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青的寂寞狂欢?——勒克莱齐奥《少年心事》译者金龙格采访
来自:豆友1033641
原载《出版商务周报》 《出版商务周报》:有些中国的评论者和记者,非常强调勒克莱齐奥“流浪者”的身份,并且将“流浪”等作为他作品的核心的主题。您认为他作品中关键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占主导性的主题? 金龙格:勒克莱齐奥说,流浪是回家的一种方式,他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他热爱旅行,拥有丰富的旅行经验,足迹遍及拉美、非洲到欧洲,所以,他的小说也充满游历世界各种文明的经历。他的第一次写作经验便发生在他八岁,从尼斯坐船到非洲的漫长旅途中,从此异国情调和萍踪不定的漂泊气息便成为他作品的主调,他的小说常以漂泊不定的边缘人物为主角,通过这些孤寂、漂泊的人物的故事,反映少数弱势民族、边缘人群的漂泊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扩张的城市对自然文化的破坏,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不同文化的融合,通过对各种文明下的人的境遇的描写,来表现作者探寻生命本质、追求心灵自由的力量和在流浪中找寻心灵家园的坚定决心。所有这些主题从《少年心事》收入的十几个短篇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比如说《梦多》, 小说写的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在城市中自由自在地流浪的经历。他无牵无挂,哪里都是他的家,走到哪里都时刻感受着、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梦多敏感、天真、善良、热情,见到谁都会开玩笑地问一句:“您愿意收养我吗?”他熟悉城里的许多人,喜欢与那些目光明亮、脸上充满笑容的人来往,遇上他们,梦多便会停下来,聊一些关于大海、蓝天和飞鸟方面的问题,然后彼此就建立起了融洽、自然、朴实的关系。他在街头病倒后,被警察送入救济院,但酷爱自由、自然、漫游的梦多当天就逃了出来•••••• 《露拉比》,叙述的是一个学生逃学的故事:一天清晨,当她打开窗户,看见窗外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欢蹦乱跳的鸽子和远处的深蓝色的大海和帆船,她就决定不去学校了,因为周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围墙,让她觉得自己“生活在一座监狱中”,而让她憧憬和喜爱的是青青草地、鲜花、鸟儿和河流,于是她逃到了一个只有太阳、风和大海的地方;《从未见过大海的人》叙述少年丹尼尔离家出走的经历,他离家出走的原因也很简单,他喜欢辛巴达,想去看大海,因为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陆地上,感兴趣也只是陆地和陆地上的东西,比如房子、女人、政治和汽车,而丹尼尔讨厌商店、汽车、音乐、电影和所有陆地上的东西,于是他偷偷爬上一列货车,去了大海,而且一去不返;《哈扎汗王国》则写的是一些外籍民工在用木板、沥青纸和泥土搭建的工棚里的悲惨生活,而最后这仅有的栖身之地也被政府的铲车夷为平地。类似关注边缘人群的作品还有,描写为了到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工作而偷越国境最后被遣返的苦难的意大利人的孤独和压抑的《偷越国境的人》,写小达维为了见到狱中的哥哥而去故意到商店偷钱、好让警察抓住把他也送进监狱的《达维》;写少女克莉斯蒂娜不愿意回家在外面大街上溜达时惨遭流氓轮奸的故事的《阿丽亚娜》等等。 《出版商务周报》:虽然在法国名声很大,勒克莱齐奥只有七部作品有中文译本,这是不是反映了中国对国外作家的翻译、引进的不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金龙格:虽然只有七部作品翻译成中文,但这七部作品也代表了作家创作的最高水平,国内的出版家、翻译家在引进他的作品时是有眼光和远见的,80年代初许钧先生就把《沙漠》翻译成了中文,80年代末我才大学毕业我就作为编辑和译者开始他的短篇小说的翻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艺出版社一直面临生存的压力,如果引进一个作者的作品不畅销,往往不可能继续引进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在这方面,法国的出版社做得就比我们好多了,像法国的伽里玛出版社,那是真正的作家的摇篮,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那里的文学风景总是美不胜收,这回的诺奖得主可以说是该社一手培养出来的,他们花了40多年的时间终于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学青年培养成一个问鼎诺贝尔奖的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这样的勇气、信心、眼光和对文学的坚守更让我感动和钦佩,这是真正成熟的出版社。