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的前世今生
来自:书生田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分列两大领域,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和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后者又译作博物学,也许是最初的移译者发现其中所含的知识太多了,又有说,这个名字来自日本。未考,不敢断言。 古希腊是自然哲学和博物学的故乡,其中的亚里士多德是这两个几乎囊括古代自然科学所有门类的集大成者,不过在他那个时代,自然哲学和博物学尚未有明确的区分,学科的涵盖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一书,不仅包括后来属于博物学的动物描述、分类、生态等,也包括了后来归属于自然哲学的有关动物归类、排列的哲学思考。再如,亚里士多德把物理学单独拿出来成书,但是后来的一些博物学家,也会谈及很多自然的物理特性,只是这些特性,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更符合本体的探索,后来几乎都归于自然哲学,直到近代科学诞生之时,自然哲学依然是赫赫有名且名正言顺的,如牛顿那部经典,书名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博物学的传统在古代很强盛,几乎是了解自然不可或缺的知识门类。古罗马时期的大普林尼写过皇皇数卷的《博物学》,仅从英文简本看,其中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所知的所有有关自然和人类的知识,不仅物理、天文、动植物、地质地理、天气物候、考古、人类学,甚至还包括了很多巫术之类的知识。不过那部书倒是纯描述性的,即使有说理的成分,也离不开古希腊人的自然阶梯、圆形至美等观点。 中世纪的西方虽然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天下,但是并未彻底放弃对自然的热爱,也未放弃博物学。只不过一个变种逐渐成为了主流——自然神学,即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和认识,来理解上帝的万能及仁慈。东正教由于依然使用希腊文,所以一些古代典籍还依然有人看得懂,且看的下,天主教虽然与古代文化有所断档,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独自的研究。 中世纪在孩童宗教启蒙中,诞生了一种文体,动物寓言,这种文体,以动物为主角,讲述圣经的故事,并理解上帝的存在。后来的法布尔等人的动植物故事类书籍,受到动物寓言集的很大影响:生动,有趣,寓道理于故事中,拟人化的描写等,都可以在中世纪动物寓言集I中发现源头。 即使到了近代,认识和理解上帝,对于推动博物学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古代至达尔文时期,几乎所有博物学家都相信自然的上帝安排,相信这种安排让自然界呈现出阶梯状分布和排列,这种思想到了近代,演变成“存在的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ing),现代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就是秉持这种观点建立的新的分类方法,法国大博物学家布丰之所以反对林奈的方法,也认为脱离了存在的巨链。 歌德寻找生物的“原型”,居维叶发现了灭绝的动物,甚至拉马克提出进步式的进化论,其实都有证明上帝存在的意图。倒是亚历山大.洪堡、卢梭、莱尔等人,似乎更重视不带其他视角的研究博物学,尽管他们都是虔诚的教徒。 达尔文算是博物学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自他以后,博物学才有了摆脱宗教影响,摈弃自然神学的思想和论据基础。 18-19世纪,除了这些研究者以外,博物学还发展出纯描述性的文体,后人称之为自然文学,比如怀特的《索尔邦的自然史》、梭罗的《瓦尔登湖》,也许法布尔的《昆虫记》也该列为其中。而文学家中注重自然描述的更不乏人了,英法德很多经典作家的自然描述都很精致和准确,俄罗斯的文学大师,几乎个个都是描绘自然的好手,在19世纪下半叶,甚至诞生出自然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是科学分科迅速发展的世纪,这种学科越分越细的传统,成了以后科学的主旋律,但是并没有影响博物学的发展。二十世纪的博学家名家恩斯特.迈尔将生命科学分为功能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和历史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的部分内涵等),而后者,不乏继承博物学传统的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人达西.汤普森(他的《生长和形态》简写本有中文)就是其中的代表,后来的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分类学家恩斯特.迈尔、古生物学家G.G.辛普森,以及作为20世纪后半叶进化论领军人物的古尔德、E.O.威尔逊,都自称也被称作博物学家。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自然笔记有山东的朋友吗? (由生)
- 采桑葚|早起流程+1 (念游视界✨)
- 樱花记 (咕叽叽)
- 关于树叶的形状和面积问题的猜想 (听泉)
- 未来可期啊 (彼岸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