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一次作业(第六组)
来自:慕儿
2013-10-10 11:10:42
问题一、两本教材的比较: 迈尔斯版教材:目录前有彩图,是对后面内容的一些举例彩图(如第一页彩图3对应正文325页的关于吸引力的匹配现象),这很能激起我们对图片表达的信息及对这本教材的兴趣。在课文中相应内容都附有很多图片(如337页中杰西卡对养父母的依恋)或漫画(如376页中留面子技巧:求大的小)加以解释,使阐述内容更丰富。目录1先分大块,确定4大块及下属章节。目录2则是对前面各下属章节的详细概括,以提问-回答的形式引出该章主要内容(如从众章,由5个问题并作答概述了整个章节,什么是从众;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的承诺;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等)。同时这个详细的目录也呈现在152页从众这章的开始,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思路很清晰。 每章开始的左侧由一个名人名言引出内容,先以几个例子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要解决的几个大问题,即本章的内容,让读者带着疑问好奇继续读下去。每一个章节就围绕着几个大问题解答而展开。有时会穿插一些寓言、名人名言、名人做的一些报告、实验指导语、语录等文字说明对内容进行有效阐述。课文中穿插着“聚焦、研究背后的故事”对内容的一些解释和扩展。每个问题阐述完后将有一个“小结”对前面所述进行总结,以至于看完众多内容后不会太混乱。每章以“个人后记、你的观点、联系社会”结尾,带着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反思我们自己的的行为和学习心得和联系社会现象的相关研究。本书突出特点是举例很多、内容多、但理解有些困难、前后联系很紧,跨越大,因为在看后面时涉及前面的内容,看前面时涉及后面的内容(如369页第12章的内容涉及第10章的攻击行为)、作者以自身亲身经历讲述(如311页我所在的大学里,),很有特色。但它没有对重要名词定义,如332对什么是爱情?只是讲了很多别人的理论没有切实的下定义。详细阐述时多以根据小提问引出某人的理论或直接描述某人通过什么实验得出相应结论。举例时很有广阔性,扩展性,涉及多方面,数据性强,如321页美容业不断发展,例如,在美国美容手术在1997-2002年间增长228%。迈教材通过对理论问题反复推敲,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小节,有学术性。 乐国安教材:该教材无彩图,相应内容附图很少(就利他与攻击一章中只有两张图片337页的男性染色体图和344页的侵犯本能图),而迈教材就利他一章就有23张图或表,且和迈教材中相似内容附图差异大,从这点来说乐教材内容可读性不及迈教材。乐教材中有关于一些心理学家的实验设计图(如206页中关于接近效应的经典研究实验图),这些图让我们在理解实验时更容易些,也加快我们对内容的分析领悟。并且在每一小节都会在“前景人物”栏单独介绍心理学家(如97页介绍格奥尔格.齐美尔),让我们能大致了解相关心理学家的理论。教材正文直接由提问引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回答来阐述整个章节。理论性很强(205页根据伯恩的理论,),通过举例,实验研究,相关理论及解释,延伸阅读阐述,内容篇幅相对较少,但简单易懂,可读性高,只是没有像迈教材前后总结概述使内容有些混乱。重要名词有明确定义,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举例时多以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例子为主,如217页相似性极大地影响了喜欢,譬如儿童、大学生、住院病人、实习医生、和酗酒者,当两个人的观点态度相似时,人们会对对方的性格作出更为积极的推测。 两本教材都附有漫画、表和流程图,表中数据的显示让内容更具可信度,漫画不仅增加趣味也加深了我们对一些东西的思考,流程图让我们更有逻辑的理清思路,两本教材都有可读性,迈版更有学术性,阐述内容更丰富。 问题二、章节比较: 比较章节1:吸引和亲密 迈尔斯版:吸引和亲密,即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知识点:1、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因素为: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与互补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关系中的回报。接近性包括:地理距离、功能性距离、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相互交往的期待、、预期的喜欢、熟悉重复(曝光效应)。外表吸引力包括:吸引力越大约会几率越高、匹配现象或品质交换、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得就是好的)、真正的吸引力是完美的平均、社会比较(对比效应)、我们所爱的人都更有吸引力。相似性和互补性包括:物以类聚、相似性导致喜欢效应、不相似导致不喜欢、互补的人可能吸引可能排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包括:喜欢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的人、归因(赞美归因为讨好)、自尊与吸引(自尊受挫极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易被别人吸引)、获得他人尊重(喜欢一开始不喜欢而后来喜欢我们的人)。关系中的回报包括:我们喜欢能带给我们回报或那些与回报事件相联系的人。 知识点2、什么是爱情?爱情三种基本形式: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 大体分为:激情之爱、伴侣之爱。