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公司的三个原则(职场新人指导书)
来自:中信第二分社
岩濑大辅,日本Lifenet保险公司董事兼副社长。哈佛商学院MBA,日本第四位贝克学者奖(George F. Baker Scholar)得主。2010年,他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选为全球未来领袖之一。1976年生于埼玉县,在东京大学法学系读书期间就通过了司法考试。1998年毕业后,先后在波士顿咨询公司、ICG、RHG工作过。回国后,参与创办了Lifenet生命保险公司,工作至今。著有《99%的新人,没有用心做好的50件事》等 自从大学毕业,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留学这段时间,我经历过两次跳槽。回日本后我成立了现在的公司,所以,我在4家公司工作过。咨询公司、风险事业、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这些公司看起来并不属于同一行业。 一位言辞尖刻的同事曾说:“你这家伙真是容易厌倦,稳定不下来啊。”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选择公司、选择工作的时候,遵循了3个准则。我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自信。 选择公司的三个原则 1、比起“做什么”,“和谁一起做”更为重要 对我而言,工作就是与自己尊敬的人、喜欢的人一起共事。极端一点儿说,就是选择是要与快乐的人完成无聊的工作,还是要与无聊的人完成快乐的工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大学期间,我通过了司法考试。即便这样,我也没有成为律师,因为我没有碰到一位可以让我把他视为榜样的律师。 考试合格后,我以走访律师事务所的形式,创造了与律师见面的机会。我见到了很多律师,但是却没有遇到一位律师促使我决定“要成为他这样的律师”。 最终我选择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并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在这次短期的培训中,我成功地掌握了工作技能,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我想和这些人一起工作”,“我要像他们一样”的想法。 从与他们的交谈中,从他们的勤奋工作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睿智并感到钦佩。此外,他们充满朝气、快乐地工作,拥有高水准的专业意识,也让我向往。他们会主动帮助别人,努力教导对方,喜欢关照别人,非常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一切。我渴望当我30岁、40岁的时候也能变成他们那样。这些想法正是我选择进入这家公司的理由。 我从事保险工作的契机,也是源于与别人的一次相遇。 “我会支持你的,一起做保险工作吧!” 投资家谷家卫曾这样邀请我。那时候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要 接受。 “岩濑君如果有好点子就去做,如果没有,我这里正好有几个正趋于成熟的想法。” 谷家卫是一位十分有魅力的人。我虽然还没决定做些什么,却凭着“要和这个人一起干”的冲动答应了下来。 公司开始起步后,让我感到幸运的,就是可以选择一起工作的人。现在,我还和当时那位伙伴经营人寿保险公司。那位伙伴,对于即便是世上最无聊的工作,也有信心将其快乐地 完成。 当然,即使你不打算创业,一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因为在由不同的人共同组成的企业中,即使公司所处的行业相同,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也会有明显的差异。例如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这些企业的文化就完全不同。如果想进入一家综合企业,只要选一家最适合自己的公司就好了。 2在小组织内表现自己 无论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舆论导向,还是与客户的接触方式,都会因不同的人而产生差异。在工作中,没有人愿意一味地充当机械齿轮。每个人都想得到“有他在就是不一样”的评价,难道你们没有这种野心吗? 至今为止,我总是从属于一些小组织,并没有在所谓的大企业工作过。在小公司、小组织工作,每一个人的工作状态都会直接与工作结果相关联。 虽然我通过了司法考试,但是要想取得律师资格就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学习,当时同期的司法实习生有750人。而波士顿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包括我在内,只有3个人。作为一个公司的三分之一,要比作为公司的750分之一更能表现自己。这也是我没有成为律师的原因之一。 我在里普尔伍德控股集团工作的时候,公司正在运作一个沃达丰公司以3 000亿日元收购日本通信公司的企划项目。里普尔伍德控股集团针对这个项目,组成了10人的团队跟进。当时,公司还进行着一个以150亿日元购买静冈的自动车零件制造厂商的项目。 因为前者是一个大型而又备受瞩目的项目,很多人都申请去负责日本通信公司的收购项目了。负责静冈项目的只有我和上司两个人而已。实际上,我更愿意负责这个项目。 因为这样一来,我可以从头到尾自己负责所有的事情。这样我会学到很多东西,工作起来也很快乐。如果负责日本通信公司的项目,我只能看到全部工作中的一部分。所以,对新人来说,完全由自己负责一个小项目,往往比与多人合作处理大项目更为重要,不是吗? 无论是组织还是项目工程,我们都希望接手规模宏大而又华丽的工作。但是,请注意,工作规模越大,与自己相关联的部分就会越少。