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你生命的存在与价值 海云继梦
来自:生命故乡的呼唤(读华严,方知佛家富贵)
摘录于海云继梦《生命故乡的呼唤》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19/12/4583240_294020950.shtml摘 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肤浅化,不仅是因为灵性僵化了,更是意识形态让人僵化了。意识形态怎麼来的?因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法则,促使我们为求生存而一再去迎合适应这瞬变又复杂的环境。想想看,若要各方面都能适应,势必得一再地肤浅化;而能够适应得既广又深入的人,其实是很难得的。 时下的年轻人,在现有的知识与教育水平下,既要广泛,又要普遍,为适应环境,只好在表面上一直做工夫,否则容易被取笑、被奚落。不但学校制度如此,社会制度这样,甚至家庭环境亦然。父母亲常常奖励优秀的孩子,无形中可能扭曲他们的人性,造成伤害。大家都想好好表现,做给人家看。好了!应付不来的人要怎麼办?难道只能窝在角落里孤僻?在此提出一些意见供作参考。 一个不会读书,反应迟钝,常常被人家酸溜溜挖苦或奚落的人,也许不懂得穿著光鲜亮丽,出入大酒楼大饭店,跟人家四处应酬等等;可能始终穿著同一件老旧的衣服,憨憨厚厚地,走到哪里都不起眼。然而,这样的人,他的生命却可能相当深层而且内敛。表面上看,这种人好像什麼都不会,其实不然。他一定有个专长,只要有媒介、有机会发挥,往往摇身一变,成为不可思议的艺术家、成就者。他老老实实,不晓得从别处钻营发展,只知道守住一点,若没有媒介供他舒展,可能只是一个忠厚可靠、老实处世的人。如果有这种朋友或亲戚,你是最幸福、最有福报的。 另一种人,或许在家里、学校以及社会上适应力很强,生命却很可能非常枯竭,因为他没有生命的深度,虽然懂得表面应酬,看起来流里流气,但他内心里可能苦闷不已,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好好倾诉,有了喜悦无法分享,有所爱好也无从宣说。他怎麼办呢?只好一直活在表面的应酬上,难以深入生命的核心。这就是我们在接受教育训练或社会洗礼的时候,可能形成的一种固定、封闭而僵化的意识形态。 常常会看到某些人,口才好像很溜,却常常不小心讲错话而闯祸。为什麼呢?因为意识形态在作祟。他讲的都是应付的场面话,应付的同时,往往在某些关口来不及转过来。有一次,朋友的家人去世了,大家前去探望,结果有位名人很高兴地走进来,一开口便拼命与人寒喧:近来好吗?怎麼样怎麼样……他一直打招呼,最后发现众人的脸色凝重,突然间他才意识过来,然后很快地换上哀伤的表情。他适应很快,马上转过来,还讲了一段文情并茂的哀悼文,让人颇为感动,最后像一阵风那样离开了。我们看到他前后转变之快,简直判若两人。 这样的人,人生有什麼味道呢?他念的悼文那麼哀婉,却是应酬用的;之前表现出的潇洒、快乐与活泼,其实也是一种应酬。试问这样一个人,像不像被两只鬼││一只快乐鬼、一只哀愁鬼││追逐的一块肉?这样的人生多可怜、多无奈、多可怕?意识形态僵化以后,人的灵性消失,就是这种状况。 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因为我们必须一再地训练,而后熟能生巧嘛!可是一旦演变成一个模式,你便会一直套用著过生活、思考、谈吐与行动,然后一直活在那个意识形态的象牙塔里。古来大德常讲「礼教杀人」,其实「礼教」本身不会杀人,杀人的是这个意识形态。政治也一样,所谓民主政治,不过是换个意识形态的模子而已,你用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照样会杀人。不仅如此,任何的意识形态都会杀人,当宗教变成意识形态的时候,也会杀人。 生活在意识形态的圈圈里即是僵化,会使人性丧失。当你坚持要维护某种意识形态时,它所扼杀的,是人的灵性。它不一定取走色身的生命,而是把人性、灵性夺走,让它消磨殆尽。这时候,我们所生存的世间就变成阴曹地府了。 一个贫乏、没味道、失去灵性的人回到家里,你说他能享受天伦之乐吗?他的意识形态促使他活在表象上,所以他给予家人的幸福是什麼?是钱!情,尤其天伦之乐的情,他没办法给,他唯一能给的无非是物质的享受。家庭环境若是演变至此,温馨感消失了,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徒留一个沟通管道或轨则而已,那样的话,相敬如宾会变成敬而远之冷冰冰。如果想要宾主尽欢,就要重燃生命的火花,点燃温情,否则人性将会冷冰冰,人生也会很可怜。 