激情之爱是指由于我们在生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唤醒而知觉到的心理体验。持续的目光接触、点头和微笑都是激情之爱的标志。情绪的两因素理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作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地归因于这位女性。伴侣之爱是指一种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形成的稳固而温馨的爱情。 知识点3、那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因素为:依恋、公平、自我表露。依恋包括:安全型,回避型,不安全型依恋、公平包括:吸引的公平原则(感情双方付出和得到的应成正比)、长期的公平包括(不马上求回报)、处于公平关系中则满意程度越高。自我表露包括:表露互惠效应(个人自我表露引发对方自我表露)。 知识点4、亲密关系是如何结束的:离婚、分离的过程。离婚的因素:个人注意文化价值观、年龄、受教育水平、相似性。 乐国安版: 1、人际吸引 知识点:一、吸引的回报理论:我们会被那些出现对我们是一种回报的人吸引。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接近性、熟悉性(曝光效应)、外表吸引力(光环效应,刻板印象,对比效应)、其他个体特征(能力,个性品质,致命吸引力)、相似性和互补性(匹配原则,相似催生吸引理论,期望-效价理论补偿作用)、相互性 2、爱情 知识点:一、爱情的含义: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二、爱情的类型:同伴式、激情式、浪漫式、占有式、最好朋友式、实用式、利他式、游戏式。 三、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亲密、激情、承诺。 由上分别对两本书同一章知识点的整理可以看出迈版内容显著多余乐版,从大知识分类来看侧重也不同,迈版更详细有四个大问题引出的知识点。研究得也更深,迈版增加了怎样促进亲密关系和亲密关系如何结束的内容。对同样问题的阐述,迈版更全,如对吸引的原因,迈版考虑到的因素更多更细更详,虽然主题意思大同小异,但迈版研究的更多更详细,如接近性不仅包括地理距离、功能性距离还涉及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相互交往的期待、、预期的喜欢、熟悉重复(曝光效应)。外表吸引力还涉及品质交换、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得就是好的)、社会比较(对比效应)、我们所爱的人都更有吸引力。相似性和互补性还涉及不相似导致不喜欢、互补的人可能吸引可能排斥。因素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扩展为喜欢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的人、归因(赞美归因为讨好)、自尊与吸引(自尊受挫极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易被别人吸引)、获得他人尊重(喜欢一开始不喜欢而后来喜欢我们的人)。还提到关系中的回报:我们喜欢能带给我们回报或那些与回报事件相联系的人。就此可以看出知识点上迈版教材更优。乐版知识点少,易理解,相应内容简单解释,但分析因素方面不够深入,是缺陷。迈版以问题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什么是爱情,那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如何结束的4个问题层层推进由原因推出主题,由主题找到促进因素,最后谈如何破灭,有条理,很有逻辑性。乐版则采用是什么,为什么(吸引的回报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展开叙述,最后谈了特殊吸引的爱情结束本章,可见乐版过于简单,不够全面,逻辑性不如迈版。理论依据方面:由于内容出入大,所以在理论选择上有很大不同。迈版中理论来源于某某所说、某某认为来阐释课本内容。乐版中理论来源于,根据某某理论、某某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发现或某某研究表明方式来引出理论,直接介绍引用相关心理学家的理论内容,使读者能理解。就接近性这一因素,迈版理论依据有:莱肯和奥克.特利根的孪生同胞喜欢对方的选择、达利和伯奇德的相互交往的期待也引发喜欢、罗伯特.扎伊翁茨的熟悉诱发喜欢、哈蒙琼斯和艾伦的曝光效应诱发了愉快的情感、米塔的个体喜欢常见的方式展现自我。在乐版中引用的理论依据有:怀特的越住的近越易成朋友、拉塔内物理距离影响吸引。从这样一个小点的理论来源对比可以看出对同样的知识点两本书很大的不同,迈的理论依据更丰富些。从实验依据来看,迈版很注重实验依据,很多理论依据都是实验得来的,有的是社会性实验,如从不同国家选取被试的实验(309页)或做简单的在大学做一些小实验(314页拍照片),或标准实验(318页量表评定),里面的实验很有趣。乐版的实验依据更客观一些,因为里面的实验是更符合实验标准的,如206页对功能性距离的研究和209页对熟悉性的研究,通过其实验设计的公寓结构图及相应的数据,熟悉对不同性质对象的喜好程度的折线图,实验更有可信度。 比较章节2:利他 迈尔斯版:利他,即帮助他人 知识点1、我们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获得回报,避免惩罚、进化心理学、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真正的利他主义。获得回报,避免惩罚包括:极大极小化策略(花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社会交换(付出是为了收获)、内部回报(他人越痛苦则会给予更多帮助,为缓解内疚感会引起助人行为,消极心境有时会增加或减少助人行为,坏心情可能出现好行为,好心情更乐于帮助别人)、社会规范(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性别与助人规范)。