比起那些华丽而宏大的工作,倒不如将谁都不愿意做的普通工作全部接手过来,将这些工作按照自己的风格,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样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同一部著作,不同编辑的处理方式会不一样。同样,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做的人不同,形式也会不同。反过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并展现自己特有的风格,这一点十分重要。 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出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工作。为了让大家都能说出“如果没有你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成果”这样的赞美之词,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加入些“调味料”。 生命网络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出口先生经常对我说: “即使没有岩濑君,我们也能创立生命网络保险公司,但恐怕那只能是一家极其无聊、像老头子一样死气沉沉的保险 公司。” 当然,即使没有你,公司也不会倒闭,公司的业务也不会停止。没有我也是一样,世界并不会因为缺少什么人而出现巨大的偏差。 但是,一个人却拥有改变工作氛围和整个组织的能力。 3、能否给下一代留一些东西 所有的工作都是因其社会性而存在的。正因如此,人们才会获得利益,社会才会存续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做着重要的工作,每个人都在社会上留下了足迹。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面对困难时,我们就能够拿出勇气来,就能够自信地说,我正在从事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不是吗? 大家年轻的时候,都曾思考过“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我曾思考过从这一问题衍生出来的另一个深刻问题,“做什么工作更有价值”。还是高中生的我,得出了“要做对他人有影响的工作”的答案。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生存过的证据,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所谓证据,并不是只指那些被后世传唱的伟业。我认为重要的是,在我们临死前认为自己“努力地生活了”,“尽力了”,“这是美丽的一生”,没有留下遗憾,就足够了。我不想在临死前后悔地说:“如果当初可以勇敢一些,去做那件事就好了。”我只想无悔地生活。 正因为这样,“留下”这个词就变得非常关键。以教育工作者为例。大家都记得自己的小学、中学、高中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定受到过他们的 影响。 我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法、思考写成书,留给世界,也是件十分幸运的事。只要我的书还在,我的儿子和孙子就可以看到。 我会将自己的工作定期地写进博客里,或是将一年内完成的工作告诉家人,除此之外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留下自己生活过的证据。 在退休的时候,我会自费出版一本个人传记。我将留学期间每一天的生活写成的那本《哈佛大学MBA留学记》,请大家一定要收藏啊。当时留学之前,我就想这会是非常忙碌、学业异常繁重的两年,如果不将其记录下来,自己很快就会遗忘。 如果想将自己的一生经历讲给孩子们听,那种为实现改变而勇敢挑战的人生不是比一帆风顺的人生更好吗? 我们可以想一想下面这两位父亲的故事。 一位作为普通职员的父亲,总是一边抱怨公司和上司,一边心有不甘地工作。他既不想去挑战,也不想去冒险,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和升迁,最后做到中层经理位置退休了。(这并不是针对那些在实际生活中身居中层领导职位的人们,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还有一位父亲,他离开了公司,决定自己创业,但是失败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击倒,更没有因此丧失信心,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业,最后获得了成功。他哭过也笑过,成功过也失败过,真是忙碌的一生啊。 回顾过去,两个人都可以说拥有“美好的一生”,但毫无疑问,后者的人生更能让人振奋。这位父亲的孩子,也会以父亲为榜样开始新的挑战吧。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创业。但如果一位父亲想要告诉孩子应该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自己的工作。 ——来自《99%的新人没有用心做好的50件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公司安排的办公点太远!这里超高性价比!可以1-10人办公室!... (上海办公室出租)
- 步入工作后感觉自己变了个人似的 (丫丫)
- 丹阳论道为何短时间内粉丝破百万? (王云鹏)
- 小红书互暖√ (Totohuan)
- 小红书互暖群 要用关键词互暖 (Ddddd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