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贡氏——范景中
静升(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
范景中,1979年理论教研室的第一届研究生。史论系与中国美术学院一同经历了风雨历程,在“文革”之后史论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当时并不叫史论系,而是理论教研室,于1979年起,理论教研室开始招收史论研究生,注重史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接班人问题。首届研究生的导师,中国美术史为史岩、王伯敏;外国美术史为钱景长、严摩罕;美术理论为卢鸿基。当时录取的5名研究生中范景中为美术理论方向卢鸿基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为理论教研室增添了有生力量。 在八十年代下半期至九十年代上半期,史论系的学术研究逐渐偏向人文学科方面,同时关注了方法论问题,不再是以往的单纯分析艺术品,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把艺术放在文化史、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背景中进行考察。同时,1984年底范景中接任主编的《美术译丛》及1986年的《新美术》成为史论系的学术阵地,一度在国内影响最大。 范景中不仅主编两本重要的学术期刊,而且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翻译队伍,有美院之外的杨成凯、杨思梁、李本正、徐一维、劳成烈等,他们不仅是《美术译丛》的主力军,还在范景中的组织下,数年之间推出了一系列学术性强、翻译质量高的美术学著作,在这其中尤以贡布里希的专著最多: 《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编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3月 《图像与眼睛》,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希腊艺术手册:古希腊视觉艺术的遗产》,[英]里克特著,李本正、范景中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4月 《艺术发展史》,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等译,西湖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年 《艺术与错觉》,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林夕、李本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艺术与错觉》,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林夕、李本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 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范景中自担任《美术译丛》主编之后,他就很快地担负起了这样一个责任,即给国内的美术史界提供确实有效的知识,使我们的美术史能成为一种真正的人文科学,以改变目前的落后现状。鉴于西方美术史的成就及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自1984年以来,范景中陆续地在《美术译丛》上向国内的美术史学者介绍了国外同行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尤其是对瓦尔堡学派的系统介绍,使国内学者耳目一新。与此同时,他也有针对性地选刊一些文章,及时地纠正那些急于求成者的误解。 《历代的维纳斯形象》,[美]J·A·理查森,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2.1 《〈维纳斯的诞生〉的图像学研究》,[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4.2 《设计史》,[美]费雷比,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4.3 《沃尔夫林的艺术批评两极法》,[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5.2 《木马沉思录》,[英]贡布里希,姚晶静、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5.4 《真实与艺术套式》,[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美术译丛》1987.2 在今天的中国美术界,范景中几乎已被视为中国的贡布里希。八十年代一部分中青年艺术史家从《美术译丛》那里开始意识到“方法”问题的重要,并试图迅速地找到一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先进方法时,范景中就请杨思梁尽快地将贡布里希的《艺术与人文科学交汇》一文翻译过来,刊登在1986年的第二期《美术译丛》上。结果,一些细心的读者大失所望:“瓦尔堡研究院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它某些特定研究方法,而是它意识到了文明的整体性。”这位瓦尔堡学院的前任院长还告诉我们,瓦尔堡学派的一些艺术史家是如何从对古典艺术意义的阐释而转向了对阿拉伯占星术、东西方交通史、中世纪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事实上,只要我们细心地读一下范景中编译的《艺术与人文科学》就会发现,贡布里希是如何机智地运用他那丰富的知识来解决各种不同的艺术问题,正如贡布里希在中译文前言所说的那样:“方法只不过是工具,应该随着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作相应的变换。” 范景中在《贡布里希传略》中曾称呼贡布里希为“古典学者”,但是这一称呼用在范景中教授本人身上也再合适不过。拿贡氏的著作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解读这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许多人由于自己对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常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也只能止于门外。范景中的知识量之大可以从1984年来的《美术译丛》、《新美术》及他主持编译的贡氏文集窥之一般。 范景中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史、美术史学史、中西美术交流史,以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着重于把美术史的研究与人文科学研究相结合,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其有关美术史、美术史学史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独具特色。范景中在接受采访中说到:《美术史的形状》这套书主要是想通过从瓦萨里以来这些艺术史的大家来勾勒艺术史的整个面貌。反过来我们可以反思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实际上,我的目标指向是中国美术史的,但我个人没有这个能力,我希望年轻一代能把这个工作做好,这是我的希望,我觉得这也是我报答我的老师完成老师遗愿的方式。我就觉得对于学术史而言,个人的写作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我个人能力不行,所以我就想,与其自己写书不如自己译一本书,《艺术的故事》翻译完成之后,天津那版就可以看到后面有长长的注释。这个书放在天津迟迟不能出版,我自己没事就给它写个详细的注释吧。现在看来此书之后的注释甚至比书本身更重要,其中所含的信息量更大。 范景中不仅对西方文化有着相当精深的研究,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尤其是文论和美术史,他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见解常常能引导学者们去发现新的问题。范景中常说他的大学是在旧书店上的。1970年代末在北师大读书时,能免修的课程老师都让他免修了,大量的时间他都泡在琉璃厂的旧书店。也许正是这样练就了他对版本学的独到研究。在范景中一万多册藏书中,有不少异常珍贵的版本,他重视的是那些书。范景中的家就在西湖边上,他经常坐在湖岸看对面,一下雨,西湖就像一幅变化着的水墨手卷,一段一段打开,读着书,看看自然的美景,“我的心情一直保持在非常平静的状态,跟自然的熏陶有关系。我最喜欢传统山水画,有时候想起这一点我就会心存感恩,上苍让我学了艺术,我的动力还是从艺术而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2d73e01000a2g.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美院艺术/学术交流群📖 (མི་རྟག་པ།)
- 求助! (徐是知)
- 顿悟与致远——老庄、禅与山水画 (腻称)
- 平台 资本 艺术史的传播的是与非 (隐忍的悟空)
- 静水流深——王霖的传奇艺履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