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9月23日《喜马拉雅》观影

白云苍狗

来自:白云苍狗 组长
2008-10-16 14:50:0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白云苍狗

    白云苍狗 组长 楼主 2008-10-16 15:00:47

    文化为鉴:问题的提出

    ——“我爱纪录片”之“绝域生存”系列观影后感之一   高原绝域的壮美风景,牦牛驮队的坚强韧性,音乐背景的大气磅礴,共同构建起雅克*贝汉的《喜马拉雅》意象。 然而在我眼里,它并不仅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天地史诗,更是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化传奇,电影更多地讲述着人与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有喜马拉雅山脉这个宏大的叙述背景,影片彰显的仍然是最温暖和细微的人性细节。 这个名叫dolpo的村庄,位于尼泊尔西北喜马拉雅的崇山峻岭之间。对于与世隔绝的山村而言,每年最重大的事情,就是驱赶着牦牛组成的驼队,长途拔涉横越山峰,用自己村庄的盐去换取另一个村庄的粮食。一年一度的行旅因为一场意外发生了变故,大儿子的意外死亡让老酋长悲愤无奈,年轻人卡玛对酋长权力的潜在威胁,使得两人的矛盾一触即发。 矛盾的一触即发中,今年的驮盐队伍出发了。 一段充满波折和历练的行旅,让老酋长和年轻人这两个固执的男人尽释前嫌、互相了解。这一切被老酋长的小儿子喇嘛看在眼中,他回到寺院,将这一趟行旅全部的过程画在墙上,让后人记得这一次难得的成长旅程。 这种关于起源于突发事件引发的权力转移所造就的冲突误解,然后经过一种险恶环境下的共同历难从而冰释前嫌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地球赏异地同时地发生,然而为什么《喜马拉雅》所呈现的这个故事却能造成如此强悍的感观和心灵双重碰撞? 答案很简单,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喜马拉雅群山,因为故事的主体是藏民族,因为故事的内容是充满神秘气息的异族文化。 相信类似的在地理环境相对隔绝机制下形成的独特传统村落及其故事,至今仍在喜马拉雅的崇山之间演绎与延续,而一旦他们被“发现”,被“描述”,被“解读”,积蓄的文化能量一被释放,就能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痴迷。 从某种程度上,喜马拉雅村落的与世隔绝仅仅是地理意义的,他们的文化张力早已经倾倒了西方世界将近两个世纪,并正在影响一向以文化悠久博大自豪的东方人群。 因此,《喜马拉雅》引发了震撼,获得了成功。 不得不说,西方人对青藏高原的痴迷至今仍然让国人难以理解,也许这块世界屋脊因地理构造形成的进入艰险性,满足了西方人结束中世纪后开始崇尚的冒险精神以及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就是因为高远,荒苦,艰险,生存在这块生命禁区的人群更让他们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 但是仅仅如此而已,在我的观点来看,尽管探险的队伍络绎不绝,尽管描述的作品层出不错,尽管当代的政治更是竭力鼓吹,除去少量严谨的研究,惊讶、赞美、原始、神秘……仍然是西方打量藏文化的主要眼神。喜欢亲近的潜意识里,大多数人仍然是通过有意无意地造就隔阂,从而形成的文化原始神秘感,来满足自身对于高原和藏文化的想象,甚至从希特勒开始的“借种”故事更应证了缺乏起码尊重的猎奇心态。而今,这种心态开始蔓延到充满崇洋心态的内地,许多人在接近西藏评判高原的时候,视角是西方化的,描述语言是西方化的,交往心态也是西方化,而更可怕的是其间还遗留着悠久的“华夷”文化优越感。 实际上我一直很困惑,这些所谓的文化优越感从何而来? 不管怎样,青藏高原与藏文化在近两个世纪的“香格里拉”浪潮中经历了一次蜕变,基于自身一脉相承的信仰和文化特性,再通过无数的“它者”描述,完成了对于自身文化与族群特色的再辨析与再确认。相对而言,我们内地当今所谓的汉民族,却在逐渐淡忘本身更值得学习继承的古老传统。如今对民族文化的钦羡与模仿,肤浅地学习着西方对于民族文化的痴迷,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文化的空虚与迷失,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于是只有跟随他人谱写的节奏,轻歌曼舞,纸醉金迷,内心深处则惶惶不可终日。 看看今天发生在汉族身上的一切,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失落和迷惘,举例似乎都显得多余。 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人若以文化为鉴,则可以挽族群,复文明。

  • 大春Sway

    大春Sway (loser和胖子才能拯救世界!!) 2008-10-28 20:14:50

    好可怜,我们都没有人气这一说...

  • 白云苍狗

    白云苍狗 组长 楼主 2008-10-29 09:10:14

    慢慢来,毕竟不是很大众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896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