然而,要如何拥有一个美好而具灵性的人生呢?刚才提过,不要浮在表面上虚应环境,看起来好像能适应,实际上却是错误的模式。我们要的是深入自己的人性,外面的环境固然要适应,但却是运用圆融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自己、认识自己。你的专长在哪里?特质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去定位,然后深入。对自己有信心,对工作有信心,对社会更有信心,这个信心培养起来以后会产生喜悦。你会因为自己与工作这个媒介交融而产生一种喜悦,这时候,生命的光辉会透过它展现出来。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不管是画家、雕刻家、音乐家,或者书法家、大文豪等等,他们的成就都不是为了适应别人的需要,而是凭著一股将自己的生命吐露出来的欲望,透过媒介,如书法、文章、音乐、绘画等等,用生命与他人沟通、交往;能达到圆融,生命绝不至於肤浅。 我要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再强调,这个时代的社会不只复杂,而且一直快速在变化,想要成功,不是广泛地求适应,而是定点深入,生命也因此极具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最怕的是不知人生的意义何在,所以往往有一种空虚感,感叹人生的无奈,因此一有任何状况,就想寻死。为什麼好端端的一位作家会自杀呢?他不是才华出众吗?因为他仍旧活得太肤浅、太表面。 一个深入生命的人,会透过媒介,将深入以后的东西展现出来,然后与大众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往。假如仅仅止於追求心灵交往这件事,那麼他一定又会为求适应而活在肤浅的表面上。既然没有深入自己的内在,就无法肯定人生的价值、确认人性的存在,这样又如何透过媒介表达生命深层的东西呢?很多年轻的创作家,常常有一些创作,看起来也很美,可是仔细端详跟品味,却觉得不够深入。为什麼呢?因为他本身对生命的体验还不够,所以表达缺少一种耐人寻味的韧性。韧性不足,便无法透过创作的媒介和别人进行深层的沟通。关键在这里! 朋友们,一个拥有深刻人生经验的人,生命是可爱的,灵性是芬芳的,而且这部分绝对可以激发出来的,不但自己可以享受,也能与人分享。如果不能够深入,只求跟人家应付周旋的表面工夫,那是可怜的人,可以说他活在生存的边缘上,只是为求生存而已。为了生存,他战战兢兢去适应社会上每一个人、每一种状况……不管到任何地方都很阔绰,以表示自己是个很通达、很懂状况的人。其实你知道吗?他只有外表那张包装纸而已,里面空无一物。这种包装纸的人生,一经拆封,就只能往垃圾桶丢了,没有意义。深藏在包装纸里面的,才是为人所珍惜、珍藏和宝爱的。 我们想要拥有的,是包装纸的人生呢?还是能够让人珍惜宝爱、真材实料的人生?生命取决於自己的决定,倘若决定要过虚应故事的肤浅人生,就要准备在生存边缘挣扎了。 人生若要丰富,生活就得有品味、有尊严,这种生活已然跳脱了生存边缘的挣扎领域,进入真正富裕的境界,这时候你会怡然自得、悠游自在。要拥有深厚内涵的生活,在人生当中就必须先深化自己。深化,不是表面上跟人家学学书法、插花而已,那只是耗费时间。既然要学,不要贪多,插花就把花插好,走出自己的一派来;写字就把字写好,写出自己的格调来,光是写得好看,也只是表面工夫而已。 我们不要走表面路线,要把握真实内涵。不管接触到什麼,就把它学好,展现出生命的品质。这时你会发现,若要深入,必须下很大的工夫,你甚至会为了鞭策、要求自己而感觉痛苦。可是要知道,不逼迫自己就不能脱胎换骨,进入生命的精髓。唯有一再要求自己,甚至要求到别人认为太没人性的那种状况,你才有超凡入圣、脱胎换骨的一天。 这是生命进程当中,一般人都会刻意跳开的地方。因为他在适应社会需要时,不愿意让自己付出太大的代价,矛盾的是,他却愿意把生命跟青春耗在别人身上。很多人家庭闹得不幸,就是因为他花太多时间在外面的环境虚应故事。他从没想过,应该把时间和生命多贯注在本身的领域里,不光是家庭,还有自己;要去深化,透过媒介,展现生命的质感,才不至於流於表面,活在意识形态的框框里。生命,就在这时候流露出芬芳,灵性的花朵也会千研竞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确实体会到││人生真美好。 各位要了解,时代已经变了,文化、环境也变得多样与复杂化,而且极其善变。十几、二十年前,大家向往机器人文化,现在进入资讯社会,机器人却反而跟不上时代。时代瞬息万变,真要适应还适应不来,那何苦让外在的环境掐著我们、拧著我们的生命,来作贱人生呢?