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历史
来自:阿姚
南音也称“弦管”、南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洲的民族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据专家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意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式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而其工乂谱正产生地隋唐。南音工乂谱独特的记谱方式,反映了2400多年前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记载的乐学理论。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曾撰文,南音乐器因其古老形态与独特的个性被视为活的音乐文物。南音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横抱弹奏姿势,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敦煌壁画和汉魏石刻上看到这样的演奏姿势,唐画《韩熙载夜宴图》和隋乐女俑中也是横抱的姿势。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一尺八寸,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多年前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所以然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发前的“节”相同。建于唐垂拱(公元686年)的开元寺,大雄宝殿斗拱上有24尊人身鸟翼“飞仙”,其中12尊乐伎,手持琵琶、尺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俨然是古印度“迦陵频伽乐舞”在此停留。开元寺旁东塔(镇国塔)的须弥座石刻浮雕中,也刻有天人吹品箫、按拍板的图像,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仿佛那袅袅箫声依然萦绕不息。建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园1019年)的甘露戒坛,也有24尊唐人风格,上身袒露只着飘带腰带的飞天乐伎,各个手持弦管乐器,宛如白居易长诗描述的“霓裳羽衣舞”再现。古印度的“迦陵频伽乐舞”曾在隋唐时传入中国,风行一时,以后衍化为“霓裳羽衣乐舞”,但后来失传灭绝了,只有在后来被发掘的敦煌壁画中留有形象,而开元寺保存的这批在南宋时就已雕成的精美绝伦的飞天乐伎,堪称是今古奇观的“弦管古乐器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国、德国图书馆发现尘封数百年的泉州戏曲弦管文献《明刊三种》,其中之一就是以《新刊时尚弦管摘要集》为名。 南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时为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打成戏、布袋戏等提供了基本的声腔,而南音又从戏曲中吸取优美唱段作为它的散曲与套曲。曲与戏互相依存、互为滋养,便形成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戏曲家族,成为闽南人在漫长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