进化心理学包括:亲缘保护(基因使我们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互惠(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回报)。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包括:投桃报李的互惠交换,无条件的帮助。真正的利他主义包括:产生共情帮助行为越多。 知识点2、我们何时会帮助:旁观者数量,当他人也提供帮助时,时间压力,相似性。旁观者数量因素包括:注意(注意周围环境人数)、解释(旁观者的解释影响个体的解释)、确定责任(他人在场时责任分散)。当别人提供帮助时即照榜样做的去做。时间压力即时间充足才会提供帮助。相似性包括:相似性偏爱(帮助和自己很像的人)。 知识点3、谁会提供帮助:人格特征,宗教信仰。个性特征体现在男性更常助人,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助人。宗教信仰体现在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助人。 知识点4、如何增加帮助行为:去除对帮助的抑制,利他主义社会化。去除对帮助的抑制:如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正确解释和确定责任以增加助人行为)、增强内疚和加强对自我形象的关心。利他主义社会化:教化道德排除他人的观念、树立利他主义榜样、把帮助行为归因为利他主义动机、习得的利他主义。 乐国安版:利他行为 知识点:一、利他行为的含义特征。含义: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特征:以助他人为目标、不期望任何回报、自愿的、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研究范畴:紧急和非紧急情况下。 三、利他行为的唤起:紧急程度,求助者的需要,助人者能力 四、利他行为的得失:是否值得帮助他人 五、求助者的特点:人们倾向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没有解决问题能力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人格因素(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平等规范)、利他者的性别差异、利他者心境的作用(内部奖赏,消极状态释放模型)、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利他行为有遗传机制)、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如噪声使利他行为减少)、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责任扩散,集体淡漠,评价焦虑)、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七、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社会性强化的作用。 由上知识点概括可以看出,这章内容两本书相差太大。迈版对利他的原因,何时回有帮助行为及如何增加利他行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谈及内容全面,增加了很多新名词,解释很到位。乐版对利他的原因部分讲的也详细,从进化来说,乐版认为利他有遗传机制,迈版则认为是亲缘保护即基因使我们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互惠即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回报。迈版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即产生共情帮助行为越多。迈版如上一章采用逻辑性的4个提问阐释利他行为,即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何时会帮助,谁会提供帮助,如何增加帮助行为。这些问题的回答让我们全面的学习这一章节,提不出别的问题来继续解释利他行为。乐版则是从利他行为是什么,研究范围,如何唤起,有何得失,求助者的特点,影响因素,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模这些小板块来讲述的,和迈版内容大同小异,但感觉有些混乱,条理不是很清晰,整合的不是很好,不如迈版有逻辑。同上章可得,在理论依据方面迈版比乐版更丰富。迈版的理论依据太多,就利他的生物依据因素,迈版的理论依据有:查理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唐德.坎贝儿的独特的无私、戴维.巴拉什的基因利己主义、霍尔丹的亲缘选择、威尔逊的偏爱亲人、罗伯特.特里佛斯德互惠行为、达尔文的群体选择。乐版的理论依据有:达尔文的利他保留,爱德华.威尔逊的利他遗传机制。从实验依据来说,迈版实验有:收到赠品回复电话的实验,对所获恩惠私下和公开的回报反应,房间充烟实验等,这几个实验都用数据说明相关内容,优于乐版。乐版实验有: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事件等级排列,现场实验扮演求助者。相对而言用数据进行的实验更有说服力。
-
嘿呦喂 2013-10-10 23:01:0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0-11 19:21:5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你和萨冈同学有考虑到相同的地方哦,就是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背景影响了他们的写作风格,英雄所见略同哇。
