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密码 5
党浩恩
密码十三 不要再做“人”,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几年前,新德里附近的一个小村子中,我坐在一间闷热的小屋里,面对着一位老者和一位年轻的祭司.祭司坐在地板上,前后摇摆着诵读一张树皮上的经文.不知道在吟诵什么,但我还是聚精会神地听着.他是南方人,用的是不熟悉的泰米尔语.但我清楚,他讲述的是我一生的故事,过去和将来全都娓娓道来.我当时奇怪自己怎么会被拉到这里来的,身体也开始不舒服地扭动起来. 其实是一个老朋友强烈建议我到这里来的.他骗我说:"可不光是吠陀经哦.你肯定会大吃一惊."印度的占星术叫做吠陀星占,有数千年的历史.古印度各家各户都靠占星术来过活,婚丧嫁娶,临盆分娩,甚至买卖经商都会根据占星图的结果安排(英吉拉.甘地就是名人中的一个典型),但是在现代社会大潮的冲击下,这些传统正在消亡.我出生在现代印度,后来又去了西方从医,因此一直尽量避免和吠陀星占打交道. 但朋友最终把我说动了,而且我必须承认,当时心里的确还是挺好奇的.青年祭司下身缠着裙布,光着膀子,头发上抹了很多耶子油,典型的南方人打扮.我的生辰图并不是他来画,每一张所需大图竟然都是数百年前画好的.也就是说,好几辈子以前,就有古人坐在棕吕树下,在树皮上刻下了我一生的轨迹.这些树皮在印度叫做纳迪. 这些纳迪分散在印度各地,能碰到一张适合自己的完全要靠运气.我朋友花了许多年时间,终于找到一张属于他自己的.当他问是否能为我做一次时,祭司一下就拿出了一大捆,朋友立刻万分惊喜."一定要去试试看."他坚持道. 老者坐在桌子另一边,正在用印度语翻译祭司的诵文.数百年来的生辰很多重叠在一起,年历也有很多变化,因此纳迪也可能会有重复的部分.最开始抽出的几张树皮都不适合我.但拿到第三张左右时,从年轻祭司口中徐徐哼出的故事却准确得让我吓了一大跳:我的生辰八字,父母的名字,我和太太的名字,孩子有多少,住在哪里,父亲过世的日期和钟点等等全都说出来了. 一开始的时候似乎出了点偏差:纳迪读出的咒文把母亲的名字弄错了.她叫菩诗芭,而算出的是素琴塔.我心里觉得不对劲,就起身出去给她打了个电话,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母亲说,她刚出生时取的名字就是素琴塔,但因为在印度语中和"哀伤"谐音,所以她三岁时一个舅舅建议她改名.放下电话后,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刚才祭司也读出,有一个亲戚会出面改我母亲的名字.奇怪的是,我家一直都没有人提这事,所以那祭司肯定不是凭读心术知道的. 有读者肯定很怀疑,那我就介绍一下.这名青年祭司几乎一生都是在印度南部一座庙宇中度过的,英语和印地语都不会讲.他和老者也都不知道我是谁.吠陀星占的占星师不是把人的生辰时间写下来,拿出张图来解读.而是顾客走进占星屋,按指纹,通过指纹来找出适合他的图究竟在哪里(记住,纳迪很可能早已遗失,或早不知被风刮到哪里去了).占星师用的材料,只有近一千年前古人画的图而已.还有更神秘的:纳迪并不涵盖所有生者,而只管那些上门来请求占星的人! 沉浸在万分惊讶和喜悦中,我在那里静坐了一小时,聆听祭司讲述我前世在印度南部庙宇的生活.我上辈子犯了罪孽,这辈子因果报应受了一些苦,最后他询问之后,我犹豫了一下才准许)他读出了我去世时的时间.那日子离现在还很远,不过更让我放心的是,他读出我太太和孩子也会一生充满幸福欢乐,长命百岁. 与老者和青年祭司告辞后,我走出小屋,德里灼热的阳光烤得我头脑一阵晕玄,我却依然还沉浸在对新的人生认识中.临行前,祭司羞涩地微笑着把树皮交给我,后来我把它裱好,供奉在家中.到了今天,只有偶尔目光瞥到时,才能想起那段神秘的经历.读出的细节其实不重要,我也快忘干净了.这段故事给我最强烈冲击的,是我命中注定的死亡时间.当时那句话一入耳,我内心便瞬间沉入无限的宁静和清醒中,自那以后,我的人生也因此悄然改变着. 今天再回首过去这些经历,我觉得占星术这个名字应该换一换才好,叫"非定域性认识吧".好几个世纪以前的古人,居然比我自己还了解我自己.在那位古人眼中,我是宇宙中的一副图案,慢慢成形,与之前就存在的图案一层又一层重叠起来.我本人其实并没有囚禁在那称为"我"的身体,头脑和一切体验之中.证据?那块树皮便是绝佳的第一手证据. 假想你站在唯一现实的中心舞台上,目睹到无数的图案穿梭游走,来去匆匆.最开始,这些图案依然感觉是属于你自己,毕竟都是你创造的,自然藕断丝连.但那些闻名遐尔的艺术家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们收集自己的作品,而是创造这个行为本身能带来无上的满足感.