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风格的人性之网——话剧《蜘蛛网》观后感(未观此剧者慎入)
来自:霍桑
一、一剧定魂的大师杰作 自19世纪40年代,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作品《莫格街的血案》(The Murders of the Rue Morgue)的发表为起点,侦探推理小说发展至今,也只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这其中,却涌现出许多星光熠熠的大师和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身为推理小说迷,平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因为生命苦短,而不能读遍世界上所有的推理作品了。即使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有世界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如果你不是一个骨灰级阿婆迷,我想,读完她的全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这时候一个比较便捷的办法就是找一部最能体现阿加莎风格的作品用最短的时间来欣赏。于是,我首先能想到的便是剧本《蜘蛛网》(Spider’s Web)了。它是大师以一剧展其才华的很好证明。 纵观《蜘蛛网》整个剧情,几乎每一个部分,剧情、凶手、动机等都是典型的阿加莎式的风格。开篇呈现的平稳、缓慢的节奏是阿加莎作品中常见的笔调,及至尸体出现,剧情开始紧凑起来,于是旧案的阴影,庄园怪事的连连,人物之间的互相猜忌,各自的秘密开始逐一挖掘,结局处凶手的落网,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甚至最后的团圆结局,也浓入了阿加莎特有的女性思维。当然,不仅仅是剧情的布局体现了阿加莎的风格,《蜘蛛网》中,最让我着迷的便是许多桥段的应用,是阿加莎的其他作品中精华的浓缩,这在阿加莎的其他作品中是难以见到的。诸如剧中考波斯顿庄园前主人的坠楼死亡之谜,你可以想到阿加莎的短篇《二十四只黑画眉》(Four and Twenty Blackbirds)中画家之死;剧中女主人和她朋友制造的桥牌谎言,是阿加莎的短篇《梅花K之谜》(King of Clubs)中的诡计;剧中考波斯顿庄园低价出租之谜,让人可以想到阿加莎的短篇《低价租房屋奇遇记》(The Adventure of the Cheap Flat)等等。如果说,观《捕鼠器》(The Mousetrap)可以让你一窥侦探推理小说的精髓,观《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可以让你感受大师登峰造极的魅力,那么观《蜘蛛网》,你所体会到的是阿加莎作品的结晶以及浓浓阿加莎式的风格布局笔法。看到这些阿加莎作品中经典桥段的出现,我想,身为一位阿婆迷,是十分惬意的。 二、蛛网之上:神韵难觅的遗憾 关于《蜘蛛网》,阿加莎曾经这样写道:“这剧本是特别为玛格丽特·洛克沃德(Margaret Lockwood)写的。彼得·桑德斯要我和她见见面,谈谈这件事。她说她喜欢这个由我替她写一个剧本的计划。我问她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剧本。她马上说她不想继续扮演那种阴险的、过度夸张的角色。她最近演了许多出戏,在戏里她总是扮演‘坏女人’。她想演喜剧。我认为她说得对,因为她极有演喜剧的资质,也能演得很动人。她是个好演员,而有完美的节奏感,使她能表达出台词真正的分量。……那出戏连演了两年多。我感到很满意。当玛格丽特·洛克沃德领着警察走到花园的小径上时,她真是令人着迷。”[1]由此不难看出,作为阿加莎戏剧剧本中少见的喜剧推理作品之一的《蜘蛛网》,是一出为演员度身定作的,意图要表现的演员玛格丽特·洛克沃德舞台魅力的戏。她所扮演的女主角——庄园女主人克拉丽莎(Clarissa)是一个毫无夸饰,富有幻想的人。作为演员本身,其应该有演喜剧的资质,懂得掌握节奏感和传达台词的分量。但是就现代人剧社排演的《蜘蛛网》中女主角的表现来说,形似有余,而神韵不足,在关键部分,对主角的解读还是欠缺一点火候的,以至于稍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但瑕不掩瑜,几位配角,尤其是老演员的表现,展现出了一定的舞台功底,还是给人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三、蛛网之下:迷雾背后的真相 推理小说发展至今,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两类就是本格派推理小说和社会派推理小说。前者强调惊人的诡计,作者的构思与奇想,让读者在和侦探的斗智过程中寻找着乐趣和难以言喻的快感。后者则强调揭露犯人动机,人性的悲哀与世态的炎凉,以此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一窥人性的奥秘。 《蜘蛛网》的前半段是个更接近于社会派的故事。克拉丽莎误认为女儿杀人,并试图和几位客人一起隐藏事实的真相,乃至最后自己向警方的告白,与东野圭吾的《湖边凶杀案》情节颇为相似。也因此观看之余,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女心切的心情。那种为了子女不惜牺牲自己,逾越了法律底线的行为,值得我们怜悯与深究。我以为,整个剧情如果以此收场,也是部极为不错的佳作。“小孩在‘没有恶意的恶意’驱动之下,成了凶手的作法,的确是推理小说提高剧情悬疑程度和恐怖气氛,以及结局意外性的好手段之一。因此远一点有老牌少女漫画家渡边正子的《圣罗莎琳》(一九七三),近一点则有乙一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一九九六),麻耶雄嵩的《神的游戏》(二〇〇五)等,彻底描写了那种纯粹恶意的作品。”[2] 但是,阿加莎毕竟是古典推理时期本格派的推理作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转折的出现,以及在观众的不断猜测与疑惑中,故事走向了高潮。对本格推理作品来说,“要让世界崩坏,就要将力量压缩到极致。简单的真相,也才能将读者在小说阅读时所自行构筑出的世界,在最后极短的篇幅中完全颠覆,读者的世界观因而崩坏,作者的世界得以现形。”[3]或许阿加莎明白,简约才是美感。因此,《蜘蛛网》的前半段女儿杀人的情节只不过是作者为观众设下的圈套,隐藏在层层迷雾背后的细节和真相其实异常简单而惊人。如果观众有心,能够像《犹大之窗》(The Judas Window)中H.M博士一样,构思个案发时间表,一切即可明朗。其实只有一个人符合作案的条件,其实真相一直就在人们眼前。 “推理小说的宿命是,不可使用前人使用过的诡计或谜团,每位作者需要确立自己的创作世界。”[4]这是一个只有阿加莎才能编织而出的人性之网。也是阿氏推理风格最完美的体现。 [1]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克里斯蒂自传》,陈绍鹏译,远流出版公司2004年4月版第708、709页。 [2]张筱森:《向日葵为何不开》,载自[日]道尾秀介著,张佩莹译《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独步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392、393页。 [3] 凌彻:《最后的惊愕,世界的崩坏》,载自[日]我孙子武丸著,杜信彰译《杀戮之病》,独步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95页。 [4] 傅博:《奇想派本格推理作家·山口雅也》,载自 [日]山口雅也著,娄美莲译《活尸之死》,皇冠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3页。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阿婆为什么会把波洛塑造成一个比利时侦探? (momo)
- 分享一下,我看阿婆的第一本小说是《命案目睹记》记得当时是... (我是兔子呀🍭🍭🍭)
- 马普尔小姐影视系列怎么不继续更了,目前只出到第六季啊。 (我是兔子呀🍭🍭🍭)
- 马普尔小姐的家境 (超爱吃西梅)
- 阿加莎小说的英文难么? (min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