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尝试与出版社合作推广书籍

不howa

不howa(生活)
2008-10-11 23:57:4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不howa

    不howa (生活) 楼主 2008-10-11 23:58:28

    豆瓣网杨勃:保持简单使用 社交功能自然而然

    豆瓣定位为推荐好东西的网站

      主持人:我记得我开始接触豆瓣的时候是因为有人告诉我说,它是一个书评的网站,后来Web2.0的概念开始出来,人们又会谈到豆瓣和Web2.0的关系,现在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豆瓣带给了我们新的变化,包括刚才带给我们两个好消息、如果现在请您再给网友介绍一下豆瓣,您会怎么样介绍?

      杨勃:豆瓣最早的内容是书,所以很多人对我们有了解,实际上现在豆瓣无论从用户的兴趣和提供的内容方面都非常多样。实际上现在来看豆瓣,我认为豆瓣就是一个推荐的网站,用户之间互相推荐好的东西,其实我们就做这两件事情。我们最先是书,有电影、有音乐、有博客的内容,现在又有线下活动的内容。

      主持人:目前豆瓣网是怎么样的一个用户规模?

      杨勃:我们每个月固定来豆瓣的大概有五百万左右,其中很多是不注册的,注册用户现在快到120万,估计已经到了,需要去看一下,每天都在变,大概是这样的规模。

      主持人:这么多的用户,五百万的规模,其中的用户构成我想您应该非常关心,有哪些人都在看你们的网站?因为之前一直说你们的网站是一个小众类型的网站,您有没有统计过到底是哪些人在看,用户的构成是不是我们想像的一些大学生、一些爱读书的人?

      杨勃:爱读书的人、大学生在豆瓣里面很多,但是不是最多的,豆瓣用户非常多样,很多人印象里豆瓣是一个比较小的网站或者偏文艺的网站。原因很简单,小众的,特别是喜欢文艺的这些用户,最喜欢写东西,大家经常会看到他们写的东西,写的都是都非常好。所以大家印象就是,豆瓣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有更多不同类型的在豆瓣上,只是不经常写东西。

      豆瓣的设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站,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一般在公司工作的并不是特别容易,喜欢有时候读书、有时候看电影,在豆瓣来说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就是,你能够迅速的找到和你情况差不多的用户,你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人,你会认为豆瓣都是这样的人,实际上圈子很多。

      比如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如果你看郭敬明写的书在豆瓣上,下面会有很多评论,很多是负面的评论,很多人来说他不好,但实际上如果你看看那本书,其实有更多的人是喜欢那本书的,很多用户非常喜欢他的书,其实远远大于写评论说他不好的人。这个其实完全是两种类型,但是如果你看评论,你会觉得豆瓣是这样的,这是印象的问题。

      其实豆瓣现在人群最大的还是说在工作的人群,就是已经从学校出来,在各种各样的单位、公司工作的人是豆瓣最大的群体。

      主持人:这样的一个人群您觉得他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特征,目前来说,可能您做用户分析时候有没有做一个分析,比如一这个群体怎么样,喜欢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消费能力,或者有一些特征,能不能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杨勃:其实非常多样,很难用一个特征来界定,如果和放到1亿多网民来看,豆瓣用户的特征,我们一直觉得最明显的特征是说,豆瓣用户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这个是明显的特征,所以他会喜欢豆瓣的东西。他的口味上面和他喜欢的东西并不从众,就是不管他喜欢什么,他都有自己独立的一些判断,这个我觉得可能是最大的特征,这个特征并不限于一定说多大年龄,住在哪些城市、收入水平或者什么样的职业,这些其实都没有关系,在任何一个年龄、任何知识结构都有可能是自己主张的。

      主持人:你们的用户有一个很强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包括你们产品设计可能会围绕这个特征来展开,你们首先是怎么样留住用户,就是说有的用户来了你怎么样留住他,并且让他活跃在你的网站上,这一点你们是怎么样努力的?