一旦画上最后一笔,图画就失去了生命,灵性全被排挤了出去.我们创造的图案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结束一个体验时,它就失去了活力. 这种脱离的哲学在所有东方文明中都可以发现,很多西方人觉得实在难以理解,认为过于被动和冷淡.但它真正的含义是,不管创造的是什么,当工作结束后,每一个创造者都想和作品分离.当我们造出一种体验,完全经历过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和体验拉开距离.这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发生的.在二元化的世界中,斗争双方恒久的大战让世人着迷到无法自拔的程度,要挣脱出来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然而不管是谁,都迟早会迎来一种称为"悔改"的体验.这是希腊文,本意为"心灵的转变".因为在圣经新约中出现了太多次,所以涂上了一层灵修的意味.这个词的意思是,彻底抛弃罪孽,洗心革面,虔诚悔改,最终获得永恒的救赎.把宗教神学这层意思拿去,你会发现,悔改和我们书中所讲的变形十分接近,把对自我的感知从狭隘的局域移出,搬到无限的非局限域性意识里.我们以前一直把体验称为属于"我的"东西,但应该清楚地看到,宇宙间所有图案都只是临时的而已.宇宙不断将物质重新组合,以新的形态创造出来,就在某一点上,你把其中一个形态称为"我". 悔改就是刚才星宿占卜的基础所在,起码我认为如此.千百年前的圣贤潜入内心,从能量场中崛取了一波意识,上面就克着迪帕克的名字.随后,他把这名字连同其他一些溢动的细节一起写了下来.如果他能深入深层意识的境界,那我也有能力深入自己的内心接触到.如果我能真正将自己视为光场中的一阵波纹,便可以去享受无限的自由,而目前囚禁在束缚中的我是根本无法获得这种自由的.如果在我出生之前父母的名字就有人得知,如果父亲去世的时辰在千百年前就有人预见到,那可以看出,这些限定条件的确是拒绝所有变革的. 真正的自由只出现在非局域性意识中. 对我自身来讲,如果有能力从局限性意识转移到非局域意识中,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永恒的救赎.灵魂不需要先死亡,也可以在这里自由生活下去.我不想再用形而上学或玄学的理论再重新解释一遍;非局域性的问题,用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清楚:幸福.对幸福的渴求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所以我们将幸福交与了"自我"负责,因为"自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让"我"幸福.一旦发现在"我"身外也有幸福,而且是存在于无限的非定域意识中,"悔改"也就不证自明. 人类的幸福含义太复杂了.每次体验幸福感的同时,我们总是要被迫面对一些能够毁灭幸福的事物.有的是过去经受的重大创伤,折磨着人的一生,而有的则是对未来的灾难无尽的忧虑和恐惧. 幸福如此捉摸不定,并不是哪个人的错.二元化的世界中,正反两方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殊死搏斗,我们的头脑也早已融入其中,习惯成为了自然.众所周知,幸福难以延续.只要你还将它定义为"我的"幸福,就更难以持久,因为这就相当于把自己牢牢拴在命运的轮盘上,不可避免地要转到另一边去."悔改",或称做非定域性意识,通过超越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从问题内部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生命中的各个元素彼此也是互相矛盾的,即使你能操纵所有元素,共同塑造出幸福感,仍然会被假想出的痛苦隐隐折磨着. 这么多年来,全世界的心理治疗专家都在告诉病人,对生活中那些假想出来的失败,一定要脱身出来,因为那些事物同现实毫无关联.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初做医院实习大夫时碰到的一件事情.有一名同事,隔几个月就会有一个病人来找他进行全身体检.病人生怕自己会患癌症,一天到晚忧心忡忡.X光的结果每次都正常,但她还是不停回来检查,而且每次都和上次一样焦虑.很多年过去了,有一次X光真的照出她身上有一团恶性肿瘤.她脸上露出大获全胜的神态,大叫道:"看见没!