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更:盘点那些真正“读史明智”的人,以及反例。

凡尔礼

来自:凡尔礼(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2013-08-09 15:23:0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5:45:41

    【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一】----唐高宗的王皇后

    王皇后为夺萧淑妃宠,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面接出来,结果最后落得个被废被杀的后果,真是惨不可言。

    【 没吸取到的教训】----穆黄花献冯小怜给齐后主

    多插一句,因为唐高宗的外婆高氏,是齐后主高纬的远房堂妹。王皇后还能称穆黄花舅奶奶,但偏偏王皇后就是没有吸取舅奶奶当年的教训,这段历史还不足百年。

    高纬的第二任皇后穆黄花知道自己不受宠了,就把侍女冯小怜献出来,还号为“续命”。 (有的书直接说穆黄花是为了让冯小怜分曹昭仪的宠,但是曹昭仪是被穆黄花指使陆令萱陷害而死的,书里的说法好像是强加因果了。)

    但结果是自己彻底失宠。后主还一度想废掉她,封冯小怜为皇后。因为北周进攻,没有成行。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6:03:58

    【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二】---东汉的何皇后之兄何进

    何进在汉灵帝去世之时,就想处理掉中常侍张让等一大批宦官,但是在谋划过程中再三犹豫,拖了又拖,结果泄露了不少计划。

    最后宦官们感到恐慌,先发制人把何进杀了。

    【 没吸取到的教训】----汉桓帝国丈窦武欲除诸宦官但因泄露而被杀 这不是我总结的,这是袁绍为何进作的警告,史书有载。

    《资治通鉴》 袁绍惧进变计,因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旱决之乎?事久变生,复为窦氏矣!

    《后汉书》 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6:27:58

    【 以史为鉴的人之二、三】----隋炀帝杨广、咸丰帝奕詝 【 可能的学习对象】----曹丕

    杨广模仿曹丕,这个是我在曲昌春 的《唐史并不如烟》看到的,我就不偷别人创意了。 直接从书里搬文过来。


    杨广每次从大兴返回扬州都要深情地与父母辞行,在朝中是君臣,下了朝则是父子,这个时候不谈国事,不谈工作,就得以情动人,三国时曹丕就对曹操玩过。给曹操远征送行,曹植作诗,曹丕流泪,结果流泪是父子,作诗是君臣。所以说好的经验要代代相传,这一点杨勇怎么不长记性呢?不过也委屈他了,他天天在父母跟前,哪有杨广那么多的深情辞别的机会呢?

    清朝的奕詝在争皇位的过程中,也多亏老师杜受田的指点, 我们熟知的就是他在打猎时装仁慈,父皇生病时装孝顺两个故事。

    现在就直接搬百度百科里的故事出来。

    “藏拙示孝”   又有一次,道光皇帝传旨召奕詝和奕訢入对问策,就是要问问他们对国事政务的看法。二人接旨后分别请教自己的老师。奕訢的老师卓秉恬有才气,少年得志,办事认真,好发议论。他告诉奕訢:皇帝如果问你的话,“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而杜受田却告诫奕詝:如果谈国事政务,阿哥是比不过六爷奕訢的。这时只有一条计策:只要皇上说自己快死了,不等他问国家交给你该怎么办时,你就只管趴在地上哭。奕詝言听计从,他的一番表现,使道光皇帝深感这个孩子仁孝。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6:35:27

    而曹丕当时也是有位参谋相助的——吴质。

    曹植并非是对曹操没有感情,称颂父亲也是对父亲的深情,但是偏偏被扣上个“诚心不及”的帽子。看来曹植当时应该又做演讲又哭泣,这才是双保险。

    《三国志》 世语曰: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7:20:43

    【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三】----明代宗朱祁钰

    这位皇帝,不知道怎么的让我想到了《大长今》里的崔今英。

    崔今英最后被流放前,就有一番告白,"我不能完整地做一个崔家的人,但是我也没能坚持住自己的主张"。

    朱祁钰就是一个如此纠结的人,他刻薄了回归故土的前皇帝明英宗,将他软禁了七年之久, 但是他又不能狠到底,除掉明英宗父子,最后在“夺门之变”后被废掉。

    【 没学到的经验】----宋高宗赵构终生防备宋徽宗和宋钦宗回国

    宋高宗的皇位不是被传承的,是在北宋灭亡后自立的。所以他终生不让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

    甚至也还间接连累自己母亲韦太后瞎了只眼:那时韦太后要被接回南宋时,宋钦宗苦苦相求,让韦太后帮着他说话,让他回宋国,当个太乙宫主就可以了。韦氏没办法,只得发誓如果他不能回来,自己就会瞎只眼。

    结果晚年韦太后真的得眼病,瞎了一只眼。。。。。看来发誓要慎重,不能骗人骗老天。

    而且就形势而言,因为赵构出于不让父兄回国的目的,消极抗金,这是民族大义不能容忍的。

    但是明代宗那时,瓦刺已经把明英宗还回来了,不存在什么顾虑了。

    话说明英宗已经在宫里被软禁起来了,下个毒宣布明英宗“暴病而亡”也好,找个类似于丘神绩、辛文悦这样“自作主张”的人动手也罢。

    我并非宣扬凶狠的行为,但是像明英宗这样,又不能做好人把皇位还给哥哥,又要虐待囚禁哥嫂,又不能毒一点彻底除掉后患,以至自己最后被废气死。真的是极纠结的一个人。。。。。。。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7:37:47