我们应该就从此处觉醒过来,做自己的主人,活在自主的世界里;要懂得浏览本地风光,找到本来面目。 各位朋友,对自己的生命必须非常珍惜,不要浪费生命,将它花费在不必要的地方。有些事当然需要有人去做,但衷心希望从事交际应酬的人能够具有觉性,活得充实,不要像个业障鬼机器人一样,否则就太糟蹋人生了。 朋友们,时代的巨轮已经启动了!你还要再睡吗? —————— 重点: 要如何拥有一个美好而具灵性的人生呢?刚才提过,不要浮在表面上虚应环境,看起来好像能适应,实际上却是错误的模式。我们要的是深入自己的人性,外面的环境固然要适应,但却是运用圆融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自己、认识自己。 你的专长在哪里?特质在哪里?要从这个地方去定位,然后深入。对自己有信心,对工作有信心,对社会更有信心,这个信心培养起来以后会产生喜悦。你会因为自己与工作这个媒介交融而产生一种喜悦,这时候,生命的光辉会透过它展现出来。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不管是画家、雕刻家、音乐家,或者书法家、大文豪等等,他们的成就都不是为了适应别人的需要,而是凭著一股将自己的生命吐露出来的欲望,透过媒介,如书法、文章、音乐、绘画等等,用生命与他人沟通、交往;能达到圆融,生命绝不至於肤浅。 要拥有深厚内涵的生活,在人生当中就必须先深化自己。深化,不是表面上跟人家学学书法、插花而已,那只是耗费时间。既然要学,不要贪多,插花就把花插好,走出自己的一派来;写字就把字写好,写出自己的格调来,光是写得好看,也只是表面工夫而已。 推荐: 人生方向 《人生补时》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13058/ 人际关系 《未闻花名》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97537/ 工作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935090/ 社会 《CHANGE》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30233/?from=subject-page ———————————— 痛苦、烦恼,基本上源自於生命的沼泽,它所显现出来的相,人人不一,有的夫妻不合,一辈子陷在那漩涡里,除此以外一切安好,那麼还有必要将这个不投机的烦恼扩散出去,让自己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吗?有的人一切如意,只是健康不佳,结果他将这部分扩散、感染出去,弄得吃不下睡不好,即使家庭相当富有,可是所见一切都是阴森森的。为何如此扩散、影响别人,甚至让全家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压力? 很多人事业、财运不佳,可是夫妻幸福、子女孝顺,那何不就享受这两种福报,干嘛还镇日忧愁赚不到钱呢?上有高堂可以好好孝顺,既然没钱享受,出外散散步总可以吧!阳光、空气不会嫌弃、拣择我们,树荫不会看到你来了就故意转身,翻个方向。你走在路上和大家打招呼,谁知道你没钱啊!「没钱」两个字将你打败了,你把这一点小忧愁扩散出去,觉得世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事实上十不及一,剩下的都是自己渲染的。 电视上常常报导不幸的消息,这个社会好像不幸的事件特别多,不管是亲子间的不当关系,或者车祸连连……各位想想,台湾每天有几万部车来来往往,车祸有那麼多吗?我们那麼常开车,真正发生事故的有多少?所以不必一上车就担心车祸,只管把车开好,何苦杞人忧天?这是烦恼的DNA! 烦恼之所以产生,有一个基因,主要由於我们会去承接、渲染、扩大。譬如别人说我们的是非,你当耳边风,不就没事了嘛!但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反应:「他说了我什麼什麼……真可恶,这样说我……」结果你把它承接下来了,烦恼也接踵而至。这是一般凡夫。 别人说你三分,可能三句话讲完便算了,其实他也不以为意,但来了个大嘴巴告诉你:「某某人说你怎样怎样……」你是个傻瓜,因为你通通承接下来了,气个老半天不算,甚至还可能气一辈子,因为语言的伤害会让人一辈子难以复原;被是非中伤,可能让你一辈子都带著那个烦恼。但,你为何要去承接?「不要讲了!我不听了!」这不就没事了?可是偏偏去接受,这不打紧,还渲染无度,产生怀疑。 有个人说:「要小心喔!外面流行机车党抢东西,看你的样子很容易被抢。」我看那个人最后会住进精神病院,为什麼?这多恐怖啊!