早就说我会得癌症!"假想的痛苦和其他痛苦一样感觉真实,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融合到一起. 读者可能会奇怪,执迷于欢乐很正常,但怎么会有人这么执迷于痛苦?从局限意识的角度分析,就不难弄懂了.局限意识所在的位置,是"自我"和宇宙的边界处.这个地方经常会让人焦虑不安.一方面,"自我"以主人般的身份控制着人生,无声无息中向你灌输:你是重要的人物,应该随心所欲.但宇宙这么大,自然的力量并不局限于个人,人类仅仅是广袤星辰中的沧海一粟.因此,"自我"的这种控制欲和唯我独尊的姿态,只不过是场梦幻罢了.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人类是那么的渺小,谁还能在内心中觉得自己是万物的中心?谁还有安全感? 我们真的能逃脱吗?"自我"在其管辖的领地内告诫我们不可以.你的个性就像一副涂满因果的图画,会抓住自身绝不放手.不过,一旦你从局限意识中脱离出来,就会自动离开"自我"设下的游戏,再也不用为"让'我'开心"而烦恼.个体如果都不存在,又如何能被宇宙淹没?逃出之后也不是绝对安全了,如果你身上还残留着哪怕一丝"自我"个性的痕迹,封闭局限的世界又会全部涌上心头.这就像是你走进一间剧场,只要听到演员说"生存还是死亡",就会立刻知道是在上演《哈姆雷特》,角色悲剧般的一生瞬间浮现在脑海中. 演员只要在头脑中迅速调整一下,就可以轻松地转换角色.从麦克白换到哈姆雷特,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变,只需要简单地调出角色的全部信息.而且,转换完角色后,连环境也随之变换,从丹麦突然跳到苏格兰,从路边阴森的女巫本营纵身跃入北海庄严的城堡中. 想要放弃局域意识,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其实已经放弃了.过节回家和家人团圆,你会发现自己自动就变成了当年的孩子;工作时扮演一个角色,度假休闲时肯定是另一个角色.人类的头脑极其擅长存储自相矛盾的不同角色,连小孩子都会轻松地转换身份.找一群三岁的小孩一起玩,大家偷偷架起台摄像机,然后走开.屏幕上跳跃的画面会让我们家长大吃一惊:原本在家里听话,乖巧,温顺的子女,结果摇身变为坏孩子,大吼大叫欺负别人.有些儿童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父母的教育在儿童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只起到很小的作用.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成长,父母应给予同样的关爱.结果到了外面,两人的性情可能会大相径庭,根本看不出来是亲生手足.,不过我觉得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发育中的儿童能够同时学习多个角色,在家中学到的只是其中一种.不要纳闷,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如果你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这一点,那离拜托局域性意识也就不远了.下一步只需要清楚地看到,你所有的角色都是同时存在的.同演员一样,你把自己的人格存放在一个超越时空的地方.麦克白和哈姆雷特同时存在于一个演员的记忆中,虽然演完一场戏需要好几个小时,但在这些角色真正的家里,时间却静止不动.意识的海洋中,角色无声地漂浮着,但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鲜活地存在. 同样的,你也把自己相互重叠的角色也放到了一处地方,比起形形色色的生活舞台,那里要更加舒适,更像一个家.尝试一下将这些角色分类,你会发现里面没有一个能代表真正的你.你只是那个负责按键的人,工作是启动这些角色的生命.从庞大的角色库中,你选择出合适的情形来上演个人的因果纠缠.所有元素都完美契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个梦境.在梦中,你觉得自己就是"自我". 真正的你远离任何角色,任何背景,任何故事.用灵修的术语来讲,脱离自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项专业的技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能后,就可以随时随地逃离局限意识,进入无限意识的国度.