      杨勃:最主要是要有用,我觉得有用就好。在豆瓣上第一大用处,如果他能源源不断的发现一些他不知道的新的东西,这个网站就是有用的,将来这是豆瓣最大的价值吧。

      刚好你自己能够独立判断,所以你不一定去追求最热门的东西,你会追求适合我的,这个时候在豆瓣网站的设计来说,就能够迅速的从你知道的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断的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人,从里面发现更多的东西,这样一圈一圈上来,就会迅速的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主持人:您有给自己定过目标,比如说这个月要发展用户,或者这半年用户要增长多少数量,您有定过这样的目标,或者说给您的团队下过这样的任务吗?

      杨勃:没有。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去做?

      杨勃:我们觉得我们是把Web2.0所谓永远是改进,是做到极致,我们每周都有新的东西、新的改动。在这个过程里边,我们一直是产品不断的改进和追求产品的机制,推动整个团队的工作。规模会达到多少用户,把产品做好自然会到达。当然到一定的用户量,我们自己也会庆祝,但是不是说有一个计划说年底要到达多少,计划未必能达到,或者有时候会提前,最重要是通过什么途径,而不是说不计手段用各种方式达到一个数,那样可能会出现很多虚假的一些结果,我觉得这个其实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商业内容跟用户原创应有所区分

      主持人:用户增长到现在,现在很多用户告诉我说他很喜欢上豆瓣,包括我自己做访谈有很多人说他很喜欢上豆瓣,很重要的一点特别好奇的,你们相关推荐非常准,他们会说你们是怎么样做到的?

      杨勃:这是技术的手段,纯粹是技术的手段,在推荐的过程里边,豆瓣团队没有任何的过多的参与。

      主持人:因为我是做编辑的,对这个比较敏感,你们会不会有人工编辑、人工干预,因为我们关心到商业化的问题,比如说有一天有一个书商会找到你,这本书给你多少钱,能不能在你们的首页帮我们推荐一下,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杨勃:你刚刚说的完全没有,我们在和一些出版社做一些推广方面的合作,即使推广在豆瓣上显示的也是在右边,看起来是广告的方式,豆瓣所有的计算方面完全不受他的干扰,我们是Google一派,商业会进入豆瓣,但是不会影响排序。这是一个方面,相信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另一个方面是,会有人用这种投票的机制来作弊,我觉得这是一个算法的问题,我也觉得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断的会有新的办法作弊的行为,但是虽然作弊规则仍然是一个公平的一种规则,就是公平的不受商业因素影响的规则,所以这个需要不断有好的算法来规避,这个我们有信心。

      主持人:你们跟书商的合作,你们绝对不会说我给你出一个价、你给我出一个价钱,我们就会在首页上推你们的书,你们不会这样的?

      杨勃:对,很多出版社很意外,包括我们说在豆瓣有一个首页的号外,有人问那里头说能不能挂一个东西,我们说不行。

      其实我们觉得两点,商业合作就是商业合作,应该体现出来让用户知道他是一种商业行为,我觉得跟原创应该有区分。

      另外一点,如果做得好,用户并不一定会反感,经常是非常有用的。比如现在的豆瓣,如果出版社想推一本书的话,我们会找这本书可能的读者,就是说最最准确的那一小部分读者他喜欢读别的书,我们会放上相应的书名,一直出现在我们的屏上,只有对这个书感兴趣的读者才能看到这个广告,这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效果。

      推出社交功能是自然而然的

      杨勃:我给大家带来两个好消息,第一件和14000多人,每个城市同城豆瓣的小组,他们也在举行各种各样线下的聚会。

      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豆瓣的用户已经在做,把它提出来结构化,做一个内容,这样可能更方便,更有利于活动组织者去管理他的活动,使喜欢参与的人很快的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

      我们上线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来的,下边这些活动会跟我们书店的这些内容关联起来,我希望比如说陈绮贞来北京开演唱会,这条活动的信息会出现所有东西的旁边,这是考验我们的算法的。

      主持人:按照您的意思,这些其实不是您一开始就想到的,我规划了什么时候要推出这个功能、什么时候推出这个功能,而是说随着豆瓣不断的发展给你们新的灵感做的新的尝试。

      杨勃:对。

      主持人:你们盈利模式上会不会有新的尝试呢?

