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实证科学一个准确的定位
有树的风景
应仔细分析实证科学的特点和局限性;给实证科学一个准确的定位。 毋庸置疑,科学结论是相对于某一特定范围和层面之内的真理的一种反映。但是这个结论必须紧紧依附于这个前提:即特定的范围和层面。 在这个前提之内,该结论是 真理的一种反映,是正确的;离开了这个前提,那么该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更谈不上正确。 唯科学主义者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意识不到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前提!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 :只要是正确的,在哪儿都应该能用。 他们忽略了宇宙层面的复杂性以及观察者所处的“角度”(广义的) 对观察结果的致命影响,而只注重对于已知 结论逻辑上的描述——只要是不符合该逻辑的,一律说成是“伪科学”。 举一个未必很恰当的例子,牛顿定律和量子理论在逻辑上的描述差异很大,就是因为二者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特定范围和层面”,一个是宏观物体;一个是微观亚原子粒子。二者在逻辑描述上似乎是矛盾的、不相容的,但是二者在各自的“ 范围和层面”之 内却都是真理的一种反映,都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在宏观领域,量子理论就是“伪科学”;在微观领域,牛顿定律就是“伪科学”。但是在各自的领域,它们都是真科学。所以不能够在不确定前提的情况下妄谈真、伪。 要是谈到“特定的范围和层面”这个前提,那么话题就太大,也不是简单的宏观、微观就能划分的。因为人太渺小太无知,宇宙太过广阔、深邃、复杂和玄妙。 人是宇宙的产物, 人的感官亦是宇宙的产物;人却反过来要运用人的感官(这个宇宙的产物)去观察 、实证这个宇宙。这种人与宇宙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人类能够实证的范围其实是狭窄的。 人类只能看得到可见的宇宙,却看不到不可见的宇宙;人类只能测量得到可测量的物质形态,却不能够测量不可测量的物质形态。老子说: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未知的永远多于已知的,人类怎能因为拥有了一些“知识”而忘乎所以呢? 感官的局限性导致实证范围的局限性;实证范围的局限性又导致实证科学的局限性。这一点必须时刻给予清醒的认识。 因此将已知的结论当作是绝对的真理去衡量一切,这种带有盲目性的作法反而会形成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障碍。兼容并蓄,去伪存真,方为正道。自以为是的偏见 ,尤其是打着科学旗号的偏见,其危害比无知更大。因为它难以被识别,更具迷惑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人共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Maggie.)
- 生命是过程,全程有意义打造 (学习者)
- 科技狂奔,灵魂何处安放? (成迦)
- 抽象与具体 (成迦)
-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C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