这就正好如《湿婆经》中所述;利用记忆,但不要让记忆利用你.跳出记忆中的人格,你便完成了脱离,每一个角色上黏附的因果关系也随之剥落.如果每次只改变一个因果,虽然会取得一些成绩,但你实际上仍然会和从前一样不自由. 幸福如果真有秘密,也只能在幸福的本原寻找到,而幸福的本原拥有下面这些特征: 非局域性 脱离 非个人 宇宙性 超越变革 精华 上面这些名单将"悔改"分成了几大部分.悔改的本意便是内心的转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这里: 非局限性:内心转变之前,必须先塌出自身,开阔眼界."自我"总是想将每个问题都缩小到"我该怎么解脱?"当你把问题变为"我们该怎么解脱?""人类该怎么解脱?"时,心灵会立即感到松弛,舒畅了许多. 脱离:如果某事态的结果与你的利益息息相关,你的内心就不可能发生转变.利益的界限黑白分明,必须站在某一边,无法骑墙."自我"拼命向你灌输,把目光放在奖品上(即它渴望的结果)才是天下第一要紧事.但在脱离的状态下,你意识到其他很多结局同样对自己也有利.你会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努力,但又随时超然事外,当内心告诉你应该转移时,会立刻移开. 非个人:生活纷纷扰扰,事态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它们都有深层因果关系展开.宇宙向自己一层层展开,衍生出一切需要出现的因果关联.不要把这个过程用在你自己身上.因果关系永恒轮回着.你是宇宙涨潮落潮中的一部分,只有顺势骑在海浪上,才不会被其掀翻."自我"将每件事都当成针对自己的,没有留出余地让更高智慧来引导我们.擦亮眼睛吧,宇宙在一层层展开,用心去欣赏这副辉煌壮丽,举世无双的织锦. 宇宙性:我曾经很费力地学习过佛教关于"自我"死亡的概念(当时我觉得这个思想有点太冷酷无情了),有人对我说了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不是说要摧毁你自身,而是从'我'这个渺小的个体扩展到宇宙中而已."这项工程虽然十分浩大,但我很喜欢,因为它没有排斥任何事物.每一件事都属于这个世界:虽然这种观点刚开始都和小事有关,比如家庭,房子,邻居等等,但它自然而然会不断扩大.大家很难把我的世界,我的银河,我的宇宙等等词语说出口,这就正好表明,转变不是自发的,必须要有外力推动.最关键要记住,不管"自我"怎样囚禁你,让你觉得渺小,意识都属于整个宇宙. 超越变革:幸福来了又去,反复无常,我们也都习惯了.但别把这种现象比喻为一口枯井,形容为大气层要更准确些.大气中有湿气,有时候湿气会凝结化为云雨.哪怕晴空万里无云,湿气也依然存在于空气中,等待着环境变化再次凝结.看待幸福也可以运用这个道理.幸福一直存在于意识中,不需要每个时刻都显露出来,只有条件成熟时才会涌上心头.每个人的情感基准都不同,有些人要比别人享受到更多喜悦,乐观和满足的体验. 这种不同就恰好体现出万物的多样性.沙漠和雨林怎么能一样呢?不过,这些个体的差异其实都是表面上的.幸福在哪里都一样,每个人都能够在意识中寻觅到欢乐.请牢记这一点,而且不要因为自己情绪大起大落,就在通往本原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精华:幸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它只是精华的一种口味而已.有一位学徒曾对导师抱怨道,修行了那么长时间,自己却一点都不快乐.导师立刻回答道:"你现在的职责不是要快乐,而是要真实."精华就是真实的,当你捕捉到它时,幸福也会接踵而来,因为幸福就是精华的一部分.不要为了幸福而幸福,这就太狭隘了."自我"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如果你用尽一生终能实现,就已经算很幸运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但如果你把重点放在意识的转移上,意识就会把幸福当作礼物源源不断地送到你身边. 改变你的现实 适应第十三条密码 第十三条密码与个人自由与关.如果你同宇宙的互动只限于个人的体验,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个体是有限的.你自己停留在个体的牢笼中,你的意识也逃不出去.从今天开始,想象自己的影响能够波及世界各地.曾几何时,印度和东方各地都能见到这样一个景观:黎明之前,很多身着藏红色长袍的僧侣都起身打坐修行.许多平民也会早早起床,去寺庙虔诚祈祷.