人家可能只是提醒你小心而已,但你烦恼即起,只要有人从后面骑机车过来,总是被吓一跳。这不是烦恼的DNA在作祟吗? 这种DNA让人一直制造烦恼出来,我们必须想办法将它除掉。然而,断烦恼的DNA必须自己去培养,要有本事拥有断除烦恼的基因。俗语说:「谣言止於智者。」有智慧的人,烦恼是不起作用的。 这阵子台湾的加油站不知是在卖油,还是在开百货公司?最初送很多卫生纸,有传言说卫生纸没消毒,结果就有很多人烦恼了,用卫生纸之前都得先问问是不是加油站送的。 再来开始送矿泉水,於是又谣传那些水被汽油薰太久了,里面都含铅了。然后又送洗碗精、送汽水,那不是样样都出问题?谣言确实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造成了困扰,总有一些无聊的人想标新立异,表示自己的先见之明,他只是大嘴巴,无心爱秀一下,可是会承接烦恼的人就把它带回去烦了。 烦恼在哪里?是非在哪里?在愚痴的人身上!在这一个教育普及的繁荣时代,还有这麼多愚痴的人会去接纳烦恼与谣言!想想自己是否也无端招惹出一堆烦恼? 提醒诸位,不仅仅是外来的种种资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况。你毋须承接它,否则烦恼悄然孳生。换句话说,不承接烦恼是你断烦恼的根本基因。而要如何能够不承接呢?关键就在於我们的人生必须定位。 从佛教的专业训练来看,人生的定位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但简单来说,对於生命存在的现状、对於我们这一生,必须拥有信心││这是智慧的肇始,若非如此,即是愚痴的开端。身为人,不管你怎麼定义,唯有佛法能够肯定你生命的存在与价值,若无法肯定,其他都是多余的。 不要建立於外在的东西上面,外在任何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你对一个人有信心,他死了你怎麼办? 从小至今,我有几个不错的好朋友,这辈子能跟他们相处,我觉得无上光荣,因为他们教了我很多,让我知道这世界有多麼广大与美好。可是当我有点喜悦,想找好友来分享时,他们却都已经回苏州卖鸭蛋,离开世间了。虽然我对某人有信心,可是他年纪比我小,却比我早走,怎麼办?很多人对珠宝的价值有信心,哪天情境一转,珠宝何用?外在因素可长可久,但毕竟都不可靠。 生命的相会改变,然而生命的存在却是永恒的。我们对自己真实的生命若是无法肯定,毫无价值感,此生便注定随波逐流,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肯定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后,其他没必要的,自然可以割舍。 我所谈的「生命」并非指色身。我们必须去感受,这个身体也属无常,并非永恒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是什麼,你必须自己去肯定。这部分可以透过种种方法譬喻,但你必须先肯定它,能够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存在以后,才将自己的生命定位。一旦你能为自己的生命定位,接下来就是精进了。一个人若能在工作中学会肯定,那他会持续精进将它做好。不是为了薪水或升官,只是做好就自然感到喜悦。能有这种生命的质感,那他也会具有高度的宗教和生命情操,这种人会活出火花,他的生命将光辉耀目、灿烂异常,无可取代。 许多人很会赚钱,因为他们拥有「第七种识」。我称「第七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以外的一种识性,那种识性很厉害。他很会赚钱,即使坐著看一看、摸一摸,便知那块石头有价值,也不知道为什麼,他拿去卖,人家一开口就说:「这是一块玉。」他看到的倒不是石头里的玉,而是接触到石头便感觉到钱。我们不妨将这种能力解释为「对生命的一种执著」。你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这份执著?有的话,喜悦、幸福便自然会涌现。 生命与人生的定位前面已经谈了很多,现在要谈的则比较具体。就修行的立场言,这个定位其实是一项很伟大的工程,生活中可以简单地把工作视为一种定位,那麼,进一步将「定位」扩及人生的五大议题││事业财富、健康、夫妻、子女、老人││你定位在夫妻上面,就以夫妻的和谐、共识为原则,如果财富不足,那就不要管嘛!夫妻好就超过一切了;假如认为健康最重要,那就好好珍惜色身,至於其他的就随缘罢。怕的是凡夫老定位在烦恼孳生的地方,身体不好便一直求神问卜搞偏方,那样一定没完没了。