    冯小怜是不是就是那个玉体横陈典故的来源? 冯小怜是不是就是那个玉体横陈典故的来源? 你又换了信仰

    是的。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09 18:16:51

    【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四】 雍正帝长子弘时

    弘时是长子,如果没有被雍正帝厌弃,可以说是弘历的最大竞争对手。

    《步步惊心》说,他是被玉檀指使去为八爷党的人向雍正帝说情。 《甄嬛传》说,他是被弘历指使去为八爷党的人向雍正帝说情。

    影视作品只是影视作品,他可能只是自己发自内心去说情了,他也可能没有说情,只是同情心流露明显。 总之他的结果是他被逐出宫廷,令为允禩之子,两年后去世(有说是被父皇赐死),年仅二十四岁。

    【没吸取的教训】李弘为异母姐求情惹怒武则天

    李弘是太子,登上皇位指日可待,

    但他为了义阳公主,宣城公主这两个萧淑妃生的异母姐姐改变境遇,能够嫁人,引起武则天的极大不满,“由是失爱”。

    记得以前看《大明宫词》的时候,武皇后生日时太平公主等人都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

    而李弘却把两个异母姐姐的白发递给武皇后看,我在电视前都觉得这个场景真是气氛极尴尬。

    最后李弘暴卒时,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其中当然不仅仅是义阳宣城的事情,但是这也是重要原因一个。

    李弘年仅二十三岁。

    两个人都是好人,心地善良的人,但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我觉得如果对异母姐姐、叔叔存在着同情,大可以在登上皇位后再去自己平反他们,改变他们的境遇。

    现在就与母后(父皇)产生芥蒂,不但没能解救别人,还把自己都搭进去了。

    不过他们也有运气不好的成份,武后、雍正在历史上都是挺凶狠的人物,残杀政敌毫不手软。

    汉惠帝都直接出手保护刘如意,与吕后对着干了,吕后也没有毒死刘如意后把汉惠帝一并废了。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0 22:11:53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五】----同治帝的孝哲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皇后阿鲁特氏,因为一句“我由大清门迎入”,而让自己被婆婆慈禧太后所恨(“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最终被迫害而死。

    溥仪在宫中听说的情况是慈禧故意不让人送饭,活活饿死了阿鲁特氏。如同武则天饿死唐中宗原配王妃赵氏一样。

    有的电视剧由于是要洗白慈禧,就故意编造情节指阿鲁特氏是用轻蔑的语气故意用“大清门”讽刺慈禧。

    但是野史里只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阿鲁特氏周围的人劝她奉迎下慈禧,阿鲁特氏回答:“敬则可,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另一种是说,在同治帝病床前,慈禧欲殴打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求慈禧开恩说:“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

    两种都没有轻蔑的意思。

    【没吸取的教训】----北齐乐安公主失言而造成家庭悲剧

    高洋侄女乐安公主,因为一句“唯阿家憎儿”,而使婆婆丧命(“文宣令宫人召达拏母入而杀之,投漳水”),自己多年后亦被丈夫崔达孥杀害。

    初,文宣尝问乐安公主:“达拏于汝何似?”答云:“甚相敬,唯阿家憎儿。”

    虽然史料不详细,没有交待公主的性格,但就从句子本身而言,公主不可能是故意去借刀杀人,只是简简单单地陈述情况而已。

    更何况她身为公主之尊,婆婆绝不可能虐待责骂什么的,也只有可能是年龄代沟等等很小的问题而已。

    但偏偏她的变态狂叔叔高洋,就做出了这样过份的事,公主此后的生活绝对笼罩在阴影之下。

    慈禧心胸狭窄,高洋心理变态,对于这样不好相处的人,不但不能说错话,在说一些很平常的话时,也应该三思而说,不能让他们找出任何漏洞。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0 22:41:58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六】----汉武帝卫太子刘据

    汉武帝末年巫蛊之祸的发生,主要是汉武帝的原因。

    但是太子刘据没有及时除掉苏文等奸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特别是自己亲老娘卫子夫都劝他去禀明皇上杀死苏文等人时,忠厚的刘据还回答“只要我不做错事,又何必怕苏文等人!皇上圣明,不会相信邪恶谗言,用不着忧虑。”

    原文: 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

    结果,自己全家遇害。要不是朝堂之中还留了自己一个歪把子表哥霍光(霍光与卫氏家族实际无血缘关系),邴吉保住了自己一个孙子刘病已,才不算彻底的悲剧。

    【没吸取的教训】----费无极陷害楚平王太子建和伍奢父子

    费无极是一个典型的小人,楚平王固然好色,但是是费无极牵头去劝楚平王纳娶自己的儿媳(秦哀公女),导致了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矛盾。

    事后又怕太子建的报复,积极去陷害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伍子胥的父亲),最后导致太子建出走他国,伍子胥的父兄都遇害。

    所以说,“第勿为过”四个字并不是什么武器。

    小人是一种恐怖的生物,别人没有犯错也可以给他编出罪过来。明明是自己主动得罪别人,还怕别人的报复而彻底陷害整死别人。

    面对小人的攻击,只能以攻为守,绝对不能视若无物。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0 23:30:23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七】---- 唐朝诗人,官员李绅

    《悯农》

    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

    这首诗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诗歌之一,没上过小学的小孩都能背。 但是相当讽刺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此诗的作者李绅,发迹前知道担忧“农夫犹饿死 ”, 等到当了淮南节度使后,剥削普通百姓到“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的程度。

    网上曾传过他爱好吃鸡舌,一顿饭要杀300只鸡,后来被媒体证伪。 但是各种史料都证明李绅的生活奢华,大诗人刘禹锡就在李绅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反映了李绅养成群私妓的情况。 这真的是与他当年在《悯农》里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完全不一致。

