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9.10吴茀之艺术展

薇

2013-08-16 14:47:1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薇

    楼主 2013-08-19 08:34:36

    茀手拈花   8月23日至9月13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作品展——“茀手拈花”将在浙江美术馆开幕。他的代表作包括《金桂图》、《牡丹水仙》、《篱菊图》、《螃蟹图》等,都对书画界影响深远。

      这次艺术展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和浦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吴茀之纪念馆鼎力协助,展览上将集中展示近200件吴茀之作品,以花鸟为主,以及一大批珍贵文献资料,包括作品、诗文稿、画稿、笔记、信札、印章等。

      25岁时的画作“很吴昌硕”

      经亨颐点醒他摆脱“昌气”

      吴茀之,初名士绥,字茀之,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和他同年出生的还包括张书旂、沙孟海、林风眠和夏承焘。

      他师承吴昌硕、王一亭,是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擅长写意花鸟,也作山水、人物、走兽,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所以在这一次的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他画的花,还可以亲自动手感受一番。

      而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是中国画坛名家——程十发、吴冠中、高冠华、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等;而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传承他花鸟艺术的入门弟子,如张岳健、柳村、朱颖人等,都已成为中国花鸟画坛的中流砥柱。

      吴茀之出生在书画之乡浦江,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

      刘海粟、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傅雷等顶尖大师,都曾教过他,尤其是吴昌硕。那时,吴茀之时常抱着画登门请教,学习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1924年,吴茀之的毕业之作《牡丹水仙》,学“吴派”已几乎乱真。

      但留校任教的吴茀之,后来被经亨颐的一句话震动。经亨颐说他“昌气”太重——“做第二个吴昌硕有什么意思?今后不要去看吴昌硕的画,画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字,立自家画目。”

      从此,吴茀之开始变法自立。1932年,32岁的他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张振铎五位师友创立“白社”画会,研习艺术,举办画展,掀起画坛风浪。

      在之后几十年的动荡岁月中,吴茀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挥洒自如。

      诗书画三绝

      最喜欢画兰花

      吴冠中曾经谈到:“吴茀之老师喜欢吃甜年糕,张振铎老师要吃汤年糕,而潘天寿老师则爱吃炒年糕。”这或多或少也代表了3位大师不同的艺术气质。吴茀之的画作就如同甜年糕一样——甜美、通俗,明了而不隐晦,鲜少表现孤寂,凄凉的情感。

      浦江曾经孕育了诸多书画家,北宋的于正封,元代的柳贯,明代的宋濂等等。吴茀之也是一位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画家。

      他一生作的诗有2000余首。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有300多首,在他的画作上,几乎每张都有他亲笔题的诗词。由于他诗文敏捷,常常即兴题诗。有一次,刘海粟在六尺纸上把笔一挥,一干虬松苍劲横空,吴茀之随后在顶端画了一只雄鹰,竦身回眸。刘海粟请吴茀之题诗,他顷刻间挥就:“满眼百花尽,苍松独向荣。雏鹰初试羽,头角早峥嵘。”

      吴茀之说过:“绘画之事,首贵立品,其次立意,又其次为理为法为气为趣。”说的就是画画这件事,品行最重要,人品修养是绘画的灵魂。“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这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从不呵斥学生。”吴茀之的外孙张向丁说,他的父亲张岳健是吴茀之的入门弟子,“如果学生贪玩,他不会责骂,而是和蔼地劝说,让人知道贪玩会使得人心浮躁,而一颗浮躁的心是画不好画的。”

      吴茀之提倡有教无类,上至70岁的老者,下至毛头小孩,只要真心想学画,他都倾囊相授。小女儿吴耀先记得,有一个来自浦江的农民,拿着一只鸡来找父亲学画,“他想让爸爸教他画鸡,等画完鸡之后,这个农民悄悄把鸡留在了厨房里,他想把鸡当做报酬。爸爸发现以后很着急,特地写信,把这只鸡的钱寄了过去。”

