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良友》有关
来自:书鱼知小(青岛薛原)
上海一日 2008年10月23日札记 近中午走在苏州河桥上回望刚才离开的那幢老楼,楼顶上“四行仓库”几个大字触目惊心,不由得有了历史的沧桑感,闸北四行仓库,一个姑娘冒着枪林弹雨渡河爬上岸冲进仓库给守卫的战士送上青天白日旗、水和食物,这画面当年给一个中学生带来多少想象,将近30年前从师陀的回忆里读到孙晋元和他的一个团的弟兄死守四行仓库大楼的文字里,怎能想到,今天的我居然奔此楼而来。师陀说当年孙晋元团在四行仓库抗击日本鬼子的死守震惊中外,但结局却很是惨烈,由此及彼,他回忆自己当年在孤岛时的写作和遭遇,“芦焚”这个名字在当年的孤岛上也许是另一战场上的孙晋元吧。师陀先生在文章里当然不能如此明说,但当时给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我留下的阅读印象就是如此。孙晋元,四行仓库,芦焚也就是师陀,这些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往事的确不能如烟般的消失,晋元路,四行仓库依然在苏州河边。而师陀的小说集《谷》也收入了人文社的《新文学碑林》里见证着现代文学的痕迹。今天寻访“四行仓库”,并非寻访旧迹,而是为了“新知”,其实“新知”也缘于“旧事”,这就是“良友”。当年的《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公司在走过种种波折和“复兴”,1949年之后是在香港仍延续着一种理想,而多年后的今天,在四行仓库的一角,香港“良友”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创意”。从对历史(当年的《良友》画报)或说一种精神理念的认同上,做为青岛“良友”书坊的同人来到四行仓库的“良友”工作间也就有了携手并肩的意味。 下午在永嘉路的一幢老楼里的底层老屋里,面对着89岁高龄的翁香光老太太,再看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幅油画,油画出自老太太的丈夫张沅吉之手,感觉时光倒流,往事并不遥远,昨天的《良友画报》就在眼前。张沅吉,《良友画报》的最后一任主编。翁香光,当年《良友画报》和良友图书公司的校对和资料员,老太太的讲述就像昨天刚发生的故事,当时人手不多,她看校样,好多好多书稿,鲁迅,老舍,还有一个女作家写《女兵自传》的,等等,老太太的回忆清晰深刻,她正是在“良友”工作时,和张沅吉有了感情结了婚。张先生在80年代去世了,墙上的画陪伴着她。张沅吉是徐悲鸿的学生,画油画,喜欢摄影。墙上的画主要是张先生的自画像和翁香光的肖像,然后就是风景和静物,还有一幅上画着三把小提琴,老太太说,张先生喜欢拉小提琴。一幅画面上是盘子里盛着几条鱼,老人说,有人来找她说,想拿去这幅画参加画展,让大家看到张先生的画。老人拒绝了,说人早死了,也不要出名,画拿走了我就看不到了,我又不要卖钱,这些画是陪我过生活的。老人拿出几本旧像册,那是他们在30和40年代的照片,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同人的合影,《良友画报》职员的合影,徐悲鸿、蒋碧薇、廖静文、刘海粟…… 翁香光老太太是当年良友图书公司唯一的健在者(她的父亲是翁瑞午,在丁言昭的《悲情陆小曼》里翁瑞午是陆小曼生活里的重要角色),而给青岛“良友”拜访翁香光老人当向导的,就是近年来以描写现代文坛上的“才女”林徽音、丁玲、王映霞等为特色的永嘉路上的“两步居”主人丁言昭女史。翁香光老人说,当年在“良友”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说这话时,老人手里拿着我们的“良友丛书”新近的两辑《行走的梦想》和《幸福天上寻》,“你们要把《良友》做下去,我真是开心。” 晚上,与几位上海滩上以现代文学为兴趣的“旧书鬼”聚餐,席间所谈也脱不开20世纪上半叶上海文坛的书里书外,相比于今天大上海的流光溢彩,虽已格格不入,但仍有文人情怀的自得和担当,如写《天钥书屋散札》的李福眠、写《旧书鬼闲话》的虎闱、钟情于淘旧书的诗人韦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采葑小集二编》之《忏余集》 (群山)
- 《采葑小集二编》之《引力》 (群山)
- 中午路过萧红故居 (书鱼知小)
- 《文人谈》题记 (书鱼知小)
- 我的10本书 (书鱼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