    【没吸取的教训】----西晋宰相何曾言行不一遭批

    直接搬《资治通鉴》的白话文上来


      何绥是何曾的孙子。当初,何曾曾在武帝司马炎的宴会上侍奉,离开宴会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他,从没有听到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一些日常事情,这不是替子孙后代考虑的作法。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祸。”指着孙子们又说:“他们一定会遭到国难。”何绥死后,哥哥何嵩哭着说:“我们的祖父几乎是圣人啊!”何曾生活奢侈,吃饭一天要耗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一天吃掉二万钱。何绥和弟弟何机、何羡,更加奢侈,给人写信,用词非常傲慢。河内人王尼看到何绥写的信,对人说:“伯蔚身居乱世还这样自负傲慢,难道能免祸吗?”听的人说:“伯蔚听到你的话,一定会害你。”王尼说:“等伯蔚听到我的这些话时,他自己已经死了。”何绥字伯蔚。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

      臣司马光曰: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考虑,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虑当中,多么英明!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效仿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再说身为宰相,知道自己君主的过错,不忠告君主却在家私下议论,不是忠臣。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1 00:23:58

    【 以史为鉴的人之四】----李隆基

    李隆基在众多兄弟堂兄弟里,能够独挡一面,救大唐于危难间,便是因为他从小意志坚定有大志。 在一次祭祀仪式时,面对同性格嚣张恶毒的武懿宗的训斥,七岁时的李隆基就敢怒喝道,“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武则天知道后,不但没怪罪,还在众孙子里对李隆基高看一眼(“闻而特加宠异之”)。 要知道,那可是一个武则天迫害亲儿亲孙的恐怖年代,以至于多年后堂哥李守礼向李隆基讲起被迫害的日子,李守礼“因泣下”,李隆基也“为恻然”,都是李氏儿孙无法忘怀的痛苦回忆。

    【 可能的学习对象】----李元名、武则天

    李元名是李渊和那群小老婆生的众多小儿子之一,十岁的时候,李元名的保傅让他向宫里的尚宫行个礼:“尚宫品秩高者,见宜拜之。” 李元名回答:“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太宗听闻后大喜,称赞:“此真我弟也”。

    至于武则天,则是著名的狮子骢事件,武则天也是凭着自己“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的惊人之语,得到了太宗“壮之志”的肯定。

    我觉得李世民也好,武则天也好,都是性格强势的人,又是帝王,所以他们自然会欣赏和喜欢性格相近的人。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1 14:25:55

    因为电视剧《唐明皇》里的一段情节,我对这段史料有了另一种解读。

    《唐明皇》第一集里编造了这一段情节,李隆基所说的是“吾李家朝堂”,一个“李”字就让武则天由喜转怒,怀疑李旦一家私下表露出了武氏夺位的不满。 于是严刑之下,宫女团儿不得不诬告窦德妃,使得窦德妃被处死。

    虽然这只是编剧为了戏剧效果编出来的,但是却很有道理。

    如果历史上李隆基当时真的脱口而出的是,“吾李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绝对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就是处死一个窦德妃,那全家都会被连累,十个安金藏剖心以明也没有用。

    【 可能吸取的教训】----曹操养子何晏因“何氏之庐”得罪曹操

    《世说新语》记载,何晏七岁之时非常聪慧,何晏从小便在宫中长大,曹操想要收其为子。知道之后,何晏就地划了一个方块当中,并且自己站在方形区域当中不出。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道理,他回答说“这是何氏之庐”。曹操听说后,便将何晏遣还。“划地为庐”“何氏之庐”的举动表明何晏少时虽在曹氏家族长大,但仍与曹氏保持一定的距离。

    话说何晏也确实不聪明,自己的祖父何进已经被宦官杀害,自己父亲早逝,乱世之中,多亏继父曹操的庇护,他和母亲尹氏才得以安身立命。 何氏之庐???就连何晏的叔祖父何苗、祖姑母何皇后,都全遇害了,他早就没有何氏家人了。何必一句话得罪了待自己如亲儿的继父呢?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1 21:38:12

    【以史为鉴的人之五】----宋英宗赵曙

    英宗赵曙仅仅只是仁宗的堂侄而已,关系疏远。而且在成为嗣子的过程中一波三折,四岁时就被养在宫里,眼看前途光明,但是七岁时仁宗亲儿子赵昕一出生,他就被送回家去了。此后虽然仁宗三个亲儿都夭折,但是仁宗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去立这个堂侄,还是等待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诞生。 不过英宗儿时仁宗为他订的娃娃亲给他起了很大的忙,就是仁宗曹皇后的外甥女高滔滔,和英宗同岁。两人成婚的时候宫中有“天子取妇,皇后嫁女”的说法。 英宗也算一个珍惜机会的人,终身和高氏恩爱,无论是继位前还是继位后,妃嫔极少,儿女也多出自高氏亲生。 因此曹皇后能为了英宗能成为嗣子做了很多努力(“迨入为嗣子,赞策居多”),如果这不是自己外甥女婿,想必曹皇后也不会这么积极。

    【可能的学习对象】----荆州牧刘表次子刘琮

    《三国演义》里将刘琮说成是蔡夫人亲子,刘琦不是,所以两派争斗。事实上,两人都不是蔡夫人亲子,蔡夫人只是政治婚姻安排进来的后母。 刘琮能得到蔡夫人支持,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娶了蔡夫人的侄女,一下子就由无血缘关系的继子上升为侄女婿了。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8-12 00:30:10

    【以史为鉴的人之六】----武则天 【可能吸取的经验】----杨勇太子妃元氏暴薨事件

    关于武则天杀女真相的讨论帖子很多,估计大家都看过了,就不多说了。 我的看法是《唐会要》里的“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才是原本的历史事件。 武则天当时利用了女儿夭折这一个突发事件,诬告王皇后,才使得高宗动了废王氏之心。