而且,这个出版社还培养了马丹•杜加尔、纪德、加缪、萨特等获诺贝尔文学奖大师,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个出版社可以与它相比? 相比之下,我们缺乏的是这种坚守,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外国文学编辑也迫不得已采取退守的战略,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依然在坚守的那些编辑也显得很悲壮。 《出版商务周报》:诺贝尔奖获得者往往会被中国的读者热捧一阵,然后又恢复冷落,对我们的作家的创作没有什么影响。您觉得到目前为止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了吗? 金龙格:对于读过这位作家的作品的人,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的,比如说,去年,也就是在《少年心事》出版16年后,著名作家郁雨君还在《文学报》上推荐这部书,认为它是一本“让心灵愉悦,也让眼睛愉悦”的书,她说,“如果你渴望有纯正口味的文学阅读,短篇是最好的引导和进入,比如这本书里的一篇《天上的居民》,阳光、云朵、蜜蜂……在一个小女孩异常开放灵敏的生命感知中,仿佛突然涌入的大量音符,情节在勒克莱齐奥的写作里缩减为最简单的伴奏。阅读这些纯净的短篇,你会感受到小说的魅力巨大,它可以把思想、叙事和梦合为一支音乐。”著名老诗人许淇也也赞叹说《少年心事》中“一个个短篇就像一首首诗情画意的散文诗”。 问题是,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安静简洁,缺乏引人入胜的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常以白描手法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是语言非常唯美,这样的作品就像看法国的电影一样,就像喝法国葡萄酒一样,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假如想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刺激的阅读体验,那肯定会失望。 《出版商务周报》:在您看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法国的文学传统,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的作品有什么关联? 金龙格:他的众多作品中都反映出从反抗西方都市文化和物质文明,希望回归到到非西方朴素文化和原始文明的价值取向,与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回归未受文明污染的大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他也像法国许多当代作家一样,属于那种坚持不懈地专注于写作的纯粹作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纯文学作家,但他许多当代文坛大师的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并不晦涩难懂,虽然也属标新立异的那一类创作,但他不卖弄技巧,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他的作品中还是有故事的(不像那些作品中没有故事的作家),他的文字出奇地简洁干净,文笔优美得像散文诗,在法国深受一般读者欢迎,作品还被选为法国高中生课外阅读教材,早就被法国读者评选为“最喜爱的作家”。 《出版商务周报》:许均教授表露,勒克莱齐奥虽然获奖,但是作品在我们国家市场上可能不会热销,对这种预期您怎么看待? 金龙格:我曾经编过许多优秀的当代法国作家的作品,比如说《灰色的灵魂》、《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孤独的女孩》《生育诗章》《永远的山谷》等等,即使在营销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销售依然令人失望,阅读法国当代文学是需要花时间动脑子思考的,而在这样的物质社会,读者工作压力那么大,哪还有神气去思考?也许法国文学注定是小众的,也许该作者的获奖真的是“一场文青的寂寞狂欢”?但是,假如很幸运,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中国能够畅销起来,并且带动法国当代文学的出版,那将是很令人振奋的事情。最近《少年心事》在网上被炒到240块钱一本让我感到特别意外。 《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年,金龙格译)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豆瓣上怎么搜不出《战争》了 (Lino)
- 勒克莱齐奥访谈录 (冬晴れ)
- 请问谁有《变革》法语版 (dadarnelles)
- 勒克莱齐奥法语原版 (melayuan)
- 喜欢他的书 (A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