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Trovatore

来自:Trovatore(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2008-10-20 19:23:4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Ericson_

    Ericson_ (人长大了就需要戴表了。) 2010-09-18 02:31:44

    把钟繇和二荀同列一传更为合理:

    1、曹魏开国文臣肱骨。2、实际的三公者(相国、尚书令)。3、儒家标准的楷模。4、颍川同乡,名门之后。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10-09-19 16:11:26

    呵呵,钟繇那一卷已经放了三个三公了,而且是魏国的三公,曹丕还有专门夸奖三位老臣的话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荀氏二人至死还算汉臣,若和钟繇放在一传,可能要气得活转来。

  • Ericson_

    Ericson_ (人长大了就需要戴表了。) 2010-10-04 01:18:38

    华歆、王朗功绩明显不如钟繇。 钟元常镇抚关中洛阳、长安十余年,和荀彧都许确保曹操大本营基础工作是一个道理。 而荀攸去世时为魏国尚书令,并非汉臣。

  • Trovatore

    Trovatore (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组长 楼主 2010-10-08 11:50:06

    荀攸去世在曹操之前,当时曹操为汉朝的魏王,虽然汉献帝已是傀儡,但国号未改。荀攸作为曹操属地“魏”的尚书令,但仍算汉臣——连曹操至死也要算汉臣。

    当然,对钟繇和荀彧的功绩,我并无异议,而且我前言也有失,毕竟此卷中还有一个汉朝的大奸臣贾诩。然而将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并无固定方法、唯一正解。如同如果将数字一至十分组,可按奇偶、可按大小、可按质合,甚至可按四声。曹丕既已有将魏朝三公并称的名言,将三人合归一传理由十足。这也是陈寿一念间的事。

    相信就算陈寿真的将荀彧、钟繇如君所言归于一卷,后世必也有如君者遥遥质问陈寿何不将魏朝三公归于一卷者。

  • 脑子曰:

    脑子曰: (囿于昼夜 厨房与爱) 2011-01-07 20:36:13

    我觉得吧,贾诩既然能和二荀并传,说明在魏晋时大家还是挺推崇他的。有人说贾诩一言乱天下,又说他毒士,可我看了贾诩传后却看到了一个胆大心细,有情有义的人。

    他心细机智,就不说了;能身处贼手还敢从容不迫的诓骗氐人足可说他胆大。对李傕郭汜二人的建议最终导致了洛阳乱,但是客观的看,即使他不给二人提意见我敢说两人最后也会想明白这点。

    贾诩对凉州军是有感情的,这个建议可能也是出于此心。他可能并不知他小小的建议会给大汉王朝致命一击,李傕郭汜要谢他,他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最后他帮助汉献帝,献帝谢他,他也很愧疚的拒绝了。要说他是乱臣贼子他又何苦去帮着什么都没有的小皇帝呢?那段时期贾诩一定处于深深的自责中,尽心尽力的辅助小皇帝和破烂的朝廷。说他是奸臣,我不觉得。

    贾诩善自保,处于无可奈何罢了。他既无可以庇护他的家族,也没摊上个信任他的主公,所以他会再三易主,在他看来,主公的信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当那个乱世,有才华是罪过,当别人的家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最终,张绣给贾诩送来了青枝。

    张绣可能并不是能成事的枭雄人物,但是对贾诩有足够的信任。贾诩也没有亏待他,在张绣气急败坏的反过来狠狠的咬伤了曹操之后,贾诩帮他找到了好时机(官渡之战)再降曹操。 曹操何许人也?父亲死了就要屠城以报的人。张绣杀了曹哥一子一将,降过去还能让曹操大喜并重用,贾诩功不可没。也能看出贾诩并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贾诩此人无疑是三国里最明智的人物之一了,他后期明哲保身“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隐约成了曹魏政坛不倒翁,几句不明不白的话便帮助了曹丕正位,并且也是三国人物里少有善终的几位。他不和高门显贵来往婚姻,在曹魏混乱的政局活的有滋有味。我想,晚年他一定是看透了曹魏的这盘乱局,看懂了曹魏短暂的气运。但求自己这辈子为曹魏立下的功劳可荫蔽子孙后代做个小贵族,就够了。他一生谋划,早看透了政治这趟浑水有多脏,自己步步小心才得来这个局面,他并不放心自己资质平平的儿子能够在里面自保。

    放眼看跟他并传的二荀,王佐之才的荀彧,曹魏最大的功臣,最终落了个死的不明不白下场;荀攸跟了曹操一辈子,最后还累死在岗位上。而庞大的荀氏一族,到头来依然是曹魏要打压的对象,二人的功勋也仅仅保住了家族而已。

    所以说,贾诩 毒士 之名何来?相比起程昱之流算什么,三国谋士有几个不毒的?

    只能说,汉献帝初平三年,凉州人贾诩犯了一个大错:因为对同僚的不忍,掐灭了大汉最后一丝生气,也造就了自己的千古骂名。

  • doy

    doy (还是小心一点好……) 2012-06-15 23:00:03

    读这一节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曹跟谋士的默契。荀攸只说了句“此所以擒敌,奈何去之”,老曹就“目攸而笑”,这个“目攸而笑”让我回味了好久啊~~有意思~

    贾诩的话,我对他的感觉还挺不错的……谁让他西凉团的出身的,混的也点背,其实在他能力的范围内还是做了不少damage control ……

  • 义薄云长

    义薄云长 2013-11-06 16:02:26

    把钟繇和二荀同列一传更为合理: 1、曹魏开国文臣肱骨。2、实际的三公者(相国、尚书令)。3 把钟繇和二荀同列一传更为合理: 1、曹魏开国文臣肱骨。2、实际的三公者(相国、尚书令)。3、儒家标准的楷模。4、颍川同乡,名门之后。 ... Ericson_

    好像荀彧是因为拿人肉充军粮,失人望而不能封公的吧

  • prayer

    prayer 2016-04-19 12:01:23

    好像荀彧是因为拿人肉充军粮,失人望而不能封公的吧 好像荀彧是因为拿人肉充军粮,失人望而不能封公的吧 义薄云长

    那是程昱

  • 叶乡晨

    叶乡晨 2021-04-29 18:13:11

    算起来,贾诩齐家,曹操治国,荀彧意在平天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37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