    这一事件跟前朝的太子妃元氏暴薨事件相当相似。 最开始是独孤皇后的怀疑(“献皇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 再根据资治通鉴里独孤皇后和杨广的一番话:


    杨广说:“我性情见识愚笨低下,常常顾念平时兄弟之间的感情,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皇太子,他常常满怀怒气,想对我诬陷杀害。我常常恐惧谗言出于亲人之口、酒具食器中被投入毒药的事情发生,因此我非常忧虑,念念在心,忧惧遭到危亡的命运。” 独孤皇后气忿地说:“地伐越发让人无法忍受了。我给他娶了元氏的女儿,他竟然不以夫妇之礼对待元氏,却特别宠爱阿云,使云氏生下了这么多猪狗一般的儿子。先前,儿媳妇元氏被毒害而死,我也不能特别地追究此事。为什么他对你又生出如此念头!我还活着,他就如此!我死后,他就该残害你们了!我每每想到东宫皇太子竟然没有正室,在你们皇父百年之后,让你们兄弟几个跪拜问候阿云儿,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正是因为杨广“欲加屠陷”,“鸩毒遇于杯勺”这样的字眼,独孤皇后才会有“前新妇遇毒而夭”这样的结论。 可见,杨广也有力地利用了这一点,暗示母亲,使得母亲深信元氏死于杨勇和云昭训之手。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9-24 01:33:46

    【以史为鉴的人之七】----曹操 【可能吸取的教训】----陈胜为车夫庄贾所杀

    “驸马”与“皇帝女婿”原本之间不是划等号的,是曹操开的头,将自己的女婿兼养子何晏设为驸马都尉。因为何晏是特别好打扮的,在皮肤上扑粉以使面色白皙,驸马一职也因此有了“粉侯”的别号。

    我们都知道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但是历史书里没有详写的一点就是,陈胜是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刺杀(“其御庄贾杀以降秦”)。由此,随驾车马的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由自己人来担任最放心。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9-24 01:46:27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八】---- 司马懿的家婢

    一提到司马懿妻子张春华,都会想起她那相当彪悍的一件事——亲手杀婢女灭口。

    事件是这样的,那时的司马懿正在家里装中风来防范曹爽,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家中下人都以为男主人真的中风了。一日正在晒书,突然下起大雨,爱书的司马懿一时顾不上装病,跳起身跑到院子里去收书。

    一名运气不好的婢女正巧看到了,以为男主人忽然病好,还特意跑去向女主人张春华报告了。结果这名婢女结果就被张春华亲手杀死了,史书没记载具体方式,不知道是掐死还是剪刀刺死还是椅子砸头。。。。。。。想想就可怕。。。。。

    【没吸取的教训】----重耳妻姜氏的婢女被杀

    流亡齐国多年的重耳,已经安逸于此,不想再回晋国了,他的部下狐偃等人非常着急,劝他离开。采桑的婢女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告诉了重耳的小夫人姜氏(著名的怀嬴,重耳的前侄媳),姜氏遂将婢女杀死。 这两个婢女的遇害,一方面是突显这些女政治人物的狠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婢女们她们本身不够聪明,身处于这样的政治家庭里,却不够聪明,也没有心机,对于一些要命的大事没有觉悟,不知多长个心眼。 就连《大长今》里,长今之母朴尚宫和韩尚宫发观崔尚宫在仁粹大妃食物里下毒一事,朴尚宫都长了个心眼,报告时没有让人知道韩尚宫也知道此事,最后也保全了韩尚宫没有遇害。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9-24 02:09:20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九】----莽古尔泰

    皇太极能登上帝位,很大原因是几位竞争对手都相继丧失资格,代善是因为和继母阿巴亥有着说不明的暧昧关系,而莽古尔泰则是蠢至极点。 莽古尔泰的母亲富察氏与父亲努尔哈赤关系不睦,莽古尔泰竟然亲手去杀母亲富察氏,最后换来的是努尔哈赤“是固尝弑其母以邀宠者”的愤怒和众人的厌弃。

    【没吸取的教训】----李泰“杀子传弟”言论遭攻击

    曾经与皇位只一步之遥的李泰,向父皇李世民承诺过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好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 最开始李世民是毫不怀疑,但是这番有违人性的鬼话,成了褚遂良攻击反驳李泰的靶子,最后李世民也接受了隔离儿子们的建议,李泰的皇帝梦泡汤了。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09-24 02:33:16

    【以史为鉴的人之八】----张公谨 【可能吸取的教训】----晋献公不认真对待占卜结果,让骊姬入宫

    在玄武门之变前夜,秦王李世民还是很犹豫,命人算卦以卜吉凶,恰好秦王府的幕僚张公谨从外面进来,便将占卜的龟壳夺过来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的,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呢!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难道就能够停止行动吗?”(“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于是秦王府终于定下了行动计划。

    在著名的祸水骊姬进入晋王宫之前,按惯例要占卜一下。卜人用两种方式来占卜,用龟甲占卜不吉,用蓍甲占卜吉,结果截然不同。

    晋献公早就迷上了骊姬的美色,就说:“还是信蓍草的,”可卜人坚持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献公那里能听得进去。最后,就导致了晋国数年的“骊姬之乱”。

    人在立场不坚定的时候,依靠占卜是很不可靠的,吉与不吉都只是借口,最后还是会按自己心里所想的那样去做。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3-11-22 19:46:24

    【以史为鉴的人之九】----史思明 【可能吸取的经验】----贾诩遇险急中生智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方的少数民族奚族居住的地区,被排外的奚王捉住准备杀死,史思明一本正经的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首领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就会招来灭族之灾。奚王被他唬住,赶紧松绑,奉为上宾。