      杨勃:盈利模式上我们在做一些小规模的实验,总的来说这个不是我们现在关注的事情,我们在做一些小规模的事情,有时候会觉得比较好奇,有时候觉得我们需要尝试一下,比如书的广告这样的事情,它是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强调的也是精准。

      这个我觉得很多公司都在尝试,这些更多是一种技术上的兴趣,而不是对我们有营收的压力。现在我们还没有开始关注这件事情,现在我们和有的网站合作会有收入,我们觉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营收确实在这个阶段不是我们关注的事情。

      豆瓣需要保持实用和简单

      主持人:我们看到您也有一些团队的招募,您开始做网站后来做了所谓三个人的团队,现在公司是不是开始有比较多的员工,可以摆脱一个轻量级公司的阶段?

      杨勃:我觉得看你怎么定义轻量级公司,要相对于网站的规模,05年的时候豆瓣是几万个用户,那时候团队是一两个人,06年初我们大概一二十万用户,那时候我们团队从三个人到七八个人,现在我们一百多万注册用户,团队现在是二十一人。我们觉得相对我们网站规模来说,团队是轻量级的,但是并没有规定超过三十就不是轻量级的,如果有一千万用户的网站有四五十人的团队,仍然是轻量级的。

      我们确实是2.0模式的网站,我们团队并不参与用户的运作、应不参与内容的编辑,所以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是在维护一个技术的平台,我们是一个少而精的以技术为主的团队,这个段对立每个人做的事情都至关重要。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做的事情本质来决定的,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

      主持人:您其实从一开始到现在,一步步的来。

      杨勃:我是觉得团队的规模要和本身做的事情的规模要相匹配,需要一步步的来。

      主持人:因为可能访谈会有一个惯性,拿到一家公司我们都会问他用户规模,要问他商业模式,要问他将来有没有融资和上市计划,外界是不是有时候关注一些小网站时过于急功近利?

      杨勃:我不太清楚,每网站有自己的做法,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每家网站都希望把自己最核心的、最强的地方发挥到极至,豆瓣恰恰我们是以产品技术为核心的,所以可能是这样一些做法,另外一家公司可能是别的做法,都有他的道理。

      主持人:有的创业型网站往往非常高调,您对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做法,特别是在创业期的公司这样的做法您是怎么看?

      杨勃:就是刚刚我说的,每家公司有他最核心的优势,其实我能理解很多公司,如果他的推广能力非常强或者融资能力非常强的话,必然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其中我能理解很多公司这样来做。

      在豆瓣来说我们确实没有必要,比方说豆瓣注册用户实时显示在我们首页的非注册用户的,那个数字每天都在跳动,我们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可掩盖的或者说没有必要把它说得太多、也没有必要把它说得太小,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这个不影响每一个用户来使用豆瓣,很多用户甚至觉得豆瓣现在用户太多了、太闹了。

      主持人:刚才您其实提到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有用户说现在是不是用户太多了、太闹了,将来开发很多的功能做很多的事情,您担心不担心有一天它的特色反而会被冲淡,它的用户越来越多、它的功能越来越多,原有的特色和定位反而被削弱?

