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疯狂与诊治
老布
——追思福柯对近现代欧洲文明的深刻反省 主讲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刘少杰 青年读书社讲座2004年6月1日 一、 疯狂的误诊与理性的疯狂 1、《疯狂与文明》——挑战理性 福柯的博士论文:不是人疯了,而是理性疯了。答辩教授作为理性的象征被否定,但又无法从逻辑上推翻此观点。福柯是以向理性宣战迈向社会的 2、疯狂非精神病,而是文明的产物 A、 疯人院——社会隔离 14-16世纪 身体隔离,行为隔离,但是两种知识形式(更改与疯狂)可以对话; B、 戏剧中的疯狂——理性压抑 17世纪 疯狂由挣扎转向沉默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表明一种过度的征服欲) 莎士比亚:《李尔王》、《哈姆雷特》(伦理道德与服从心理的冲突) 健康的人用不健康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本能在理性的光芒下压抑分裂了。 C、 法国总医院——政治控制 18世纪 与警察局,法院并列的第三控制系统,集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于一身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大批难民流窜,冲击社会秩序,社会总医院以一种收容院的形式把这些人判为精神病 D、 疯狂的现代治疗——全面征服 19世纪 道德规训,心理压抑和深度征服 病人入院先通电,使之产生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憾,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悔过。 3、疯狂的不是患者,而是理性 诊断疯狂的根据不是精神变异; 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要求表现出来的理性原则; 理性判定精神病的根据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理性已疯狂 理性给我类带来的是一种深度压抑 (抚顺矿区工人失业得不到解决,申请流行,被批准只能在矿区进行,有愤难平,只能喝酒打人。他们被看成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二、 理性的变迁与裂变 1、 理性模式、话语方式和知识考古学 ⑴理性即人性预设——人性认识的偏执 ⑵理性是一种话语方式,是一种知识形式,它的分裂可以从话语方式的演化史或知识形式的档案史中考察——知识考古学的前提与宗旨; ⑶理性通过语言禁锢人性——不是我说话,而是话说我 福柯的理性指科学理性,它与合理性有区别,它指人以什么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根据。 古希腊的理性是人神理性;文艺复兴时,开始是人性的别称,后来演化为科学原则和逻辑原则(归纳、演绎、辩证),在工业化过程中又表现为工业理性 尼采(生活理性)、海德格尔(审美理性)、萨特(超越理性) 福柯指责科学理性的狂妄,而不是否认人类全部理性 欧洲人开始反省,从理性批判到语言学批判 以语言为对象来思考人性更具体、更深刻 人的语言是人类的生命形式,研究语言可以真正把握生命过程 2、 话语和经验 科学话语制约或构造人们的感性经验; 18世纪医生波姆的分类医学假膜病例; 19世纪贝勒医生的解剖学假膜病例; 人们相信后者而不相信前者的原因 (我们认识到自己受何种话语方式制约是真正认识自己的途径。 话语方式的结果,18世纪总是通过归类方式认识事物,假膜同正常膜体不同,因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原因,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们以解剖学的角度来判断,所以不相信分类医学提出的概念。 “感觉完全可能被概念改变”话语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感觉,完全颠覆了培根、洛克等建立的经验认识论,我们的话语方式(理性)改变了认识,它随时代变化不是普遍的,以此来裁剪人生,便是在阉割人生。) 3、 知识型(话语方式)的 四种知识类型 ⑴文艺复兴知识类型:求同型的,追求共同性,实质是人们把无限丰富多样的世界在观念中联结起来。 ⑵古典知识型:17-18世纪,实质是认识的深入个体自主意识的增强,关注特殊性 ⑶现代知识型:19世纪以来,崇尚历史性、推崇人性、主体性 ⑷当代知识型:语词秩序独立化(词与物分裂,能指与所指分裂)、符号系统、话语霸权 结局:话语分裂、理性分裂、现代人死亡(尼采说:上帝死了,人也死了,这里指人的信念崩溃了,现代人指用理性主义精神塑造出来的生存方式,自由、平等、博爱、幸福是理性主义做出的承诺。) 语词本身形成的系统可以独立运行,可以不与事物发生联系 语言是生命的表达,当语言能独立运行时,生命表达和实质分离 福柯在1970s做出一种深刻的预言 三、 回归感性——理性分裂的诊治 1、 从普遍性转向差异性 差异性是多样性、具体性,是真实的感性 理性分裂的历史是肢解感性,分割具体性,淹没多样性 反其道而行之——克服理性分裂的途径——回归感性 2、 哈耶克的追求——感性的自发秩序 《致使的自负》——理性的分裂与狂妄 20世纪给人类带来最大灾难的两大事实:从本能出发的法西斯主义和从理性出发的社会主义(靠理性推理出来的,而不是自发建构起来的) 本能与理性之前即是感性 只有同具体结合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理性超越具体走向抽象、追求普遍导致同具体的分裂; 理性与本能之间的求索——感性的自发秩序(这是一种扩展型的秩序),不是靠理性建立的,它包括三种知识:分立知识(个人知识不同)、默会知识(不能用明确语言表达,是感受体验流传的最稳定的知识)、无知(对理性知识不知,但对日常生活有深刻体验的常识)是能流传下来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 (把人类社会建立在一种感性基础上,是对福柯思想的推进) 3、未见止息的趋势——回归感性 制度主义:理性选择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习惯、习俗等) 保守主义(基本立场:从感性角度来审视多样事物):从风险回归稳定,从理想回归经验,从理性回归感性 四、 性选择——话题 A、感性意识与感性选择 感性意识在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感性选择的特点的具像性、直接性、保守性 B、 性选择的理想性与感性选择的普遍性 理性选择——主题化世界(超现实的理想性的模式,有限制的单一的); 感性选择——日常生活世界(更广泛) 理性选择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足够的人力资本、足够的信息、备选方案,自主性 C、 寻求理性与感性的和谐 理性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感性的蔑视和分离; 在感性世界、感性选择的基础上寻求理性的修复; D、 伦理社会中的感性选择与理性分裂 无序格局、圈子社会、熟人社会与感性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的分裂性、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分裂性 参考文献:福柯:《疯狂与文明》 三联书店 《临床病医学的诞生》 译林出版社 《知识考古学》 三联书店 《词与物》 三联书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下河迷仓:一个非营利空间的启示 (老布)
- 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 (豆友HxdY0E_338)
- 爱默生:论自立 (老布)
- 民间恶魔、身份认同还是仪式抵抗? ——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历... (老布)
- 慢策展:北爱尔兰社会参与艺术的反思与延伸 (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