    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7:21:57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张献忠

    史上最低俗的圣旨出自于非正统皇帝张献忠。

    刘进忠想拔掉清军占领的汉中,可张献忠不准。刘执意出兵,后大败。张大怒,于是发了这道低俗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哉。”

    【没吸取的教训】----秦宣太后低俗比喻引人笑柄

    《战国策》里最低俗的辩论出自于秦始帝的曾祖母宣太后。

    韩国使者尚靳去秦国求兵对抗楚国,宣太后竟然以房事为喻,令人汗颜:

    “我服侍惠王时,惠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我感到疲倦不能支撑,他把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时,而我却不感觉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对我来说比较舒服。秦国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食不多,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银两,难道不能让我得到一点好处吗?”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7:22:30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一】----薛崇简

    太平公主的政变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亲儿子薛崇简反叛到了李隆基那边去了,于是太平公主其余儿女全部被屠尽,惟有薛崇简一家保全。

    但是,后来的墓志铭就为解密了薛崇简的后半生却是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

    在太平公主事败后,薛崇简随即被送出长安,出为蒲州别驾,寻坐事谪居于溪州数年,谪居中,其妻方城县主武氏(梁王武三思女)于开元十年病逝于溪州;妻亡后不久,起复为袁州别驾,但因心情郁闷、怀才不遇,薛崇简在开元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病逝于袁州官舍,十四年葬于黄山之原。玄宗对表弟的恩情极薄,甚至可说漠不关心,压根没有让薛崇简改姓李,没让他列入李唐宗族陪陵。

    【没吸取的教训】----吕禄女儿背叛吕氏家族

    因为受电视剧《美人心计》的影响,网上出现了所谓吕氏最后“成为城阳共王太后,卒年不祥”的段子,但毫无史料依据。

    史书里没有记载刘章妻子吕氏的结果,电视剧《大风歌》里吕氏女和母亲被刘氏军队一起杀掉了,刘章默认。

    我觉得这个结果应该近乎于史实,就算吕氏得以保全,她面临的也是悲剧,吕氏全族都因为她的背叛而无一幸免。

    假如刘章真的爱妻子的话,至少可以凭自己政变领袖的身份,保全住岳父母。

    政治斗争中,没有所谓对错,但是我觉得身为某一个政治家族的成员,是不应背叛自己家族的,因为这样子会使得自己两边不是人。

    同理于一些海外华人所说的“外国把我们当中国人,中国把我们当外国人”。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7:40:00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二】----西晋太傅杨骏 【没吸取的教训】----西汉吕氏、许氏、王氏等外戚家族

    晋武帝的元配皇后杨艳,为了保全自己的傻子儿子司马衷,也为了对抗胡贵嫔,就在临死前把自己的堂妹杨芷推荐给晋武帝做新皇后。

    杨芷的父亲太傅杨骏非常高兴,但是只有他的弟弟杨珧看到了不好的预兆,上表向晋武帝奏请诏保命:“历观古今,一族二后,未尝以全,而受覆宗之祸。乞以表事藏之宗庙,若如臣之言,得以免祸。”

    那让我来818那些之前出了两个以上皇后的悲剧家族吧。

    吕氏家族,出了三个皇后,灭族:

    汉高祖皇后吕雉,汉惠帝皇后张嫣(吕氏外孙女),后汉少帝皇后(吕禄小女儿)

    霍氏家族,出了两个皇后,灭族:

    汉昭帝皇后上官氏(霍氏外孙女),汉宣帝皇后霍成君

    许氏家族,出了两个皇后,流放:

    汉宣帝皇后许平君,汉成帝皇后许氏

    王氏家族,出了三个皇后,灭族: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汉平帝皇后王氏,孺子婴皇后王氏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7:51:30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三】----萧望之 【没吸取的教训】---栗姬拒绝馆陶公主

    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汉宣帝、元帝时的大臣,在政治斗争中被宦官弘恭、石显陷害而死。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拒绝了郑朋,华龙的示好,结果两人相继倒向他的敌对方,一起来陷害他。

    这一事件,多类同于栗姬的悲剧。

    因为栗姬拒绝了馆陶公主的求联姻,结果使得王娡获得机会,一举夺取了栗姬的皇后位和刘荣的太子位,母子俱亡。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8:03:06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一】---- 李渊发妻窦氏

    窦氏生前曾经劝说李渊不要把好马留在家里,要及早献给皇帝,以免引起隋炀帝忌妒。不久李渊当时没有听从,而后来不得不被迫献马以打消隋炀帝的疑心。李渊回想窦氏当初的劝言,叹息着对子女们说:“如果我早听了你们母亲的话,哪里到这地步。”

    【可能吸取的经验】---- 甄姬建议母亲送粮食

    东汉末年乱世之间,甄氏家里有不少粮食,就拿出来换百姓的珠宝,只有十来岁的甄氏对她母亲道:“现在是乱世,买这么多珠宝不但没用,反而是‘匹夫无罪,怀璧为罪。’还不如把粮食都送给乡亲们呢。”结果甄后的家人都十分赞赏她的看法。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8:15:23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二】---- 乾隆朝状元秦大士

    关于秦大士的身世一直有争议,野史记载他是秦桧大哥秦梓的后代,虽然秦梓是主战派,但秦大士还是因为那位臭名千古的叔祖父连累,被乾隆皇帝亲自召见,问道:“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

    秦大士机智地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为自己辨解,此话含义一则贬了宋高宗捧高了乾隆帝,二则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秦桧撇清了关系。

    【可能吸取的经验】----两朝皇后羊献容

    羊献容的新夫君刘曜曾经问她:“我比起那司马家的小子如何?”