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相对因素,传统经济学谓之「相对利益」,这五个议题在娑婆世界难以样样完美,能具足愈多当然愈好,万一不行,相权之下取其一作为此生之定位,那就珍惜此一因缘。譬如你一人两袖清风,什麼事业也做不成,那做乞丐总可以吧!反正风水轮流转,总有一天轮到你嘛!活在什麼时刻,就珍惜著将什麼事做好,一旦产生喜悦、引发兴趣,你会发现人生很美,其余种种皆可不予计较。这是个很重要的人生观。 一味争胜是现代人的通病,假如这算是严重的病,它的病兆就起因於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兴起。近代西方经济学的社会价值观,就设定在人的欲望与竞争上。原本我们的欲望非常少,但竞争经济学透过一种手段,让欲望无限成长。欲望怎麼来?透过模仿。竞争经济学就是透过人性的模仿,激发无限的欲望,而后达到追求最高利润的目标。 就基本理论而言这些都没错,可是我们发现,争得到固然很好,争不到却又非争不可时,那就会不择手段了。人性便在这当中成为被牺牲的成本了,我们所恐惧、担心的也在这里││人性消失了。 人性的某些弱点原本是中性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一个宁静的状况,但是透过竞争,却成了弱点。每个人各有优缺点,尤其在财富、夫妻感情上面。现在受模仿的因素影响,撩拨欲望,所以每个人都觉得糟糠之妻可弃,先生也不好,为什麼?因为模仿!觉得别人的先生、太太比自己的好,完了!人性被牺牲了!人性在哪里?在於夫妻的共识与和谐。要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怎样和谐相处,但是模仿引发欲望,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这一道共识和桥梁。 我们看到了竞争型的经济学对人性的戕害,当然,我们不否认其经济理论、思想架构为今日社会的文明成就所累积的福报。比起五十年前,我们多了很多东西,但有没有真正享受到呢? 刚才提过,假如你的烦恼扩散、渲染出去,绝对感受不到豪宅广厦的存在,既然这样,那请问这种经济利益所带来的福报,你享受得到吗? 以往看古早的电影,火车都都都走过的那种情境,看起来很萧条落后,而今你却说:「好温馨!」一根电线杆上挂著一盏灯,发出微弱的灯光,也成了温馨的画面。如今高速公路灯光灿然,五十年前怎麼想像得到?但当你飞车经过时,是否感受到那种成就、幸福与美好?你若是没有感受到,那它根本就不存在嘛!你也没享受到嘛! 我们小时候,四十年前那个年代,羊肠小径、灯笼花、石头路、路边小草、翻飞的蝴蝶,跳跃的兔子……好美啊!今天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你感受得到经济的繁荣与幸福吗?感到很温馨吗?都没有! 我们来到这世间几十年的努力,不都为了这些吗?为何得到以后,却反而茫无所觉呢?因为我们让自己消失了,所以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提醒各位,奋斗不是竞争来的,不要再从竞争下手了,不要模仿了,不要增长欲望,而应享受这些福报的存在。假如既有的你无法享受,又要求一个更大的欲望来涵盖现有成就的话,那个欲望会打垮你现有的成就。我们要珍惜现有的成就,欲望不要无止无尽,否则一旦它摧毁了既有的成就,会比以前一无所有时更痛苦。 我们应该发展出属於人性的经济学,宁可和谐、缓慢,物质不一定要快速增加,但已经拥有的,一定要好好享受。很多人家里厨房、餐厅、碗盘等等皆是一流设备,却成天吃外食,那这些设备何用?感受不到其幸福与成就,终究是无意义的浪费。 有钱固然很好,但有钱而不懂得用心灵去享受的话,其实也只是钱的奴隶,不是幸福。为自己、为社会、为家庭、为子女,绝对不要增长欲望,个人努力所获得的,都是值得庆幸与享受的。假如现有的不好好珍惜,而以更大的欲望作为追逐的目标,我们将会丧失眼前的一切。 记得!既有的不能用心去享受,等於没有。 录于海云继梦《生命故乡的呼唤》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19/12/4583240_294020950.shtml摘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给四年后的自己 -来自2020年2月29日 (吉太阳)
- 氛围超好的【习惯养成自习室】公益 (刘稳稳|习惯)
- 华东大二生如何打破信息差? (AAA龙尾虾灯)
- 「21天100小时」专注力•学习力 (同学请坐)
- 2015 To be better me 努力让自己羡慕自己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