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要在一天开始之前就主动迎接她的到来. 一天来临之前就去迎接,意味着当一天正式开始时,你早已在现场做好了准备,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的可能性.新一天带来新气象,一切都是开放,新鲜的.这一天内会出现任何事情.冥想的僧侣和祈祷的百姓希望在这关键的时刻为这一天添加上一层自己的意识,就像婴儿出生时守候在身旁病床一般. 今天你也可以这样做.和平常一样时间醒来(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静坐着迎接第一束阳光洒进窗户,但躺在床上也未尝不可),头脑中勾画出这一天的动态.一开始可能还会受到习惯的影响,比如浮现出平常工作的套路,从事习以为常的家务事和其他琐事等等.然后可能又会受到昨天的影响:没做完的项目,一天天迫近的截止日期,尚未解决的争执等.再接下来,可能就会突然想起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不禁忧心忡忡. 允许你的思绪随意识进化意识,同时要期待这团零乱的画面尽早清晰起来.反正你的"自我"也会解决这些习惯问题的.继续展望今天,等刚才那些纷乱的图画和语言过去后,新的一天马上就要诞生了.用心去感受它,试着将你的存在同它接触. 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头脑不那么着急要起床了.你会反复游荡进出一团模糊的意识,这意味着你已经从骚动不安的表面向下深入了一步.(别让自己又睡过去,一旦觉得困劲又上来了,赶紧清醒过来,继续迎接新的一天). 这时你会发现,头脑中的图案已经全部消失,反而出现一种舞动的感觉.这个状态和图像,语言不同,难以名状.就好像感觉到事物会如何前进,或者感觉到自己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不要太追求戏剧化的效果,这可不是先知先觉的凶兆什么的.你现在体验到的很简单:你的存在于一天诞生之际便和它接触,这时今天要发生的事态就像种子一般等待着生根发芽.你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守候在旁边.既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也不要思考自己今天应该去做什么.迎接新的一天时,你要无声地在这一天上涂抹一层自己的意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体现在微妙之处的,仿佛你在婴儿入睡前陪伴在摇篮边一样.不需要言语,不需要动作,只要你坐在一旁,孩子就能够安然入睡了.新的一天需要在祥和的环境中降生到世间,免受昨日反复纷乱的干扰.但与此同时,你也正在涂上薄薄一层自己的意识,希望生活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展.要以一个开放的头脑和一颗开放的心,守候着一天的诞生. 以上这些详细描述,是打开你头脑的一个好方法.你自己练习时,进程不会和我说的完全一样.如果接触到下列意识状态中的任何一种,哪怕时间多么短暂,都算练习成功了: 你感到焕然一新.今天一定会独一无二. 你感到宁静祥和.今天一定能解决一些烦人的问题. 你感到和谐自然.今天一定能避开一切纷争. 你感到创意勃发.今天一定能出现从没见过的事情. 你感到爱心满满.今天一定能缓和一些纠纷,安抚那些感觉被你忽视的人. 你感到完整统一.今天一定会完美地度过. 数千年来,圣贤在黎明前坐禅入定,而今天你也瞥见了这个方法.圣贤一直在做的,和你现在开始要做的,都是要将现实凝结在一起,如雨露般洒向人间.你正在自己的意识总开凿一条渠道,活力,安宁,和谐,创意,爱和统一性都可以通过这条渠道降临凡尘.如果没有人来迎接新一天的到来,那些美好的事物只能存在于个体之内,或根本就不存在.就像甘霖从晴空中洒下一样,你的影响也会使可能性化为现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复旦大学童年不良经历与成年后生活关系调查问卷 (qw4ch47p8f)
- 小时候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们来报名 (。。)
- 不老的身心 (党浩恩)
- 寻找一部童年阴影动画 (张日天)
- 愤 怒 的 攻 击 防 御 型 人 格 | 自我疗愈 (简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