    羊氏回答:“这怎么能相提并论?陛下您是开创国家基业的圣主,他则是个亡国暗主(陛下开基之圣主,彼亡国之暗夫),他连自己跟一妻一儿三个人都不能保护了,贵为帝王却让妻儿在凡夫俗子手中受辱。当时臣妾真想一死了之,哪里还想得到会有今天?臣妾出身高门世家,总觉得世间男子都一个模样;但自从侍奉您以来,才知道天下真有大丈夫。”于是刘曜更爱她了。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18:23:19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四】----吴宗敏 【没吸取的教训】---陈后主私通大将萧摩诃妻子

    清军之所以入关,一个重要原因是吴三桂因吴宗敏夺陈圆圆而怒发冲冠,投向清军。

    在隋灭陈之战里,也是因为一起桃色事件,促使了陈国的灭亡。

    陈国大将萧摩诃虽有8000精兵,却并消极作战,因为那时陈后主和萧摩诃的妻子私通,最关键的一点是史书记载陈后主的太子妃就是萧摩诃的女儿,于是乎陈后主做的便是私通亲家母的极品事情。。。。。。。自作孽不可活。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23:05:38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五】----八阿哥胤禩 【没吸取的教训】---汉武帝长子刘旦争太子位惹怒汉武帝

    史家在分析胤禩夺嫡失败都归结于他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早在汉武帝时期,刘旦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惹怒了父皇。

    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失去了本来的卫太子刘据。而燕王刘旦却在此时上书武帝,请求入宫值宿卫,意思相当明白了。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汉武帝怎么会觉察不到刘旦的野心?将其使者下狱治罪。

    后来刘旦又私自招匿亡命之徒,汉武帝就削了他封国的良乡、安次、文安三县。最后直接立了最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彻底断了刘旦的可能。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1 23:43:51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六】----郭暧

    《资治通鉴》记载:大历二年(767年),郭暧与升平公主吵架。郭暧说:“皇帝有什么了不起,我父亲只是不想做天子!”(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便直奔回皇宫告状,郭子仪知道后,也气得把郭暧囚禁起来,等待皇上治罪。不过这场风波却在唐代宗的宽容之下轻易大事化小了,没有酿成大祸。

    【没吸取的教训】-------杨素口不择言骂妻

    杨素一直有成全有情人的美名,愿意把自家的家妓或是小妾放出,让她们回归情郎身边,相继有红拂女和李靖、乐昌公主和徐德言、某小妾和李百药这三对。这几段故事也侧面说明杨素家姬妾众多,原因肯定是杨素不满其正妻郑氏,只有在其他方面找感情寄托。

    杨素的妻子郑氏性情凶悍到难以想像的程度,有一回杨素实在受不了她,就说到:“我如果成了皇帝,你也不配做皇后”(“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郑氏结果直接就往告状去了,使得杨素被免官了。还好杨素深得隋文帝信任,并且此时正是谋划灭陈的关键时期,于是杨素在一年后还是得以复官。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2 00:20:18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三】---- 司马懿

    活到七十三岁的司马懿,在三国时期真的算是极长寿的,在政治斗争中,也大占便宜。

    三个主上曹操、曹丕、曹睿都过世了,敌方阵营的诸葛亮过世了,本方阵营的曹真、陈群、曹休三个托孤大臣都过世了,司马懿还是好好地活着的。

    于是乎,面对着小一辈政治经验远不足的曹爽,司马懿还有什么是需要惧怕的吗?

    【可能吸取的经验】----姜太公半百之龄出仕 网上的资料差别很大,有说姜太公八十一岁才遇上周文王,辅佐周朝一辈子直到百岁去世,但是又有资料显示姜太公终年七十二岁。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因为无论哪一个年龄,姜太公出仕时都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可见身体健康多重要。

    而且最鲜为人知的一点是周武王的王后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儿,不是电视剧里编出来的比干之女或是其他人。所以说,周朝所有皇帝都是姜太公的后代,这可谓是姜太公的最大成功。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1-12 00:23:29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四】---- 唐隆政变时的李隆基

    在唐隆政变之前,有人向李隆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李旦报告,

    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于是,整场政变都是背着李旦的,直到最后取得了胜利。

    【可能吸取的教训】----李祖娥泄密给李昌仪

    在北齐时代,另一起政变也是以赵郡李氏为主角的,便是高洋皇后李祖娥欲废娄昭君的政变。

    在高洋去世后,高殷继承大统,李祖娥成了皇太后,高洋的母亲娄昭君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在朝中的势力远大于李祖娥这位皇太后,娄昭君又有高演和高湛几个亲生儿子,高殷的帝位岌岌可危。李祖娥找到朝中几位亲信大臣,商议废掉娄昭君,由李祖娥执政,将高演和高湛调离朝廷以架空二王的权利,然后设法杀掉。

    不过李祖娥却把计划泄露给了同族的李昌仪(高澄抢来的高仲密妻),结果被李昌仪出卖,导致最后老臣被殴被杀,儿子被废被杀的结果。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2-17 22:45:14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五】---- 汉武帝时郭舍人

    郭舍人是汉武帝比较宠幸的倡优,事迹多记载在《滑稽列传》里,倡优是指歌舞杂技艺人,有的电视剧里直接把他设定为宦官应该是不准确的。

    汉武帝的乳母侯氏,得到汉武帝很多赏赐。但是因她的家人总在长安城里胡作非为,被判刑举族迁到边疆。乳母于是问计于郭舍人。

    郭舍人让她与汉武帝辞别,但不说话,只须多次回头表示不舍。临行时,乳母依计频频回头。

    郭舍人在场大骂:“呸!老女人!还不快走!陛下已经长大,难道还需要你的乳水才能存活吗?还有什么好回头的?”(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壮矣,宁尚须汝乳而活邪?尚何还顾!)

