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为学日益
栗子酱(钱少少,人好好,事了了。)
四八。 为学日益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现在讲的是《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篇“为学日益”。 是第二小节第二篇。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知识对于从事“学”的人来说,就是每天都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量,知多、懂多、会多、事多、收入越多,多多益善。 ——但对于从事“道”的人来讲,这种知识的数量,却是每天都在减少。 怎么会这样呢?到底谁才是对的呢? 答案的关键还在一个“心”字。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 “为学者”所认为的“益”,只是杯子中水的增加,水平的升高,但总有满得一天,溢出的时候。 “闻道者”的“益”,却是杯子本身容积的增大,越往里倒水,水平却在下降——“损”了。不是漏掉了,而是杯子增大的速度大过水的增加速度,怎么倒水也不会倒满。 所以说“损益”是相对而言——“为学者”的“水之益”,就是其本身“杯之大损”;“闻道者”的“水之损”,源自其本身“杯之大益”。 就像我们每天吃饭——吃饭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谁的胃大吃的多,而是为了消化食物,吸取营养,滋养身体。吃到肚子里,多而不化,快而愈出,那是造粪机器,肠胃功能紊乱。 胃功能强大消化细致,肠运作正常吸收彻底,这就叫喝凉水都长肉。 现在再回头看这两句话,就觉得二者并不矛盾: ——“为学者”天天益学增智,但没有看到学智的目的不应是学智本身数量,而是学而化之,为了开阔心胸,打通心灵。 ——“闻道者”就是从“心”的根本出发,一切学智都是为了滋养心性,所以学智到了这里,都要被消化干净,吸收彻底,最后无迹可寻,却是了然于胸,成就气质。 “学者”以繁为荣,枝叶曼天,逐末不止。 “道者”化繁为简,一剑封喉,归根而已。 “为”,下手就实也,故“为学”不可务虚; “闻”,鼻通脑、耳通心也,故“闻道”一实便失 ——老子只此“为”“闻”二字,早已大白天下,而我只是徒费口舌,自圆己说罢了。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说:从“闻道”开始,从道之人在“道”中,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对应的三个境界。 “损之又损”。 “损”,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简单的说就是四个字:化“学”成“德”。而且不是一次就搞定完事,而是需要不断地磨炼,反复地操作,耐心地求证。因为“益”有终,而“损”无穷——所以可以“一损再损”,“损之又损”。 这里还处在学智的处理阶段,消化吸收过程,练习“化有成无”的初级。主要体会的是:心之“有用”——只有仔细用心体会到“心之力”,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这是从道的入门阶段——“损”的阶段,达到的是“闻道”的境界。 “以至于无为”。 当在“损”的阶段体会到“心”了,再以“心”会“心”,提升到“化无为无”的阶段——这里要体会的是:心之“无用”。注意!不是“无心之用”,不可混淆。 心之“无用”,是对应于前个阶段心之“有用”而言的。 这两个阶段其实没有太明显的本质划分,因为都还在作用于“有”——就像吃饭消化后,转化成营养,即使化作气,看不见测不出,但还是“有”。“有”什么?“有心”还在啊。不过是“心之无”在动用,“心之无”在“为”——“以至于无为”。 所以我们外面看到的“心之有”,看不到“心之无”,更看不到这种“无”的动用。只有从道的人自己心里知道,别人不足道,也无从道来。 这是从道的中级阶段——“无为”的阶段,是“悟道”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 当领悟到心的“有之用”和“无之用”后,就到了“化无为空”的阶段了——“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空中万有。这里就无从体会了,因为心已经从“有”上升到“无”——“无心”了。 无所依凭,空空如也,但却能幻化万千,生息万物——“无不为”也。简单理解,就是“无所不能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能“无不为”的“无为”是“无心之为”,到这里才可以说:——“无心之用!” “无心”,故“无为”;“无心之用”,故“无不为”。 “无为”,就是“为无”;“无不为”是“这种无为”的必然,也是检验“这种无为”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要说“这种无为”呢?因为“这种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同于上句的“无为”——“以至于无为”。 “以至于无为”是“心无之为”,心还在; “无不为”之“无为”是“无心之为”,心已无。 ——区别的根本是“心之有无”。 “无不为”之“无为”,是“无”的最高境界,也是“无”字的根本之义。“无”字,古字就是如此写法。它不是“無”字的简写,而是比“無”字还早就有,就是这四划。在道家的“无”字还有种写法,是“无”字的左上多一竖,下面多四点,象是取“既”字的右半,下面加四点水——意思就是在“无”字下,再加一把火,把心再炼没了。提炼后就是比“无”更高的东西——在“无”之上,是“无上”。 先说这么多,理解老子要表述的意思就行了,深入解释就不能只凭嘴说了,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是“空空”相对、以“空”对“空”,而是“空”生万有,“眇”用无穷。理解到此即可,再说就成神话故事了。 因为这是从道的最高阶段——“无不为”的阶段,是“得道”的境界。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要是把刚才讲过的消化了,这句话就很容易明白。上面不懂,这里越解释,就越复杂,所以我就简单解释。回去你们看完前面的笔记,把“有心”“无心”,“有用”“无用”,“有为”“无为”到“无不为”都能理顺了,自己就可以解释了。不用着急,“道”本来就不是一天就能走通,“道理”也不是一堂课就能讲明。存疑问阙,持之以恒,必有所得。 回到本句的解释,说的是上面达到最高境界“无为”之人,他不是“得道”了吗?不是“无所不能为”吗?那就让他来做我们这等人认为最难做的事情、顶尖的事儿——“取”个“天下”,来让我们看看你的道行吧。 老子就知道你们这帮小子会出这样的难题,必有此一问!对“得道”者来说,这是“非问之问”,姑且作“非答之答”—— “要知道我是怎么用‘无为’‘取天下’?就是不给天下惹事,让天下无事,就是我的‘取’,就是我的‘道’。要是我捋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天下!我来啦,那天下就惨了!这叫没事找事,无事生非。要是这样做就可以‘取天下’,取的也是‘有事之天下’,而不是太平天下!” 当然这是我的演绎之词,不是老子的话。 我们就正经地说老子的意思吧: “因为最高的‘无为’是‘无心之为’,所以天下对于我来说,就是我自己——‘心’即‘天下’,‘无心’即‘无天下’。‘无心为天下’,就是让天下顺其本心,得其本性,故天下无事。天下‘恒无事’,皆因我‘无心之为’。如果‘有心’为之,天下就以我‘有之心’为心,不再是原来的天下。就算是你们意义上的取得,也是在我‘无心’的对立面,也会有失去的一天,这样做不是我所说的得到。因为你们做的是‘有心’之为,所以‘有事’,以‘有为’取‘有事’之天下,是永远取不到的——不足以取。‘有为’能取到的,只是‘天下之事’——那还是你自己惹的——罢了,而不是真正的天下——‘天下之心’!” 如果大家真能理解到此,老子就笑了。 本篇说的是:圣人“无心”而“恒无事”,以“取天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总结曾仕强讲《道德经》“常道”与“非常道” (王小姐)
- 道是什么? (捷径)
- 准备建个道德经体悟交流群,交流体悟的心得,闲聊的不要打扰... (传真)
- 求助《道德经》书友 (静心读书成长)
- 事物发展变化之道~捷径 (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