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来自:Trovatore(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三〇八页:董卓之乱,天下烽烟并起,各路诸侯皆据土地以为根本,若无土即成飘萍,不得有大作为,刘备是也。故当曹操攻陶谦时,吕布袭兖州,诚曹操危急存亡关头也。荀彧能力保三城不失,功莫大焉。 三一〇页:观荀彧为曹操划策,皆至关紧要,可比张良荐韩信、黥布、彭越三人于刘邦,及运筹账中之故事。 三一二页:祢衡裸衣骂曹之事,出于此处裴注中。然而观祢衡所谓,亦故持特立独行之态以求名及爵耳,可以“不识时务”论之。而此等狂狷形状,或先开六朝名士之风习耶? 三一四页:曹操与袁绍对据,荀彧谓孔融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后竟皆如彧所料,吾以为此事未免太神奇,似《推背图》由后人伪造而冒称先知耳。 三一九页:荀彧之死,可惜。然而不从则死,从则不能洁身。荀彧其如屈原乎?可惜。又:《献帝春秋》所录荀彧谎言,荒唐不经,而裴松之评论,余与同焉。 三二四页:荀攸之策,多奇谋妙算。若以荀彧比张良,此则为陈平。 三二五页:“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奇策而人不知其详,此亦如陈平白登之谋。又:裴松之案:“攸亡后十六年,锺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於世,惜哉!”吾亦欲责备锺繇如是耳。又:荀攸虽为彧族子,而计其年大彧六岁,吾原不知。 三二七页: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呜呼!贾诩虽为自保,然而此计一出,天下苍生涂炭,贾诩不能辞其咎也。诩亦自知,故不敢因之受封,然而亦何补哉?又:若当时贾诩不出此计,则李、郭就擒,王允与吕布持献帝,袁绍或能与之争,而曹操或难发迹矣。历史因缘,瞬息万变,后人读之,兴叹徒然。呜呼!又:写贾诩先引一事形容其善权变,此策亦贾诩之权变也,与前文呼应。陈寿谋篇,亦有太史公之妙。 三二九页:曹操善将兵矣,而贾诩能使张绣破之;张绣与曹操之仇莫大矣,而贾诩知曹操必能容张绣,遂促降绣军。观此可知贾诩之智略,竟与操不相上下!唯诩无称雄之心,安于谋臣自处,不然,三国之势未可知也。 三三〇页:曹操战马超、韩遂,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二人真棋逢对手,故交言只需点到为止,而默契两照。 三三一页:贾诩扶助曹丕,如张良之助立刘邦太子也。“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此一段可入滑稽列传。 三三二页:陈寿卷末惜荀彧之未达,而比攸、诩为良、平。吾以为彧可比良,攸可拟平。唯荀彧心怀忠义,又不学黄、老,故不能效张良抽身自保于乱世耳。而贾诩虽有智略,过乎泯于善恶,但讲权变,竟乱汉末天下,使生灵荼毒,故不可与前代良臣智士并称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Trovatore)
- 三国志 (菁菁者莪)
- 请教高人一个问题。姜维为什么要说“画蛇添足”?感觉很突兀... (张伞伞)
-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Trovatore)
- 求孙坚、东吴方面的书籍 (江东子弟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