    这一出唱双簧一样的苦肉计果然引起汉武帝的恻隐之心,汉武帝不让乳母迁到边疆,并且惩罚提议之人。

    【可能吸取的经验】----刘邦因他人嘲笑而同情薄姬

    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定说:“我们三人之中谁先富贵起来,可别忘记大家啊!”

    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汉王宠幸,却把薄氏给忘掉了。

    直到汉王四年,两个美人侍候刘邦时,相见笑说与薄姬初时的约定。(汉王四年,坐河南成皋灵台,此两美人侍,相与笑薄姬初时约。)

    刘邦问起当中因由,两人俱以事实相告。刘邦心凄然而怜惜薄姬,当晚召见宠幸了薄姬。之后,薄姬即怀上了刘恒。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2-22 15:19:23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八】----唐玄宗太子连襟柳勣 【没有吸取的教训】----高阳公主 唐玄宗太子李亨是个挺不幸的人,地位一再被威胁,两次休妻解套。

    其中第两次是休了小老婆杜良娣,因为他那愚蠢的连襟柳勣(官职为左骁卫兵曹)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以“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状告岳父杜有邻。结果被李林甫有意扩大化,把事件闹得特别大,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

    柳勣如果能想起几代之前的高阳公主,想必会悔青肠子。

    当年,高阳公主欲夺房遗爱兄长房遗直所继承的官爵,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虎视耽耽的长孙无忌正愁没有借口打击他们,顺便把眼中钉李恪也硬是网罗其中,一起赐死。

    身处于敏感的政治家庭里,早就有敌对方的眼睛盯着,不但不知道谨慎,还主动闹出点事来,真是愚蠢至极。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2-22 15:21:30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六】----高洋斩乱麻

    高洋年少时曾有一件不平凡的事情,高欢还在任东魏丞相时,他想测试几个儿子的智力,给每个儿子发上一堆乱麻,让他们尽快理清,只有高洋拿出快刀,几刀砍下去再理出一缕缕短麻,得到了高欢的夸奖。(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

    【可能吸取的经验】----齐国君王后破玉连环

    秦始皇曾派使臣到齐国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君王后把玉连环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君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始皇的使者说:“已经解开了。”(君王后弓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2-22 15:44:06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九】----宋徽宗佞臣王黼

    王黼的失宠和失势只源自一件偶然的事——灵芝事件。

    有一天王黼家的堂柱上长出了一只灵芝,以为是祥瑞的王黼,赶紧邀请皇上到他家看灵芝。

    结果皇上发现他们家的后门跟大宦官梁师成的住宅是通着的,于是一下便明白外朝内廷相勾结的事了。

    所以徽宗回去之后下诏,让王黼致仕,让他退休。 (有玉芝产堂柱,乘舆临观之。梁师成与连墙,穿便门往来,帝始悟其交结状。还宫,黼眷顿熄,寻命致仕。)

    自家邻居住着谁都没记性,这看来并不是偶然的不幸,而是活该。

    【没有吸取的经验】----宋仁宗宰相吕夷简献糟白鱼

    吕夷简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主要表现在思维慎密,能够考虑到事态后果。

    从当年劝刘太后厚葬仁宗生母李宸妃就能很好体现这一点。

    有一次吕夷简的夫人到了内宫,与皇后聊天。

    曹皇后说:“皇上喜欢吃糟淮白鱼,但因为祖宗旧制,不得从民间征取,所以得不到。吕大人家乡是寿州,应该有吧?。”

    吕夫人回到家,心想是一件讨好皇室的事,就准备凑个整数,献上十奁。但知道情况的吕夷简反对,只提出献上两奁。

    吕夫人还以为夫君是小气,表示不理解。

    吕夷简这才说到重点来:“皇帝都吃不到的东西,大臣家竟然有十奁,你让皇帝怎么想?”(“玉食所无之物,人臣之家,何得有十奁也?”)

    顺便提一句,秦桧送青鱼事件,因为跟这条史料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上太过相似,怀疑是抄袭之,就不做对比。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2-22 15:52:22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二十】----宜妃

    历史上的宜妃确实得宠,所以有点飘飘然不知所谓。为康熙守灵的时候,宜妃竟然跪到了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之前,这个举动让雍正皇帝非常生气。(出太后前,世宗见妃之,又傲,世宗为诘责宫监。)

    后来雍正打击胤禩集团时,有人向皇帝告发胤禩等人原计划在夺取帝位后尊九王之母,也就是宜妃为皇太后。

    原来宜妃有可能并不是无心之失,而是带点怨恨针对德妃(本来的皇太后位子被抢了)。

    【没有吸取的教训】----刘肥与汉惠帝行平行礼

    有一次齐王刘肥进京朝见新君弟弟,汉惠帝与齐王在宴席上共同饮酒,二人行礼时如同兄弟之间一样平等行礼。(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

    吕后为此发怒,将要诛杀齐王,刘肥赶紧假装醉酒离去。

    事后刘肥不得不献城给妹妹鲁元公主,平息嫡母的怒气。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5-17 13:29:54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七】----宋哲宗

    宋哲宗是宋神宗之子,登基时才九岁,朝政由皇祖母高太后代管。但少年老成的他也会借着机会表达自己心里的不满。

    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宣仁大慟,知其有紹述意也。)。

    【可能吸取的经验】----汉宣帝寻故剑

    汉宣帝在平民时期只有一妻许平君,登基后,发妻仅能封为婕妤。上官太后和大臣们都想把霍成君立为皇后。

    于是汉宣帝下诏,说要找贫时用过的一把故剑,大臣们就马上明白了皇帝真正的意思,于是议决立许平君为皇后。(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5-17 13:49:37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八】----佟国维