      “父亲常教育我们,不能随便向别人讨画。我们几十年来都恪守他的信条,从来不拿别人的一幅画,哪怕是画家平时的练习稿都不留。”大女儿吴晓香说。

      吴茀之喜写“四君子”,尤其喜欢兰花,画兰时常题“坚芳之质”“得气之清”,而老先生的品性也正如山谷中的幽兰一样:远离世俗,节守清高。

      本报记者 郑琳 实习生 孟悦

  • 薇

    楼主 2013-08-26 19:31:05

    浙江美术馆正在展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艺术展 他的花鸟画就像他爱吃的甜年糕

    记者 余夕雯

    在浙江书画界,流传着一个关于年糕的典故。有一次,吴冠中说起自己的老师吴茀之,“老师说,他最喜欢吃甜年糕,张振铎老师要吃汤年糕,而潘天寿老师则爱吃炒年糕。”

    对三种年糕口味的偏好,恰好也像他们各自的艺术气质,比如潘天寿的画,谨严冷峻,口味重。他的挚友吴茀之就正好相反,如同甜年糕,洋溢着感性的意趣,很少表现孤寂、凄凉的情感,让人看得甜滋滋的。

    南山路浙江美术馆,正在进行一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艺术展——“茀手拈花”。近200件吴茀之作品,以花鸟为主,包括了他的代表作《金桂图》《牡丹水仙》《篱菊图》《螃蟹图》等,还有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诗文稿、画稿、笔记、信札、印章等560多张(页)。开展仅两天,慕名而来的书画爱好者一拨接一拨涌进展厅,感受这位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带来的“甜”味。

    书画家吴茀之 最爱画兰花

    吴茀之,初名士绥,字茀之,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这是一个书画之乡。父母原希望吴茀之考邮政学校,但他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美专,就读中国画专业。刘海粟、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傅雷等顶尖大师,都曾教过他,尤其是吴昌硕。那时,吴茀之时常抱着画登门请教,学习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他受吴昌硕影响颇深,1924年,吴茀之的毕业之作《牡丹水仙》,学“吴派”已几乎乱真。吴茀之擅长写意花鸟,也作山水、人物、走兽,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1932年,32岁的他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张振铎五位师友创立“白社”画会,研习艺术,举办画展,掀起画坛风浪,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结合自身特点,意在古拙丰泽,终成笔墨健拔。才华横溢的他还是一位诗人,一生作的诗超过2000首,在他的画作上,几乎每张都有他亲笔题的诗词。

    兰花是吴茀之最爱画的,画兰时,他常题“坚芳之质”“得气之清”。吴茀之曾说:“绘画之事,首贵立品,其次立意,又其次为理为法为气为趣。”画如其人,在吴茀之眼里,绘画最看重人品修养。

    教育家吴茀之 重视技法创新

    吴茀之与潘天寿的友谊,一直是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在吴茀之毕业前两年,25岁的潘天寿来到上海美专授课,年龄相仿的两人一见如故,直至人生的终极。今年84岁高龄的朱颖人,是潘天寿、吴茀之的关门弟子。在朱颖人记忆里,吴茀之和潘天寿很不一样,“潘先生恪守纪律;吴先生晚睡晚起,遇事会拖拉,但他俩在一起又总会协调一致。”他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段记忆,那次,学校组织到上海博物馆参观一场古书画展,约好9点的火车去上海,8点半赶到吴茀之家时,只见先生慢吞吞一点不着急,朱颖人提醒说,“火车9点钟要开走的”,吴茀之却不紧不慢,说错过好乘下一班的。“我只好说,潘先生在楼下等您,一听潘先生在楼下汽车里等,于是就加快步伐收拾起来了,可见潘先生在吴先生心目中何等敬重”。

    1961年4月,潘天寿正式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学习,是中国画系教育改革的重要点,吴茀之则是方案具体实施者。不少中国画坛的名家,像程十发、吴冠中、高冠华、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教学中,他强调中国画自身的造型基础,重视技法的学习和创新,特别是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淀,加强诗书画印综合素养。吴茀之接受过西画教育,对中国画教学加以改进,加强了临摹和写生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46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