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一次作业(第六组)

慕儿

来自:慕儿
2013-10-10 11:10:4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0-10 23:01:0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0-11 10:33:55

    Abby同学 ,你是直接给我们把这两章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啊。嘿嘿 ,灰常感谢滴说。不过认真的说哈,是真的细致。比我的强多了。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0-11 14:23:32

    楼主啊,你这个太强悍了,光看这个篇幅我就膜拜了。内容好详细啊,辛苦了啊。

  • 婔歌

    婔歌 2013-10-11 17:18:37

    我也觉得,哈哈,Abby同学,就像是在对两个章节进行筛选摘抄。但是,不得不说,摘抄的很有条理性,适合做笔记。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0-11 19:15:20

    楼主挺细心的哈,还把书页附录在具体事例后面。但是对于“问题二、章节比较”就有点那啥的嫌疑哦。。。。。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0-11 19:21:5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你和萨冈同学有考虑到相同的地方哦,就是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背景影响了他们的写作风格,英雄所见略同哇。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0-11 19:23:44

    吼吼吼,我是英雄!!!!

  • 一一

    一一 2013-10-11 21:13:0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1:18:33

    楼主 我幸好没有 用手机来看 这说明你作业写得好认真的呀

  • 一一

    一一 2013-10-11 21:18:56

    婷婷做的确实细致,还记得当时你在那挑盗版书的错别字,熬夜看书,好认真的说。。。

  • 慕儿

    慕儿 楼主 2013-10-11 21:37:28

    婷婷做的确实细致,还记得当时你在那挑盗版书的错别字,熬夜看书,好认真的说。。。 婷婷做的确实细致,还记得当时你在那挑盗版书的错别字,熬夜看书,好认真的说。。。 一一

    坐到凌晨两点的我,屁股真心疼了两天,呜呜

  • Yvonne

    Yvonne 2013-10-11 21:51:39

    Abby,你这知识点列得真是佩服,终于知道你为什么熬那么久的夜了。先看到你全写的迈尔斯的教材,以为你后面会专门写乐国安的教材,结果看乐国安教材的时候你有把迈尔斯的教材跟他对比,为什么你前面写迈尔斯的的时候不也同时和乐国安的对比呢?个人觉得如果同时对比的话会更加明显。你所列的比较的地方都有例举书上具体的例子,很棒哦!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0-11 22:40:05

    楼主,我和你的观点不太同,我觉得乐的教材相比迈的教材内容更清晰一点,则迈的教材内容混乱一些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3:42:58

    楼主,我和你的观点不太同,我觉得乐的教材相比迈的教材内容更清晰一点,则迈的教材内容混乱一些 楼主,我和你的观点不太同,我觉得乐的教材相比迈的教材内容更清晰一点,则迈的教材内容混乱一些 淡定姐

    我也同意你这个观点 是不是我们都被毒害太深了呀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3:43:31

    吼吼吼,我是英雄!!!! 吼吼吼,我是英雄!!!! 嘿呦喂

    哈哈 看出来了 恩 good boy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3:44:5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恭喜你啊 终于把它挂上来了 不容易啊 恩有达到作业要求 对于具体章节 比较得也很仔细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3:45:35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写的蛮不错的 还引用了一些例子 做到了有理有据 赞一个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0-12 07:09:40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你比较的很详细,因为你把概念都打出来了,这样很细,看起来很舒服

  • 慕儿

    慕儿 楼主 2013-10-13 09:13:01

    楼主挺细心的哈,还把书页附录在具体事例后面。但是对于“问题二、章节比较”就有点那啥的嫌疑哦 楼主挺细心的哈,还把书页附录在具体事例后面。但是对于“问题二、章节比较”就有点那啥的嫌疑哦。。。。。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没有任何抄袭哈,内容太多,打的慢交得迟,全是看了书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哈

  • 慕儿

    慕儿 楼主 2013-10-13 09:21:16

    Abby,你这知识点列得真是佩服,终于知道你为什么熬那么久的夜了。先看到你全写的迈尔斯的教材, Abby,你这知识点列得真是佩服,终于知道你为什么熬那么久的夜了。先看到你全写的迈尔斯的教材,以为你后面会专门写乐国安的教材,结果看乐国安教材的时候你有把迈尔斯的教材跟他对比,为什么你前面写迈尔斯的的时候不也同时和乐国安的对比呢?个人觉得如果同时对比的话会更加明显。你所列的比较的地方都有例举书上具体的例子,很棒哦! ... Yvonne

    那个写了的,在第一个“乐国安版教材:”处,只是他的没迈版抢眼点多所以写起来相对较少。

  • 慕儿

    慕儿 楼主 2013-10-13 09:29:16

    我也同意你这个观点 是不是我们都被毒害太深了呀 我也同意你这个观点 是不是我们都被毒害太深了呀 kenzo

    可能乐版内容少,语言简单一些,是我们所学教课书的样板的原因。迈版偏社会学,用的更多的是社会现象的实验,我们的学习以心理学理论为主,脱离太多对社会的认识,所以看迈版很多例子时觉得陌生,可能对它产生一些排斥

