓的福祉,我所说的是今生之福。因为心灵永恒的宁静在今世是不存在的。原因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运动,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没有畏惧,正如同不可能没有感觉一样。至于上帝赐予虔诚信神的人的福,据说一个人只要一理解立刻就已经在享受了。这种快乐就像经院哲学家所谓的‘至福直观’一词一样是无法理解的。” 他同时挑翻了两张面皮:一张是中世纪宗教信仰,另一张是古典哲学。经院哲学把古典哲学巧妙伪装的面皮(通过沉思获得的至福生活)当作了核心教诲——这也是今天哲学界所以为的。在第六章排山倒海、火山爆发般的概念井喷中,这一残酷真相的揭幕终于使这一张来到了紧张的最高潮。当然,这一真相和古典哲学的真相并不一致,但却不妨碍它也成为一种真相。最后一段是用“赞美”、“推尊”等给这一真相增添了浓烈的亮色。他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关主题的变换运用让人吃惊。这一真相的出场一下子堵死了其他获得福祉的道路,而把人们逼到了悲凉的战争状态中——这正是人一生都处于这种不可摆脱的战争状态的根源所在。注意,在这里,霍布斯还没有引入历史观念,它所使用的战争状态并不是说人类社会早先是战争状态,后来通过订立契约而获得和平,而是说战争状态潜伏在我们不可避免的本质态势之中,除非发生人格上的改变(放弃权利而归于国家这个统一人格中),否则我们就不可避免地陷于战争状态(不一定是现实的杀伐,在霍布斯这里更多地是嫉妒、竞争、勾心斗角、谋权夺利等等),无论是多么文明的人也不能幸免。这种人格的改变是好是坏,到底要改变些什么,我们接下来会看到一个波折的、出乎意料的进程! (更多读书主题参见:http://www.xuzhouyizhong.com/column/column.php?cid=9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谁知道陆德明的今天? (丹意)
- 大家都还在吗? (牧歌)
- 高耀洁飞往美国 (format c:/q)
- 请关注我的小说《雪狐狸》 (康人)
- 为什么夜里手电筒从下往上照到人的脸上…… (羅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