      杨勃:我们有非常清楚的定位,这个定位未必和一些用户的理解一致,其实有时候用户会感到发展的太快或者太慢,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定位很清楚,豆瓣是一家帮助每个人发现未知的东西,是这样一家网站,这是我们核心的使命。其实说先东西本身是什么对象,在我们的发展过程里面不断的在增加,最早有书、有电影、有音乐、有互动,一直不变的发现有意思的人,这些都是在豆瓣上发生的事情。内容增加确实会使我们更加复杂,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网站的使用会更加复杂,这个是对产品设计的一个挑战。

      我们的原则一直说尽量保持这个网站的实用和简单。这周会上线一个新的功能,就是在豆瓣的很多页面都会增加一个推荐的按纽,任何用户去按一下推荐的按钮都可以看到推荐很小东西,这个以前是没有的,以前只有个人搜索这样的,以前每个书下面有三个按钮,读过、想读、在读,现在增加一个推荐按纽,就是四个按钮。

      我们的做法就是说,为我们增加了一个判断比收藏其实更有用处的东西,怎么样同样简化这些东西,我们把读过、在读合成成一个按纽,当然有很多用户会不理解,觉得这样操作很难,实际上我们的意图是想简化这个过程。类似于这个地方,我觉得一直会是挑战,怎么样一个网站提供更多的功能和内容的同时,能够保持它的操作一直简化,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觉得这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应对这个挑战。

      另外一方面,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会熟悉一些用户的群体,突然有一些新的功能带给他新的用户,至少用户群体没有那么纯粹,比如说现在非常闹,这是一点。这个我觉得非常正常的反应,完全可以规避,怎么样让用户大多数时间看到的是和他兴趣比较一致的,看不到别的那些人,所以那些人可能规模非常大,怎么样让用户有效的分割开来,我想去看的时候还能去看,但是平常的时候不太容易看到,这也是另外一个挑战。

      豆瓣不愿意被归到某种类型中去

      主持人:再问一个大一点的问题,您愿意我把您的网站放到和Myspace这样的网站归到一类中去吗?

      杨勃:不愿意。

      主持人:为什么呢?

      杨勃:豆瓣是一个发现的网站,最重要的是发现一些身后的东西。豆瓣所有的用户都有自己的友邻。有这样的功能其实也是能够更有效的发现新的东西,这是维护。虽然我们会用到社交网络的一些东西,但是这个是有区别的。

      我觉得每一年都会在叫我们不同类别的网站,第一年的时候有的叫我们是一个书评网站,有人说我们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到07年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们是一个社会网站,具体是什么?其实我们从来不太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东西有用,如果有些手段能利用起来,所以归到哪个类别,这个是你们的问题。抱歉,我们增加了你们工作的难度,但是这个确实是我们不太在乎别人认为豆瓣是什么样的网站。

      主持人:您站在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您怎么看今年一些社交类要卷土重来,开始变得非常热门,媒体开始更多的谈论它,这样的一个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杨勃:我觉得来判断还早,如果你看社会网络这件事,其实三年前已经开始尝试了,而且在中国的第一批社会网络不是现在的,最早05年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时候有其他的网站,实际上他们社会网站的功能已经比较齐备了。07年我觉得主要是因为FaceBook,社交网络突然走到前边了,认识到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所以大家开始关注,我觉得没问题,每天都有大家要关注的东西。

      对我们来说,我们也会比较关注这样的网站,但是我们通过和社会网站之间的对比,更加清楚的看到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也会看到豆瓣上的不足,我们会去补。我们看到社会网站,觉得豆瓣在原来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方面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你想需要做的就去做,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网站马上就想变成一个FaceBook那样的,我相信明年会有新的另外一种特别时尚的网站模式出来。

      网络将改善线下生活而不是削弱

      主持人:您觉得社会交往活动网络化以后,您觉得这种趋势是好的趋势还是不一定是好的趋势,当越来越多的人把交往这样一些社会化的活动放到网络上来的时候,比如传统上看你喜欢去的星巴克、茶馆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

      杨勃:我的想法刚好相反,我觉得网络应该可以改善我们的线下生活,这个刚好也是豆瓣做的事情。你看我们豆瓣做的书店、音乐,其实这些主要是线下的,就是他的体验过程首先在线下发生的,并不是说我在网络上跟人聊天,整个体现不是在网上,豆瓣书要去线下读,店要在家看碟,音乐经常在路上,所以这些都是线下发生的。