  • 一一

    一一 2013-10-13 14:10:04

    恭喜你啊 终于把它挂上来了 不容易啊 恩有达到作业要求 对于具体章节 比较得也很仔细 恭喜你啊 终于把它挂上来了 不容易啊 恩有达到作业要求 对于具体章节 比较得也很仔细 kenzo

    是啊,拖着各种病症的我也好可怜的说,不过还是及时交上来了,应该会有很多不足,希望大家多多指出哈。。。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0-13 18:01:00

    这楼主交个作业也是一波三折的,我也好不容易见到了庐山真面目,不得不佩服啊,打那么多字。你可以把你找的错别字也拿出来展示下,哈哈

  • 慕儿

    慕儿 楼主 2013-10-13 19:07:10

    这楼主交个作业也是一波三折的,我也好不容易见到了庐山真面目,不得不佩服啊,打那么多字。你可 这楼主交个作业也是一波三折的,我也好不容易见到了庐山真面目,不得不佩服啊,打那么多字。你可以把你找的错别字也拿出来展示下,哈哈 ... 想要去远方

    明天上课把书拿给你看你就知道了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0-21 22:32:09

    楼主,这个字数略微霸气了呀,内容太详细了,比较得很全面,赞一个~

  • 萨冈

    萨冈 2013-10-22 16:08:13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22 17:09:3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除了对这两本书的内容体系之类进行了比较外 g还谈论了自己对这两本书的理解 赞一个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0-22 21:08:41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我也比较了侵犯这一章的内容,对比了我们写的,你的内容比我写得仔细,你阐述的两个作者提出某一个理论的方式的不同我在写的过程中没注意到这一点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0-22 21:10:4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我也觉得,两本都是社会心理学,不同的作者差距咋这么大呢,多读读不同的版本,会受益匪浅的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0-22 22:58:17

    楼主写的详细有序,就连书里的错别字都甄别出来,而且章节比较写的非常具体易于理解,非常不错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0-23 06:48:01

    楼主写的详细有序,内容太多了,佩服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0-23 06:48:46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比较得很仔细,内容和结构都做了分析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0-23 06:49:4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对比得很认真,很仔细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0-24 20:36:45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对于两本教材的大致比较有点点简单噶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0-24 20:45:0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格式比较好,方便阅读,学术性,阐述性,可读性,实验方面都做出了比较,很好,很用心。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0-24 20:50:11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你提到迈版的书“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其实刚开始我是真的没察觉出来的,直到唐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我才发现我有时候看问题真的很表面、很浅显,这点应该向你学习。

  • 伊始的夏天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0-24 21:08:37

    楼主把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进行了明确对比,有理有据啊,不过楼主说的乐版的简洁更易理解我有不同观点,简洁是很简洁,可是理解起来不如迈尔斯的例子那么生动形象。

  • 伊始的夏天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0-24 21:19:4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你那个侧重点的对比非常好呀,是全文亮点,章节对比非常细致

  • 伊始的夏天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0-24 21:23:5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你的排版让我们很容易比较出两本书的不同,两本书内容差异真的好大啊,就算同是偏见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答案都很不一样。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0-24 21:58:1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风格独到,举例也比较详细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0-24 21:59:4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排版很好,清晰明了,比较也很详细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0-25 00:25:33

    楼主的比较很详细 而且能够突出自己的观点 把知识点很好的规整起来为比较作了充足的准备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0-25 00:28:4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章节的比较很精彩 能多点整体的就更好了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0-25 00:31:5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总体的比较有一个模板看着内容很清晰 章节比较而已多点具体的知识点解释吧 这样大家会看的更明白一些

  • Yvonne

    Yvonne 2013-10-27 20:10:0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两章的内容比较得很详细,不错,但是为什么乐国安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迈尔斯的是“人的社会心理学”啊?

  • Yvonne

    Yvonne 2013-10-27 20:12:4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对两本书和两个章节的比较都很详细,不错不错,这就是慢工出细活吧,赞一个!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21 21:10:2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两本书的差异可能确实和作者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你最后总结得很到位哦,来了不点个赞都不好意思,哈哈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21 21:12:4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写的很有调理,让我一看就明白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可能和乐国安教材的风格很像吧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2 14:13:08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所选择的两章比较的还比较详细 我觉得多说明几个书中的例子会更完整哦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2 14:14:55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嘿嘿 开头 开得好 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分点描述 清晰明了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2 14:17:15

    还有楼主的比较非常好 比较的很很细致 看得出来是花了大功夫啊 能够作为我们了解两本书的索引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1-27 20:27:30

    楼主辛苦了 写这么多不容易 敲上去更不容易 把两本书的知识点都列出来 这样看起来更直观些 对于没看过这两章的同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1-27 20:29:24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我比较赞同两个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两本书的结构不同这一观点 虽然不是最主要的 但是确实必不可少的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1-27 20:31:4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亲 我来点赞啦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07 16:52:20

    楼主的比较很详细很全面,看得出来很认真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07 16:54:3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两本书比较的挺不错的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07 16:55:20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条理清晰,看的方便,很好

  • X丶

    X丶 2013-12-12 16:21:01

    楼主比较得很小,很详细啊,每一点的知识点也比较得很清楚,很详细,看得出来把书看得很用心,赞!

