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梅莲竹菊 彰显高士风范
来自:金玉满堂
梅莲竹菊,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都有自己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莲,洁净无染,清香远溢;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国画大家谢玉玺颇爱古人风度,亦如梅莲竹菊,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遂作四画,其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负载了作者的一片真情,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逸情凌雪觅南枝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张岱《夜航船》中载:浩然情怀旷达,常头戴浩然巾,于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图中高士当为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觅得南枝梅花怒放,驻足背手而观望。作者笔法工整,设色清雅,墨色富于浓淡变化,勾勒渲染,皆极工致,所绘人物情态生动,形神兼备。

莲之气质茂叔风 莲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曾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 莲叶罗裙,人面莲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莲叶,孰为罗裙,哪是莲花,哪是脸庞。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中国古代文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讽刺社会不良之风或政治,同时莲花纯朴馨香不失浪漫又雅俗共赏,为诗人所喜爱。 由题款“茂叔”二字可知图中高士为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此图即描绘周敦颐之爱莲情怀。其《爱莲说》中就有言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竹子猷心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题款中“子猷”即王徽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东晋名士、书法家,卓荦放诞,清高自恃,性爱竹,此图即是描绘子猷爱竹之心。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子猷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由此可见其爱竹之心。

守拙南野 菊香东篱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竹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中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题款可知图中逸士为陶渊明,此图描绘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之场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其性爱菊,宅边遍植菊花,有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墨韵四十载:常树森的艺术求索与精神图谱 (工笔画论坛)
- 常树森工笔画 (工笔画论坛)
- 常树森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论坛)
- 常树森:“新乡土主义工笔画”引领者,解锁当代乡土文化密码 (工笔画论坛)
- 墨韵新生:常树森如何为工笔画开辟当代新境 (工笔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