      豆瓣做的事情就是,当时找到可能他感兴趣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帮助他丰富他的线下生活。但是其实网络这样的服务,我觉得确实会使我们线下线上生活都有所改变,我自己认为它的改变让我觉得应该是丰富线下的生活,并不是说把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精力吸引到线下去。

      主持人:一些专家也在说,觉得社交网络把整个社会关系网络化、把整个社会都网络化了,这样一个趋势,让人感觉会有很多很多的联想。

      杨勃:我是觉得会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我们现在在社会网的使用还都是在电脑旁边,慢慢很多的使用转移到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上面之后我觉得会有更大的变化,就是所谓线下线上的区别可能就非常模糊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参加豆瓣上有一个北京豆瓣足球的小组,每周六会有决赛,我大时间都会去。我们这些人可能有以前认识的,有时间不认识的,踢完球大家都会去腐败,所有人都是在豆瓣上的称呼,并不一定知道真实姓名是什么,每周都活动,可能一两年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是在豆瓣上认识的,就是变成现在的朋友。这个过程里边,至少对这些人来说,一个社会网络从线上走到一起,其实是使他的朋友圈子线下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这个改革并不一定说是发生在网上,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会越来越重要,线下和线上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我自己也有体会。比方说我现在在线下接触的人,可能一半以上是先在线上知道或者认识的。同时你也看到,像我们FaceBook的服务,是使很多线下的服务转移到线上去,我们发现非常熟悉的朋友非常不熟悉的一面突然发现了,原来你喜欢看这样的东西,从来没有谈过这样的事情,我也喜欢。

      所以两个方向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我觉得这个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发生,所以我觉得会使这个界限不清楚,而且可能网络会越来越参与组织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利用网络来管理,来组织我们线下的生活,就跟以前我们有记事本一样,这些东西会变得简单。

      主持人:您不担心网络侵蚀成为生活的全部?

      杨勃:我不担心,我觉得有些网络用户会致力于让用户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上面,在豆瓣经常是,我们和我们的产品经理有争论,我经常会说我们不能假设一天十几个小时在豆瓣上,这是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必须假设用户是一两天来一次,多数时间是在线下做更有意思的事情,根据这样的时间习惯来设计我们的产品,而不能假设按用户之前一天在豆瓣上一个小时现在变成三个小时,我们这个成功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是那样的话有一天会知道这个东西变成一种毒品,我要戒它,所以那不是好事情。

      产品开发人员不是豆瓣的典型用户

      主持人:您不会因为看到用户在线时间越来越长,而感到激动?

      杨勃:对,以前经常发生这样的,在豆瓣小组里面其实赶走了一些在小组里面恶意灌水的用户,当然是因为他违反了我们社区很多的原则被赶走了,从他们角度来说可能觉得特别委屈,给你带来这么多流量,拉来很多人,为什么你怎么不待见我呢,体现在我们以前做的一些事情上。我觉得关键是说,流量是一回事,关键是这些流量是不是真的有用处、有价值,这个是很重要的,早晚用户会知道,就是我花了时间是不是有价值,还是说白白交给我的电脑了,这是有很大区别。

      主持人:您自己除了上豆瓣会再上其他的一些交友或者这类的网站吗?

      杨勃:比较少。

      主持人:就是说您是一个豆瓣从开始应该是骨灰级的粉丝了。

      杨勃:是啊,我们整个团队都属于每天泡在豆瓣上的,我经常要提醒我们的产品人员,说现在不要为自己来设计产品,因为我们都不是典型的用户,典型的用户不会每天都泡在豆瓣上。没错,每天当然用的最多的是豆瓣自己的。

      主持人:我们常常说的网站创办人的气质往往决定了这个网站的气质,豆瓣可能跟您自身的喜好和自身的气质是有关系的,现在豆瓣的气质是不是得到了您想要的体现?现在豆瓣20多人,比如说你想做一个产品,他们能够很快的领会您的意思,把这种气质传达出来。可能写几个程序非常简单,一个网站要达到他的气质的东西,怎么样不同的人来营造一个相同的气质?

