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第二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来自:临江仙(我想信仰一个宗教——睡教)

图: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张盛墓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掌握这一定义应该注意二个问题: ①词的本义和字的本义不是一回事。 A古代汉语中字和词往往是一致的,卽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这时,字和词的本义相同。但有时候字与词并不一致,如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词,假借字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字的本义与词的本义可能并不相同。 B造字的本义未必是词的本义,因为文字产生以前早已有汉语,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只是我们无法考证罢了。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一书中将“本义”定义为“词义引申的出发点。”这一定义比起“词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更为确切科学。 如果一个字是为词的引申义而造的,那么,这个字的本义就不等于它所代表的词的本义。(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p68)举例如下(引自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p67): 陽 传统的说法,认为“陽”的本义是“山南为陽”,因为“陽”字从阜,阜是山冈。但这是字的本义,它表明“陽”是为“山南为陽”这个意义而造的。而“陽”这个词,在它的意义系列中,哪一个词是本义呢?分析“陽”的几个意义的引申关系,显然应该是这样的:

而不可能以“山南”为引申的出发点。所以,尽管没有历史资料作为确凿的证据,我认为,“陽”这个词的本义应该是“阳光”,而不是“山南”。 ②词的本义需要有文献资料作为证据,而不能仅仅根据字形作出判断。因为根据字形作出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猜测,必须有文献数据的证明才能最终成立。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可查商代的甲骨文,容庚的《金文编》可查西周到战国时代的金文,徐中舒主编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和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可查到有代表性的从甲金文到小篆的古字形,刚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也兼收有古字形。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四、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是“拉”的意思,“申”是“伸展”的意思,因为这个字后来写成“伸”,所以引申义又可以写成引伸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五、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腰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 堤坝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堵水、防止水患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 禁止、防备、防止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约束 ⑤君子行有防表。 规范、标准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竹节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木节、草节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关节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季节、节气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节奏、节拍 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气节、节操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礼节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节约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旌节、节杖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任: 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 抱 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 担子 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责任、任务 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任用 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任凭 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 承担、担当 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 担保 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任 “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 |——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 ①抱———| | ——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 从“任”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第六两项意义均为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两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后面的义项又分别以这两个义项作为依据辗转再引申,体现为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从“任”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第六两项意义均为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两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后面的义项又分别以这两个义项作为依据辗转再引申,体现为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六、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一)由具体到一般。如: 道:本义指道路,例: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二)由个别到一般。如: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例: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三)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熊十力与徐复观之事看读书方法 (临江仙)
- "外"和"急"何解? (有风)
- 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 (临江仙)
- 为什么《历代文学作品选》里没有老子 (吧唧)
- 小疑问请教大家! (勇敢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