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角度浅析网络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个机智的橙子
赵铖 12307100305 从微观角度浅析网络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异同及其原因 ——以同学A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及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为例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指出:“日常生活像一个大舞台,人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在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根据舞台的情景定义,领会社会规范和他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有策略地通过印象处理来控制自己表现出的姿态,使自己呈现的角色符合剧目的要求,实现自己欲达的目的。”这便是“自我呈现”理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存在一个前台化妆,后台卸妆的过程。近些年,人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风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大不相同的舞台,在网络与现实的两个舞台上,人们分别扮演着想要呈现出的角色,这些角色有哪些异同呢? 从宏观上来说,网络社交平台的开放性虽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为用户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展示舞台。由于网络的种种特性,人们往往会在网络寻求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定位,之后便开始尽情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从而通过与特定人群的互动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自我认同,稳定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人际关系或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但要具体说明网络与自我呈现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缘何而起,还需要从一个较为微观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选择的分析对象是我身边的同学A。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微信朋友圈、微博、人人、QQ空间等网络社交平台上,我都与她有较多互动,且她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孩子,因此我认为选择她作为分析与思考对象可以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其次在分析网络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两个社交平台作为背景。因为我认为网络自我呈现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概念,社交平台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即使是同一个社交平台,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规模的圈子也会导致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我认为选择这两个较为微观且各具代表性的领域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会更为准确。 下面我就根据我的观察来比较一下A的现实自我呈现与网络自我呈现的异同。 现实自我呈现: 在现实自我呈现中,A倾向于呈现出自己需要改进、需要帮助的一面。同大多数九零后一样,A在不同的场合所呈现的自我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在较为熟悉的人面前,A喜爱与人交流,性格直率;在陌生场合中,A则沉默寡言。虽说两种呈现方式是迥异的,但展示出的风格确实是一致的。在熟悉的群体中,A乐于呈现自己的不足,渴望求得帮助;在面对陌生人时,A倾向于用沉默来掩盖自己的不适应,潜意识里是在向那些善于交谈的人寻求帮助,期望他们带领自己尽快适应陌生的关系或者环境。举个例子,当A与我在一起时,大多数时间是向我倾诉烦恼或是询求意见,当A在服装店里挑选衣服时,面对店员她的声音会变得细不可闻,且目光从不直视店员,这会使得店员更为热情地推荐与引导。因此我在本段开头总结出A的现实自我呈现的一个统一特点——示弱求助。同时在这样的现实自我呈现中,A的许多缺点更加容易展现出来,例如由于直率导致的任性、情绪化等,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会说明这也是一个与她网络自我呈现的很大的不同之处。 网络自我呈现: 在网络生活中,A则倾向于分享体验,显示自我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依据社交平台上的一些“人气之星”的风格为自己定位。下面通过A在两个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的表现来总结其网络自我呈现的统一特点。 1、微博:相对于朋友圈、人人等社交平台来说,微博创造的环境更为开放,互动的人们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未谋面但志趣相投的人。A与我所处的圈子是一个较为活跃的韩流粉丝圈,我们与相互关注的人之间往往有许多的共同话题且大家熟识起来十分迅速。在这个圈子中,比较受欢迎的博主往往是有大笔的金钱去看演唱会,面对最新的消息能够用幽默或者犀利的言辞加以评论,本人比较漂亮,生活惬意、富裕的人。例如,生活在韩国的博主往往比生活在中国博主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者,能在演唱会上拍来照片的博主往往比只会转发图片的博主更具有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A便努力将自己塑造为那些极为受欢迎的博主类型,例如评论时言辞尽可能的犀利;陈述观点时语气充满着不容置疑的领导者气概;将自己生活最为精彩的一面用文字或照片展示出来;偶尔展示自己善良、可爱或者脆弱、崩溃的一面,得到赞许与安慰。塑造出的是一个成熟睿智的女性形象。 2、微信朋友圈:由于微信朋友圈中的互动者们一般为现实生活中认识但不熟识的人,所以A在这里的自我呈现相对微博来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但仍然是以能力显示为主。此时她进行这样自我呈现的方式主要是展示自己的生活中最为精彩或者其它能吸引人与之互动的一面,塑造出一个开朗活泼的形象,在抒发自己各种心情的同时与人发生恰当的互动,并维持了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维持的人际关系。 以上从不同方面分析了A的现实自我呈现与网络自我呈现的特点,其异同简单来说便是以下几个方面: 异:1、现实生活中A展示的自我形象更为真实,网络生活中A展示的自己不再是真实的自己,更像是普遍的网络红人形象。 2、现实生活中A的自我呈现以示弱求助为主,缺点表现较为明显,网络生活中A的自我呈现以分享体验、能力展示居多,缺点基本隐藏。 同:无论是在网路自我呈现还是现实自我呈现中,A直率、情绪化的性格基本都得以体现,只是在网络上A将这样的性格进行了“美化”之后进行呈现。 单讨论A现实与网络自我呈现的异同的原因,我认为是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1、角色扮演的可行性问题。可以看出,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A都渴望成为那个最具有吸引力的人气之星。现实生活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局限以及勇气的缺乏,使得这样的“理想”难以实现;而在社交平台中,物理身体被隐藏起来,代之以各种媒介符号来自我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得A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而几乎不受到任何自身带来的局限。 2、A对网络互动和自我认同的需要。例如当A做了某件成功的事之后,,她会第一时间在网络上自我呈现,以得到来自陌生人的赞美或祝福。这点并不是网民共同的行为特征,只是A更享受这样的互动,因为可以使她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更加满足自我虚荣心,增加幸福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A更乐于在网络上分享愉快的体验,展示一个较为片面的自己。 3、维持某种人际关系的需要。A的网络自我呈现对维持一些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进行互动,即使没有见过面,这种愉快的关系也可以维持下去,毫无疑问A十分喜欢这样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基础正是A选择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而A的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存在共同点的原因是: 1、A对自己所具备的的某些特征感到满意,因此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都乐意展现,例如直率这一性格特点。 2、有些方面,例如情绪化和任性的性格特点,由于是本身所携带的不可磨灭的性格特点,因此在A的文字中和物理行为中都会有所体现。不过A并不希望这些因素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所以A常在一段时间之后删除之前所发的发泄情绪类的微博。 以上我以身边的一位同学A为例,比较了其现实自我呈现与网络自我呈现的异同,并简要分析了一下原因。这样的角度较为微观,但我认为A身上确实具有某种代表性,例如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导致A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这样的情况是普遍存在于社交平台的使用者身上的。当然,A对社交平台上互动的依赖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网民,即她的两种自我呈现的差异之大并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 但我认为从宏观上来分析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并不能得出什么准确的结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同样的社交平台上人们所扮演的角色类型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喜欢呈现真实的自我,有的人喜欢有选择性的展示自我,而有的人则会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人们所采用的策略也各不相同,有人会隔离观众,有人会积极互动……所以,我们只能从总体上认为网络与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舞台,便于人们塑造不同的角色。至于具体的异同与原因,还是从微观着手分析较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现实中的自我呈现与网络自我呈现 (一只橙子)
- 开心&不开心+依恋类型 分析报告 (阿三de锅)
- “男妹子”和“女汉子”有没有春天 (阿三de锅)
- 大家觉得最浪漫的婚礼应该是什么样呢? (馬刀※你怎麼看)
- 下周三要提交小组作业啦!!! (馬刀※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