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的感觉》2
落雪无声
这章介绍了一个案例,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 “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丽莎从一个小镇子里到哈佛读书,结束了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在新的环境里感到平庸,自卑,心理失衡而找到咨询。 作者用了三个步骤,宣泄不良情绪,转移比较对象,采取具体行动,帮助丽莎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有了巨大的改变。 从结果来看,此次咨询无疑是成功的,然而我却对作者的做法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作为一个咨询者,我的任务不是去说教她,而是去开导她” 我思考了很久说教和开导的差别,除了指责性的意味以外,这两者好像没多大差异,似乎都是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了对方。 “产生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的平常感,对于丽莎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是丽莎意识到,在哈佛还有许多人也像她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所以,她无需过于看中个人的精神痛苦。” 我明白这种感受的安慰意义,这让来访者感到自己并不孤单,然而这种安慰是否也回避了更重要的问题:她为何如此痛苦? “我竭力引导丽莎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她重建自信心的关键。” 竭力引导,成功了,丽莎开始自己与自己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自信心。这好像又回避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她之前为何要与别人比较? “待丽莎的认识转变后,我开始执行我的第三步计划,即帮助丽莎沥青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加以克服和改进。” 作者针对丽莎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监督执行。 总体看下来的,作者的步骤就是“我理解你的痛苦,其实很多人跟你有一样的痛苦,你应该把比较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来一步步实施”。不禁疑问,这真的是心理咨询么? 作者称他采用的疗法是“现实疗法”,大体看了下,内容大概是改变认知结构,然后制定计划付出行动。 “表面上,我没有教诲过丽莎一句话,也没有为她指点过任何迷津,但我所有的疑问与分析都在启发、推动她说出我内心想让她说出的话”“这,即是心理咨询的艺术。” 或许,这是咨询流派和技术的差异吧。 在我的理解中,这次咨询回避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咨询师对来访者有着非常强烈的主导性。我认为来访者在此次咨询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理解,是倾诉的渠道,是平等和真诚的咨询关系。至于其他的,安慰,劝导,转换思路,付出行动,这几个步骤我并不认可,这些内容缓解了来访者当下的困境,但同时也避免了进行的更深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想在北京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的心理互助群 (若不是我)
- 找一个安全匿名的角落,给心灵一个停靠的港湾 (小木耳)
- 帮忙推荐几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行吗?有些畅销书带给人的反思... (可乐)
- 线上读书成长小组招募 (陈叁叁)
- 厌食症、暴食症(进食障碍)自救及救人阅读 (临海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