-
一一 2013-10-11 21:13:0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3:44:5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恭喜你啊 终于把它挂上来了 不容易啊 恩有达到作业要求 对于具体章节 比较得也很仔细
-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11 23:45:35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写的蛮不错的 还引用了一些例子 做到了有理有据 赞一个
-
雨后彩虹 2013-10-12 07:09:40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你比较的很详细,因为你把概念都打出来了,这样很细,看起来很舒服
-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0-22 17:09:3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除了对这两本书的内容体系之类进行了比较外 g还谈论了自己对这两本书的理解 赞一个
-
淡定姐 2013-10-22 21:08:41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我也比较了侵犯这一章的内容,对比了我们写的,你的内容比我写得仔细,你阐述的两个作者提出某一个理论的方式的不同我在写的过程中没注意到这一点
-
淡定姐 2013-10-22 21:10:4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我也觉得,两本都是社会心理学,不同的作者差距咋这么大呢,多读读不同的版本,会受益匪浅的
-
雨后彩虹 2013-10-23 06:48:46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比较得很仔细,内容和结构都做了分析
-
雨后彩虹 2013-10-23 06:49:4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对比得很认真,很仔细
-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0-24 20:36:45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对于两本教材的大致比较有点点简单噶
-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0-24 20:45:0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格式比较好,方便阅读,学术性,阐述性,可读性,实验方面都做出了比较,很好,很用心。
-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0-24 20:50:11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你提到迈版的书“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其实刚开始我是真的没察觉出来的,直到唐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我才发现我有时候看问题真的很表面、很浅显,这点应该向你学习。
-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0-24 21:19:4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你那个侧重点的对比非常好呀,是全文亮点,章节对比非常细致
-
伊始的夏天 (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0-24 21:23:5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你的排版让我们很容易比较出两本书的不同,两本书内容差异真的好大啊,就算同是偏见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答案都很不一样。
-
微微烟雨 2013-10-24 21:58:1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风格独到,举例也比较详细
-
微微烟雨 2013-10-24 21:59:4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排版很好,清晰明了,比较也很详细
-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0-25 00:28:4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章节的比较很精彩 能多点整体的就更好了
-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0-25 00:31:5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总体的比较有一个模板看着内容很清晰 章节比较而已多点具体的知识点解释吧 这样大家会看的更明白一些
-
Yvonne 2013-10-27 20:10:0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两章的内容比较得很详细,不错,但是为什么乐国安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迈尔斯的是“人的社会心理学”啊?
-
Yvonne 2013-10-27 20:12:4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对两本书和两个章节的比较都很详细,不错不错,这就是慢工出细活吧,赞一个!