  • X丶

    X丶 2013-12-12 16:24:41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听老师讲解,以及自己读下来的感受,我也觉得是这样。

  • X丶

    X丶 2013-12-12 16:29:10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从两本书的序言、目录以及通过举例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比较,比较清晰的比较了两本书的不同点,后面对章节的比较也不错,还提到到相应章节一些比较经典的实验,很好。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2-13 14:31:10

    楼主写的好多~ 着实的吓一跳,但是多而不杂,条理清晰。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2-13 14:33:04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不仅仅比较了两本书,还在最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很好。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2-13 14:35:0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我觉得一个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人会不会被迈尔斯的书吓一跳~ 仅仅个人观点~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5:57:53

    Abby。。。。在分析具体章节的时候真的太细心了,对于具体的点也分析的很深入,赞一个。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5:59:21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虽然说楼主说是个人观点,但是我想是在仔细阅读之后深入思考才会爆发这些智慧的火花吧。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6:01:1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逻辑清晰,结构分明,感觉可以直接去作为讲课的提纲了。赞一个。

  • 婔歌

    婔歌 2013-12-17 23:24:3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对章节的对比,真的是太详细了吧。如果对整体比较也稍微多说一点就好了

  • 婔歌

    婔歌 2013-12-17 23:26:1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综合比较和章节比较都很详细哈,不错,不错。而且分了点,用数字标明了,清晰明了。

  • 娜

    2013-12-17 23:49:59

    楼主比较的太详细了,内容丰富,看得出来对这个作业是非常用心的做了。

  • 娜

    2013-12-17 23:55:4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对于两本书的比较有一点少,下面关于两章内容的比较还比较详细。

  • 娜

    2013-12-18 00:00:21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对比的比较详细,另外对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的看法比较赞成。我们的确需要从不同的书中进行对比学习。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11:54:38

    哥子,我觉得你太厉害了啊。对比的这么详细,连图片什么都拿出来说了。你的作业简直就是笔记啊,文章中的话也提炼出来啦。看来最该膜拜的是你啊。。。。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11:55:5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这位同学的也是相当的详细啊。比我的强多啦,哎,自愧不如啊。看来大家在课后完成作业的时候都还是非常用心的呢。。。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11:57:5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就两本书的整体比较来说,就已经非常好了,楼主从体例、可读性等方面看到了很多同学没看到的东西。章节之间的对比更是详细。。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19 22:16:51

    为楼主的认真态度,必须大赞一个,少有人可以写到那么细致,其次分析虽然有点冗长,不过面面俱到,体现出了细腻的心思,耐心的优良品质,嗯,很好很强大。。。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19 22:24:5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对两本书的对比清晰明了,结构清晰,知识点突出,是认真看了书的好学生,思路也比较慎密。。。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19 22:30:3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从点与点之间进行分析对比,整体的对比性稍弱一点,不过从这些点也可以小见大,细致有加,如果整体上加以对比一下就更好了。。。

  • 木木

    木木 2013-12-19 22:40:4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可以看出还是仔细看了书的,

  • O(∩_∩)O~

    O(∩_∩)O~ 2013-12-20 00:26:41

    楼主对于这个是否有彩图还是挺纠结的,哈哈!不过说实话,有图画的书看起来的确比全是字的有趣多了。

  • 木木

    木木 2013-12-20 00:29:06

    lz从知识点上进行比较,看得出来很用心哦

  • 木木

    木木 2013-12-20 00:31:02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从相关概念的定义上对两本书进行比较,很直观,不错!

  • O(∩_∩)O~

    O(∩_∩)O~ 2013-12-20 00:31:42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的确,迈版和岳版对很多社会行为的解释完全不同,迈版更详细切语言通俗,能引发大家思考,乐版知识枯燥,与迈版思考角度完全不同。

  • O(∩_∩)O~

    O(∩_∩)O~ 2013-12-20 00:32:56

    关于知识点的阐述很简洁明了,不像我都写在一坨了,下次我也要像你学习。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2-21 23:38:2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二楼对两本书的分析充分体现了出自己的观点,整体感觉不错。就开头说的迈书是人的社会心理,乐书是人的社会心理较为模糊,易产生歧义。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2-21 23:40:1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对两本书的分析详细合理。非常不错,点赞。

  • 007

    007 2013-12-22 00:35:17

    lz你的思维太广阔了,点赞

  • 007

    007 2013-12-22 00:36:24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大多数都喜欢Myers的,但是不利于考试

  • 007

    007 2013-12-22 00:37:25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把具体的章节列出来了,很有创意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2-24 22:38:47

    楼主对比的非常细致,具体页码都有对比,值得学习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2-24 22:49:1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

    赞同,迈版书确实更有趣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2-24 22:54:3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

    总结的非常有条理,也很详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