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Trovatore(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一七一页:董卓西拒羌、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时无英雄,无过即为功矣。 一七二页:裴注《灵帝纪》称敕中平五年、六年,两番徵卓入京,以吏兵属皇甫嵩,卓皆坚辞不肯——盖卓起于行伍,又当天下扰攘,不肯释兵权,应是早有割据之心。 一八〇页:蔡邕之死,使人惋惜。邕愿黥首为刑以继汉史,而王允不容。若邕史能成,不知又是何模样。裴松之论此事,谓:“王允之忠正,可谓内省不疚者矣,既无惧于谤,且欲杀邕,当论邕应死与不,岂可虑其谤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诬罔不通之甚者。”——有卓见。 一八一页:“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读之一悲。又:陈寿取材,极少语怪力乱神,而此处写“葬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椁。”——是陈寿亦深恨董贼之祸,欲使人神共戮之耶? 一八二页:“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此一句读来可怖!战争之祸,竟至于此。 一八六页:“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自古天子百官,恐未有如此凄凉者。汉家气数真尽矣。而陈寿刻画之功亦高,寥寥数语,凄惨景象全出。 一八七页:乃言“太祖乃迎天子都许......董承从太祖岁馀,诛。”而其间细节,皆隐去不言矣。 一九二页:观韩馥之败,而悟“大浪淘沙”,乱世之中,英雄或因未臻因缘而功败垂成;然而非英雄则必沙汰无余,毫无侥幸,韩馥之流是也。 一九三页:此处裴注《英雄记》所载袁绍与公孙瓒一段相斗,甚是精彩,写骑、步兵斗阵,使人如临其境。麹义以八百兵破公孙瓒万骑,真猛将也。 一九七页:汉高祖危难之时,能推子落车;袁本初则因爱子有疾而坐失良机,其取败固矣,如何能取天下? 一九九页:官渡一战,寥寥数百字,却写出沮授智略,袁绍昏聩。又:“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伪降”二字可斟酌!即已坑之,后人焉辨其“真、伪”?若曹操为孙、刘等所灭,则此事将如项羽之坑秦卒,成操暴虐必败之证矣。成王败寇,坑降卒之举亦如是耳。 二〇二页:审配真猛人也,坚守孤城数月,宁死不降。袁绍手下能人辈出,竟不能善用之,其败咎由自取,不可谓“天丧予”耳。又:曹操决漳水以灌鄴城,“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呜呼! 二〇四页:裴注引《魏氏春秋》载刘表遗谭、尚书,劝其兄弟和睦,并力抗曹,而刘表死后,废琦立琮,使荆襄基业献于曹操,尚不如袁氏弟兄。思及此处,不免失笑。 二一〇页:袁术徒有虚名,遭沙汰理所应当,无可多述。而裴注中一事有趣:《九州春秋》曰:司隶冯方女,国色也,避乱扬州,术登城见而悦之,遂纳焉,甚爱幸。诸妇害其宠,语之曰:“将军贵人有志节,当时时涕泣忧愁,必长见敬重。”冯氏以为然,后见术辄垂涕,术以有心志,益哀之。诸妇人因共绞杀,悬之厕梁,术诚以为不得志而死,乃厚加殡敛——《三国》真权谋之大全也,非但英雄智士,至后宫妇人,竟亦有如此深谋,常人不及,读之至心生寒意。 二一五页:“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嵩,大鸿胪;羲,侍中;先,尚书令;其馀多至大官。”——《演义》称琮被曹操所杀,《三国志》未载。又:荆襄降者十五人侯,其馀多至大官——此即《演义》中鲁子敬劝吴侯:“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之意也。 二一七页:此一传中,董卓残暴不仁,本未有登九五临天下之心,一昧以剽掠凌辱为乐,遂恶贯满盈;二袁与刘表或无用人之能,或无自知之明,或自满于苟全偏安,如逢盛世,或将不失终老于郡守、三公,罹乱世之时,固难免于遭强者兼并鲸吞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如袁术等,则天生冢中枯骨耳。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曹老板曾经也是心怀大汉的热血少年啊。 (少年阿添)
-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Trovatore)
- 三国志 (菁菁者莪)
- 请教高人一个问题。姜维为什么要说“画蛇添足”?感觉很突兀... (张伞伞)
-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Trova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