-
想要去远方 2013-11-21 21:10:2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两本书的差异可能确实和作者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你最后总结得很到位哦,来了不点个赞都不好意思,哈哈
-
想要去远方 2013-11-21 21:12:4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写的很有调理,让我一看就明白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可能和乐国安教材的风格很像吧
-
小咪喳 2013-11-22 14:13:08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所选择的两章比较的还比较详细 我觉得多说明几个书中的例子会更完整哦
-
小咪喳 2013-11-22 14:14:55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嘿嘿 开头 开得好 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分点描述 清晰明了
-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1-27 20:29:24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我比较赞同两个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两本书的结构不同这一观点 虽然不是最主要的 但是确实必不可少的
-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1-27 20:31:4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亲 我来点赞啦
-
洛可可 2013-12-07 16:54:3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两本书比较的挺不错的
-
洛可可 2013-12-07 16:55:20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条理清晰,看的方便,很好
-
X丶 2013-12-12 16:24:41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听老师讲解,以及自己读下来的感受,我也觉得是这样。
-
X丶 2013-12-12 16:29:10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从两本书的序言、目录以及通过举例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比较,比较清晰的比较了两本书的不同点,后面对章节的比较也不错,还提到到相应章节一些比较经典的实验,很好。
-
天王盖地虎 2013-12-13 14:33:04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不仅仅比较了两本书,还在最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很好。
-
天王盖地虎 2013-12-13 14:35:0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我觉得一个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人会不会被迈尔斯的书吓一跳~ 仅仅个人观点~
-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5:59:21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虽然说楼主说是个人观点,但是我想是在仔细阅读之后深入思考才会爆发这些智慧的火花吧。
-
月逸爱土豆 2013-12-17 16:01:1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逻辑清晰,结构分明,感觉可以直接去作为讲课的提纲了。赞一个。
-
婔歌 2013-12-17 23:24:3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对章节的对比,真的是太详细了吧。如果对整体比较也稍微多说一点就好了
-
婔歌 2013-12-17 23:26:1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综合比较和章节比较都很详细哈,不错,不错。而且分了点,用数字标明了,清晰明了。
-
娜 2013-12-17 23:55:4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对于两本书的比较有一点少,下面关于两章内容的比较还比较详细。
-
娜 2013-12-18 00:00:21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对比的比较详细,另外对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的看法比较赞成。我们的确需要从不同的书中进行对比学习。
-
嘉沐 2013-12-19 11:55:50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这位同学的也是相当的详细啊。比我的强多啦,哎,自愧不如啊。看来大家在课后完成作业的时候都还是非常用心的呢。。。
-
嘉沐 2013-12-19 11:57:53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就两本书的整体比较来说,就已经非常好了,楼主从体例、可读性等方面看到了很多同学没看到的东西。章节之间的对比更是详细。。
-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19 22:24:59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对两本书的对比清晰明了,结构清晰,知识点突出,是认真看了书的好学生,思路也比较慎密。。。
-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19 22:30:38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从点与点之间进行分析对比,整体的对比性稍弱一点,不过从这些点也可以小见大,细致有加,如果整体上加以对比一下就更好了。。。
-
木木 2013-12-19 22:40:43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可以看出还是仔细看了书的,
-
木木 2013-12-20 00:31:02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从相关概念的定义上对两本书进行比较,很直观,不错!
