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罗百吉、周杰伦、华语音乐。
飞越疯人院(要一张张听,不能只听精选辑)
笔者总喜欢拿罗百吉和周杰伦比。因为他们都在青少年群体中造成了疯狂的崇拜。笔者生于88年初,似乎只赶到了罗百吉在大陆风行的一点尾子。几乎男生中,人人都会哼两句“各位爱跳舞的朋友我就是你们的神”、“呼!吓个啦个~ 加啦个啦个啦”、“中国的东西” 83、84至85、86年左右生的一代中,应该是当时罗百吉听众的主要群体,笔者在上小学,他们在上中学,相对在音乐上有更多的兴趣和购买实力。 购买实力和信息渠道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当时几乎没有网络mp3下载,娱乐媒体的报道取向也决定着听众的取向。当时大家都还在听磁带,打口cd是相当高档的消费了。哪像现在,电驴一上,什么小国家的独立唱片都可以欣赏到。所以罗百吉红的实际程度是不能和周杰伦同日而语的。但笔者总臆断,当年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是怎么也不亚于现在的,或鼎盛时期的周杰伦的。 百度百科上有一句话,笔者认为相当之精辟。十年前市场需要舞曲,于是市场造就了罗百吉;十年后市场需要R&B,于是市场造就了周杰伦。 唱片工业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这里英雄指的是音乐人;当然也有“英雄造时势”,这里“英雄”指的是唱片公司的老板。 周杰伦的成功除了外界已知的种种因素外(吴宗宪、方文山等等),笔者坚持认为他还应该感谢陶喆为他所做的铺垫。陶喆前两张专辑《飞机场的十点半》《I'm OK》,将r&b风格带进了华语音乐,这是历史性的里程碑。而根据历史定律,开创性的东西必然不太被市场接受,这两张专辑也没有获得与其艺术价值相应的市场价值。一般听众认识陶喆还是从才尽后的《天天精选》开始。之后华语普通听众开始接受r&b风格。而陶喆本人自此江郎才尽,并淡出笔者视野,不过也算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有了陶喆当炮灰,周杰伦的音乐之路自然平坦了许多。 反观罗百吉,成名的道路充满曲折。身为ABC的他,在音乐中反复呈现出身份认同的困扰。他的伯乐是林秋离。而在他之前,华人音乐圈没有舞曲;在他之后,华人音乐还是没有舞曲——未在大唱片公司发片的现场DJ姑且不论。而后继无人、罗百吉自身的未有新突破,加上舞曲在世界的音乐史中渐渐褪去流行,这三个因素,造成了舞曲在华人主流音乐中还未盛开就已经衰败。虽然罗百吉一直在搞音乐,但此后一直到使用网络之前,笔者从主流媒体中从未接受到任何有关讯息,大概媒体不屑于报道没有市场价值或潜在市场价值的资讯,又或许是当时的症痣原因。笔者甚至以为他已经不玩音乐了,只从初中同学口中听过一首《机车女孩》。而现在资讯发达了,他却已是普通音乐听众中似曾有所耳闻的半熟面孔,不能再炒作出任何亮点。当年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的形象也造成了大陆媒体不太愿意拿他说事(哈狗帮就更不谈)。 而罗百吉的瓶颈还是在于自身,没有新的突破。现在,十年后的专辑中,还是在重复十年前自己的老东西。部分也因为后继无人,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第一张专辑《欧巴桑》中的许多元素,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依然很新鲜——还是因为后继无人。倒是很多年后,以李贞贤为代表的韩国人,将罗百吉的这些捡过来玩,移花接木,倒在亚洲很火了一把。 其实在第三张专辑《什么世界》(Friday Night)中,笔者听到了罗百吉转型的潜能。《什么世界》,金属加说唱,大有limp bizikit的范儿。尤其《气象报告先生的爱情》,人声部分不谈,音乐是有模有样的朋克旋律和编排,甚至在后朋克之后,流行朋克诞生之前,有相当的前瞻性。其他歌曲还隐约可见英伦和grunge的riff。《快闪开》,稍微改一改,未尝不是优秀的民谣作品。笔者也意淫,如果罗百吉转型,组个队,一定有一番新的成就,可能我们所熟知的金属+DJ+说唱,不是淋垦汞怨,而是罗百吉所在的乐队了。不过,又有谁有实力、勇气驾驭“亚洲第一DJ”光环笼罩下的罗百吉呢? 也许“亚洲第一DJ”这个光环,是害了罗百吉吧。 ps,还没有写完,寝室来人了,闹死人,完全无法思考。先贴在这里给大家挑挑错。欢迎无人身攻击的论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謝謝大家~ (陳綺貞)
- 有没有听陈绮贞的女生呀 (Keep real)
- 你第一次被陈绮贞吸引到 是哪首歌? (刘嘉树)
- 她說【讓我想一想】 (豆友x4hAIygfc0)
- 有喜欢陈老师的男孩子吗? (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