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异同
来自:疯狂玉米
自我呈现是指在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每个人借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把有关自己的情况表达和显露出,或者指向周围的人们,把自我形象留在别人的印象之中。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曾用一个比喻,人是在舞台演出以求控制观众印象形成的演员。我们在人际交流时更多地不是在提供信息而是在扮演角色或者说“表演”。而这种“表演”可称之为“自我呈现”。也就是说,透过行为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传达给外界,让观众能解读表达者的行为意义。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的自我呈现是较为直接的,把讯息经由面对面的交流、谈话传递,让对方能从表情、动作去了解;然而,网络时代的自我呈现较为复杂,必须先把想法转换为文字,再去让对方领略文字中的含义。这两种自我呈现可能出现异同,异同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以我的一个好朋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个活泼的女孩,有着热情爽朗的个性,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她主动跟我打招呼并自我介绍了一番,当时我就知道我们应该能成为好朋友。她总是笑得非常疯狂,常常我还站在远远的地方时,便能听到她尖锐的嗓音,这让我觉得她是一个乐观爱笑的人。当我伤心难过时,她都会笑笑的安慰我、鼓励我,只要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所有的不愉快都消失了。她还喜欢戏剧表演或是各式各样的展览,常常会邀请我跟她一起去看,在来回的路上,我们总是聊着一些有的没的话题,边讲边笑的时光总是十分开心。她对朋友非常体谅,偶尔我忘了约她,她也笑笑的说没事。 在网络上,她会时常的更新发文,但从她的内容给人感觉有些两极,有时会把自己开心大笑的照片发上网,配上一些爱心或笑脸的表情,写下一点撒娇的话语,也会把看完戏剧表演或艺术展览的心得感想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有时会在社群网站发一些悲伤难过的文,默默的透露出悲观的一面,她常常因为自己想太多,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小视野内,抱怨一些不顺她心意的事,这是我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她展现的。 这或许就是网络自我呈现和现实自我呈现的差异,我想这个原因可以用以下几点来说明: 1.网络自我具有形象创造性:每个人可以借由网络去重新定位自己,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平台上,去展现自身人格中的另一层面。好比现实中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在网络上就可能变得悲观抑郁。也可能是希望借由网络这个渠道,在现实中长期压抑的自我中,寻找、探索另一个自己。 2.网络自我具有隐蔽性:由于在网络上可以任意重塑自己的形象,那么就可以隐蔽原本的缺陷。例如有人可能不敢直接表现出伤心难过,而网络刚好给了他一个平台,把心情转换为文字,她便能畅所欲言。就好像网络给予人们一个防护网,相对于现实中,在防护网后能尽情得表现自己。 3.网络自我具有匿名性:在网络上发言,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真实外貌,只须透过文字、符号来表达。正因为大家都不必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可以不必有任何顾虑的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然而,网络自我呈现和现实自我呈现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具有主动分享性:在网络上或现实中较为活跃的人通常乐于分享,像是在社群网站上常发文的人,通常都喜欢主动用网络去和别人分享、表达自己的心情,进而希望获取他人的回复。而面对面的交流也需要主动去和人沟通。借由这些不断的互动,来展现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存在感。 2.具有多元性: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自我的呈现都是非常多元的,透过一点一滴的行为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资料表现出来。 3.具有关系性:人类是群居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关系,例如:亲情、友情、爱情。每种关系之间也有不同的程度,像是:亲密亦或疏离。在自我呈现的同时,通常也会显示出你和对方的关系、程度,好比关系亲密的朋友,便会无所不谈的聊天;如果较为疏离的朋友,可能就没什么话题可以聊。 我想,正如同戈曼夫所说的,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而每个人都是人生戏剧的表演者,不管是网络自我还是现实自我,在我眼里展现的都是真实自我,只不过是不同角度而已。对我而言,我不会去在意观众如何看我、评价我,或为了迎合社会去改变什么,我就是我,网络自我呈现和现实自我呈现的异同就是身为表演者的我希望去表现多元的我,让观众能更了解我的面貌。 参考书目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欧文•戈夫曼. 译者:黄爱华,冯钢.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现实中的自我呈现与网络自我呈现 (一只橙子)
- 开心&不开心+依恋类型 分析报告 (阿三de锅)
- “男妹子”和“女汉子”有没有春天 (阿三de锅)
- 大家觉得最浪漫的婚礼应该是什么样呢? (馬刀※你怎麼看)
- 下周三要提交小组作业啦!!! (馬刀※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