-
O(∩_∩)O~ 2013-12-20 00:31:42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的确,迈版和岳版对很多社会行为的解释完全不同,迈版更详细切语言通俗,能引发大家思考,乐版知识枯燥,与迈版思考角度完全不同。
-
夏末,秋至。 2013-12-21 23:38:2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二楼对两本书的分析充分体现了出自己的观点,整体感觉不错。就开头说的迈书是人的社会心理,乐书是人的社会心理较为模糊,易产生歧义。
-
夏末,秋至。 2013-12-21 23:40:17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对两本书的分析详细合理。非常不错,点赞。
-
007 2013-12-22 00:36:24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大多数都喜欢Myers的,但是不利于考试
-
007 2013-12-22 00:37:25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把具体的章节列出来了,很有创意
-
早睡苦手 2013-12-24 22:49:17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 比较两本社会心理学的差异 首先浏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乐国安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的社会心理学,而迈尔斯的这本心理学则是人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的大方向有区别的,想当然在对课本的内容和编排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迈尔斯的书中多数都以一个实例作为章节的开始然后一步步的深入递进,而乐国安则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能是由于两位作者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下面就我所确定的两个方面来做仔细的对比:侵犯行为和群体影响。 第一个方面关于侵犯,在乐国安的书中这一整章的内容是侵犯于利他,我主要对比的是侵犯,在书中他是这样定义侵犯。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什么是侵犯行为呢?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判断哪些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返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行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以上4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伤害行为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是先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材料,然后提出了问题,什么是攻击行为,并作出解释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的行为,这定义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与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和工具性(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然后是在乐国安对侵犯的行为做以分类,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分类。 接着乐国安在书中继续分析,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在文中这样讲到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W.James认为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20世纪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把侵略行为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提出了死亡的本能会引起侵犯行为的发生。之后开始在生活学方面解释侵犯,1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发生了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2生物进化学: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3行为遗传学:基因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研究表明侵犯的遗传性随着样本的年龄,侵犯性的测量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4激素活动说,人们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睾丸素之类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通过研究发现侵犯行为和激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在迈尔斯的书中除了以上的几点之外还有提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书中讲到大脑中有专门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如果刺激该区就会激活人的侵犯行为,调查还发现侵犯行为多的人他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常人高。 之后两本书都开始分析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两者的作出的解释都比较相近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同点比较多。 之后迈尔斯的书中还提到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最后两人都分析了如何减少侵犯行为,迈尔斯只提出了宣泄和社会学习观点,而乐国安则提出了四个观点:宣泄,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置换,寻找替罪羊。 这一节的对比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然后我们在分下另外一章内容。 群体心理在余国安的书中将其分成几个点来讲述:群体的含义;群体的种类;群体规范的形成与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实意义;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影响,而在迈尔斯的的书中则是这样整理的什么是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怠慢;去个体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的含义中乐国安是这样说的群体是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互相依赖、批次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在迈尔斯的的书中说到,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影响的人,群体中的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乐国安还补充到群体的具备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在迈尔斯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也有提到。 之后余国安对群体进行了一个分类: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4大群体与小群体。并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释。然而迈尔斯的书中则没没有具体说明,接着乐国安的书中介绍了群体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群体若想成功的表现。群体若想有成功的表现,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成员在群体中获得的需求归结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迈尔斯在书中并没有作分类。 之后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中乐国安只是大概的讲述了: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体化这三个内容。而迈尔斯则是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这几方面,用了大量的材料和例子来说明这几个内容,很显然看出了两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的侧重点,迈尔斯主要就是讲的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分别作了很详细的知识分析。 最后乐国安在书中介绍了群体规范,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与群体规范,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竞争与合作,群体的压力,群体的维持,群体决策这几个概念,而在迈尔斯的书中则重点讲的是群体极化,群体思维,个体影响群体,依然是用了很多的例子和材料分析解释这几个观点。 根据我的分析我深深的体会到两本书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内容的称述上有很大的区别,乐国安的书是以课本的规范形成创作的,而迈尔斯的书测试为了说明观点而创作出的,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是讲概念,分种类,列形式,而一个是提问题,举列子,作诠释。内容上一个侧重社会,一个侧重人,各自的讲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迈尔斯的书,因为我觉得书中的实例多分析多,容易引起人的兴趣,而不像乐国安的书太古板,没有活力。以上就是我对两本书的比较和一些见解! ... 嘿呦喂赞同,迈版书确实更有趣