    佟国维是康熙帝生母佟妃的幼弟,孝懿仁皇后(前佟佳贵妃)的父亲。 在九子夺嫡期间,他让一个侄儿鄂伦岱和他一起支持胤禩,让亲儿子隆科多去支持胤禛。

    【可能吸取的经验】----司马懿

    在曹丕和曹植相争的时候, 司马懿是曹丕的中庶子,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司马氏两兄弟分别为曹氏两兄弟的臣下。

    不过政治斗争的事比较复杂,并不是一个因素决定整体的。

    司马孚因为哥哥的原因,在曹植失势的时候又能去当新太子曹丕的中庶子。

    而雍正三年,鄂伦岱就以“原系允祀等党恶之首”被问罪,堂兄弟隆科多也在雍正五年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5-17 13:59:47

    【以史为鉴的人之十九】----优孟

    楚庄王曾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 后来,这匹马因为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

    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 因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还好宫廷艺人优孟利用自己的口才,以反讽的方法成功地让楚庄王打消了这个念头。

    【可能吸取的教训】----卫懿公

    春秋时卫懿公嗜好养鹤,给鹤以大夫俸禄,人称“鹤将军”。

    后北狄入侵卫国,卫懿公下令国人抵抗,国人不从,都说:让鹤大夫打仗去吧。(“君好鹤,鹤可令击翟”。) 卫懿公于是身死国灭。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5-17 14:05:46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二十一】----李重俊

    李重俊是唐中宗的太子,生母是无名宫人,嫡母是韦皇后。

    李重俊性情虽明白果断,但没有贤德的老师教导,举止多不法。又因为秘书监杨璬、太常卿武崇训一起做太子宾客,杨璬等都是唐中宗的女婿,年纪轻轻,只会以踢毛毽等无聊的玩耍来取乐于李重俊,居然没有调教维护之意。

    左庶子姚王廷多次上疏提意见,右庶子平贞慎又献《孝经议》、《养德传》来教化感动他,李重俊都不放在心上。

    【没有吸取的教训】----司马遹 司马遹是晋惠帝的太子,生母是谢才人,嫡母是贾南风。

    司马遹自幼聪慧,有司马懿之风。然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

    舍人杜锡知道贾后性情凶暴,深感忧虑,每每忠心规劝太子修德行纳善言,远离谗言和诽谤。司马遹还发怒,让人把针放在杜锡常坐的毡中来刺他,杜锡不知,落座后针扎入臀部,血流不止。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5-17 14:43:33

    【没有以史为鉴的人之二十二】----宋高宗

    绍兴末年,宋高宗听信了道士皇甫坦的鬼话,礼聘武将李道的女儿李凤娘为恭王赵惇(后来的宋光宗)之妃。谁知这个李凤娘是个泼辣货,完全与皇甫坦所说的“此女当母天下”的预言相去甚远,根本没个母仪天下的样子。

    李凤娘不但好妒,砍掉光宗喜爱的宫女双手,杀死光宗的宠妃黄贵妃。还总是挑拨光宗和父亲宋孝宗、爷爷宋高宗的关系。已经成了太上皇的宋高宗都向妻子吴太后抱怨道,自己当时被皇甫坦所骗。

    有一次,李凤娘的婆婆谢后看不过她的傲慢无礼作风,便好言规劝李氏应注重皇后身份,礼仪德体,但李氏不但不听,反而讽刺说:“我是官家的结发夫妻!”因为谢后只是宋孝宗的继后,宫女出身,不是宋光宗的生母。

    宋孝宗相当气愤,于是决定废黜李凤娘,召来朝臣商议废后一事,但史浩认为光宗才刚登基,若立即废后或会引起人们议论,不利于大局,坚决反对废后一事,而孝宗又已经退位为太上皇,得不到很多大臣的支持,废后一事便因此不了了之。

    【没有吸取的教训】----司马炎选贾南风为儿媳

    晋武帝司马炎本来是想让司马衷娶的是卫瓘的女儿,而且人品和长相都是很有优势(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卫瓘的孙子卫玠是著名的美男子,足以想象他的姑姑们应该有多么漂亮。

    可偏偏愚昧的皇后杨艳还一个劲地和荀勖等极力推荐贾充的女儿,她还不知道若干年后就是自己亲选的儿媳灭了自己杨氏家族。就是在她的极力运动下,司马炎才选择了贾氏女。

    待到司马炎又发现这个被荀勖等人鼓吹得多贤德的贾南风,其实真的如自己当初的不好印象一样,是个恶毒的货色(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大怒,准备废掉这个太子妃,把她关去金墉城。

    结果又是愚昧的杨家人(新皇后杨芷,杨家叔父杨珧)出来力保贾南风,使得贾南风又保住了位置。待到司马炎去世,贾南风这个无人能制的恶妇果然掀起了政治的乱局。

    两位皇帝在为子孙选媳的时候,都不够慎重,引来后世之祸。

    因为皇家婚姻并不如寻常百姓家,于是乎就算宋孝宗和晋武帝想废儿媳,也遭到很大的阻力而放弃。早知道如此,当初就应该坚绝不让此女入家门,以避所有祸端。

  • 凡尔礼

    凡尔礼 (想通过豆瓣让自己变得博学一些。) 楼主 2014-05-17 16:07:15

    这里有错误,姜氏是齐桓公许配给重耳,而怀赢是秦穆公的女儿 这里有错误,姜氏是齐桓公许配给重耳,而怀赢是秦穆公的女儿 Mr.Dracula

    好的,谢谢,还一直以为是同一人。因为都是有政治才干的女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3887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