      杨勃:你说的有道理,我觉得网站气质和创始人气质是相投的,其实本质上是创始人的气质决定的,但是前提是这个创始人要参加开始的工作。我觉得这个非常自然,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只是说到一定规模、一定时间的时候需要突破,这是豆瓣在面临的事情。因为人本来有自己的生命,所以会沿着自己的轨道去走,不一定和我们的气质相符合,这是自然的事情。

      从整个豆瓣团队来说,这个过程也非常自然,最早的团队成员都是豆瓣的用户,现在开始有很多非豆瓣的人进入团队,这个团队的文化是非常鲜明的,我们也非常重视团队的文化。我现在是豆瓣唯一的管理者,我们是扁平的团队,经常会我自己的价值观自然会体现在豆瓣的团队的文化里边,这个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每天的工作中体现的,并不是说我们隔半年要洗脑一下,我们基本上在每天的工作中体现出来。

      创立豆瓣是商业与兴趣并重

      主持人: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谈一下您个人关于您创业的故事,之前媒体也报过很多您在星巴克里写程序的故事,我们想问一下为什么您要去一个公共场所来做一件私人的事情?

      杨勃:肯定不是因为看起来特别小资或者特别时尚或者特别酷,其实当时我一个人在做豆瓣的程序,每天在家做,时间长了以后就觉得非常闷,坐在家里对着电脑,时间长了就觉得非常闷,我觉得有一种生理需求,我需要看到不同人的脸。然后需要找一个地方,又能工作,又能够看到很多人,我觉得星巴克是很合适的地方,就去了。后来别的一些咖啡馆我也非常喜欢,现在偶尔会去,更多的时间是在办公室里。

      主持人:您当时做豆瓣写这些程序的时候,是您对这些有兴趣,您从技术角度出发写的,而是说开始就觉得这个网站是将来要赚钱赢利的,要做好这个模式,哪个在先,赢利商业的东西在先,还是说开始就是有兴趣?

      杨勃:是同时。我在豆瓣之前也有过一次创业,那时候是比较纯粹的创业的过程,做的时候并不是觉得有兴趣,觉得是一个机会,在那次创业过程我得到的是一点感受,觉得我应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是在创业,在做豆瓣的时候这件事情的同时,我是觉得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东西,也有商业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商业过程。

      另外做的这个事情是我自己感兴趣的,我自己是它的第一号用户,就是骨灰级用户,我觉得这两个同时满足了,我觉得这个会对创业的心态会有影响,其实豆瓣我们着眼的时间会比较长,我们觉得这是时间比较长的可能会有深远影响的事情,所以豆瓣很多事情上并不是急功近利。做的事情我自己非常喜欢,没有这样的冲动说要迅速把它完成,过程很有意思,最后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这个是不是也跟您个人的性格有关,就是说您不是非常急于想看到几百万的财富,有这样的性格?

      杨勃:我也会急,比方说我们团队的人知道,我们同城活动上线推迟了两周,我就非常着急,我特别想看到这个上线以后豆瓣用户是怎么用它的,是不是真的有用,就非常着急。但是我觉得财富上这个其实脑后的事情,你在创业它是一个附加的好处,就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是把这个作为第一目标的时候,会出现问题。

      主持人:所以你一直强调融资不是你们这个阶段所关注的重点?

      杨勃:对。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财富不应该成为创业的第一目标,您觉得创业的第一目标应该是什么?