-
早睡苦手 2013-12-24 22:54:39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和批判性的接受作者们的观点,从而找到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参考书籍,更好的学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对岳国安版《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与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两本书大体读了一下,下面对其进行比较。 两本书都叫《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也是Myers版《社会心理学》(第八版,译版)的主译人员之一。 从体例上看: 1、序言,乐国安提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性,他注重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思维,提到这本书是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Myers的序言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并介绍Myers的这本书的特点和其他教材的区别之处。他提到这本教材时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并且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的严谨性,和其它教材的有别之处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插话。 2、目录,岳国安的共十三章, 章节的排列明确、细致、有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联系紧密。Myers的则分为四编十六章和参考文献, 每一编下面包含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下面又有几个知识点。比如:第一编、社会思维,包括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四章行为和态度,第四章中包括态度决定行为吗、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在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这一小节又包括四个知识点。这种目录的编排是我们不熟悉的,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3、举例,乐国安的教材中举例不是很多,但在插图举例下面都有说明,使读者较能理解内容。Myers的教材中举例就相当的多了,对于所举例子的内容背景也介绍的相当详细,插图的时候会注明资料来源,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来自外国,就我个人来讲,有的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有可能是外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 从阐述、学术性、可读性上看: 我们发现Myers的那本明显要比乐国安的厚很多,我认为原因是乐国安的阐述方式是中国式教育的阐述,简练,没有过多累赘的东西。每一章开章就是章节导读来引入主题。整本书的章节条条框框的很清楚,用了很多“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这样的词来增加逻辑性。每个章节里都有相对应的一些背景人物介绍帮助我们了解,引用部分也会有注解。在章节最后会有列出本章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Myers他以自己的角度去撰写这本书,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者在面对面的讲解,掺加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他的每一章开始先列出这一章要有哪些知识内容,然后通过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引入主题再开讲,在讲解知识内容过程中大量的穿插前人的实验研究和插图来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大量的插图和插话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它里面会有一些阅读卡片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而且基本上在每一小节开始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阅读,在结束后都有小结对之前的内容做个总结。每章最后是“个人后记”和“你的观点是什么”以及“联系社会”。他在每一章掺插的内容较多,章与章之间都有联系,会在这一章中提到之前某章节的例子或之后某章节将要介绍到的内容,比如在讲“偏见的微妙形式”时提到回忆第四章的例子。我认为乐国安的教材像我们所熟识的那些教材一样都是灌输式的讲解,Myers的则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通过阅读Myers的教材可以基本清楚明白;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乐国安的更适用于备考,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读乐国安的教材时有不懂的地方去Myers的教材中寻找答案。 我选的是偏见和从众两章。 一、 知识点 偏见(prejudice) 乐国安: 1、 偏见:是对某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2、 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历史和文化的遗留。 3、 偏见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性别角色、疏离。 4、 偏见的消除措施: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Myers: 1、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化、社会制度的支持。 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 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独特性、归因。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威胁。 从众(conformity) 乐国安: 1、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2、 从众的表现形式: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有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4、 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5、 从众的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 6、 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景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个体因素(性别和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Myers: 1、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2、从众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试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引起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4、可以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 5、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乐国安的知识点总结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而Myers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他一章讲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多我提拣了一些大的知识点,小的知识点太多。但是Myers有注意区分所讲名词和相近名词的区分并且每个知识点下面都有相当详细的解释和举例,比较容易理解。 二、 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 Myers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依据要比乐国安的强,乐国安的把偏见知识作为“社会态度”这一章里面的一小节,把从众知识作为“社会影响”章里的一小节,讲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偏见这一小节里面提到谢里夫的实验、奥尔波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津巴多与利佩的观点、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依据,Myers的就很多了,几乎每段里面都会有,而且都有注明出处。 三、 逻辑性、条理性 Myers的和乐国安的相比逻辑性和条理性就相对弱一些了,前面比较两本书的时候我提到Myers的教材章节方面有点繁琐,他把知识点分的很细,整体感觉就有点散,显得不是那么紧密。乐国安的逻辑清晰条理明了。 ... 一一总结的非常有条理,也很详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