      杨勃:还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比方说我最喜欢的两个公司,一个是Google,一个是苹果,如果你看Google的话,其实他并没有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作为一个目标,就是说没有把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网络公司作为目标,他就是关注所组织的信息,目标应该是有价值的,我觉得很简单。

      主持人:我看到过您说豆瓣网目标的设想,有这么一句话,您希望很多人通过豆瓣发现有趣的东西,到商店购物的时候人人手上都拿着一张从豆瓣上打印下来的清单,这样的目标,我会问可能我去商店买东西,有食品、有药品、有生活用品、有饮食、有书籍,会不会太多了,您说的发现新鲜有趣的东西,这个概念会不会太大了?

      杨勃: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来发现的,当时我说那句话的时候其实只是书店或者碟店,其实是有前提的。就说豆瓣的使用模式来说,有很多商品是不太适合来发现的,比如说空调,空调就那么多款,我做网站的时候给用户推荐空调,从来没有听说过海尔空调,这个事情会非常有价值吗?我觉得不会的。但是大多数你知道更多的信息而已,这个信息可能对你的价值更大。

      书店会不一样,选择会非常多,其实多数的读者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说我听说过一本书,我没有地方去找更多的信息,问题是当初怎么样听说这本书,书上百万种,没有人会知道所有的书。所以这个事是有一个发现的价值在里边,无论是通过豆瓣来推荐还是通过他的朋友在给他推荐,他知道这本书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这样的,所以对一个网站来说,当然你的模式最最有效、最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豆瓣演化的过程就是这样过来的。

      主持人:将来会不会会加入新的,除了书、除了影评、影视,会不会加入新的生活种类的东西?

      杨勃:应该会,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活动下一个是什么东西,但是我觉得应该会。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做自己喜欢的

      主持人:当将来公司越做越大的话,您希望您在公司是怎么样的角色?我跟您聊下来,我发现您更在乎的是生活的乐趣,在乎创造、发现这样的一些东西,将来公司做大以后,您愿意在公司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假设有一千人的时候。

      杨勃:有一千人我可能是在产品部门或者是研究部门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主持人:您觉得一个优秀的CEO标准是怎样的?在您看来,就是说您欣赏的CEO是什么样的?

      杨勃:我还没有开始想这样的事情,现在我们还只有21个人。

      主持人:太早了?

      杨勃:对。

      主持人:您当时是中学开始很喜欢编程序,读研的时候很痛恨却很想转到文科去,是这样吗?

      杨勃:对,当时我是在读理学的博士,就发现我越来越被很多和人直接有关系的事情缠进去,在美国可以随便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去上,挑选了很多历史课、社会学课,觉得很有意思,曾经一度想要不要转过去,后来觉得这个太恐怖了,两个博士,这有点太变态了。后来回国创业也是觉得,我不去读另外一个博士,但是我应该有一些方式去做一些和人直接有关系的事情,就想到了创业。

      主持人:当时您学的那些关于人的科学知识,回过头来是不是也给了你很多的启发?

      杨勃:对。

      主持人:想请您告诉我们创业者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素质和品质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勃:我觉得我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来说这个事情,我个人的观察,我看到一些创业者,我觉得每个人他的角度和方式都非常不同,我看到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我的感觉两点,一个是创业者需要对他自身的长处和弱点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因为了解自己是最困难的。

      在创业过程里面希望能够把自己所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至,找各种方式去补足自己的弱点。

      我自己来说,像你刚才说的CEO的问题,我觉得我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管理者,我觉得这个是早晚我们需要这方面非常强的人来管理。很多初次创业的人,尤其是非常优秀的人,都有一种假象,觉得我特别优秀,我各方面都非常强,最后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其实对我来说上一次创业的过程让我认识到自己最强的地方在哪里、弱点是在什么地方,我月的这个其实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点,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重要,很简单,创业其实是非常辛苦的过程,多数情况下需要考验你的耐力,坚持,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件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你自己觉得没有价值的事情,非常容易放弃,这个非常可惜,对你自己、对团队都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如果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的心态会不一样,成绩肯定会更好。

      

      

    编辑: 赵海涛 搜狐IT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6154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