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长眠在巴黎》

嫣

(不是动物)
2013-10-28 15:06:4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嫣

    (不是动物) 楼主 2013-10-28 15:13:39

    波伏娃与萨特 Beauvoir et Sartre 波伏娃与萨特是法国文坛的一对知己,生不同房的两人,死后合葬于一处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

    哲学家、作家,二十世纪女权运动先驱,代表作有《第二性》《越洋情书》等。波伏娃是萨特的“ 终身伴侣”,是萨特昵称的“ 小海狸”( 波伏娃的姓Beauvoir 与英文的海狸Beaver 相近)。病逝于巴黎时,两名养女随侍在侧。她的葬礼与萨特一样隆重,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齐聚蒙巴纳斯墓园为她默哀致意。 “回顾我的过去,还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波伏娃说。

    看看波伏娃如何谈死: •萨特的死让我俩分离;我的死却不会让我俩重聚。即便如此,我们两个人这一辈子可以合得来这么久,已经很美了。——《再见萨特》 •活着,就是变老,如此而已。——《女宾》 •我看不出活着有何意义,活跟死一样可怕。 ——《回忆录•少女时代》

    让-保罗•萨特J e a n - P a u l S a r t r e( 1905.6.21~1980.4.15 )

    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之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墙》《词语》。一九八○年四月十九日举行萨特的葬礼时,万人自发走到巴黎街头,向他最后致意,其中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法国人:有他在勒阿弗尔及巴黎求学时代的老同学、巴黎解放时的老战友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共产党同志们、和平解放阿尔及利亚的军人,还有毛泽东的年轻信徒。当天葬礼结束后,一名年轻人对他父亲说:“ 我去参加抗议萨特过世的游行。”

    看看萨特如何谈死: •要我告诉你,你为什么不怕死吗?因为每个人都以为死神会光顾隔壁邻居家。——《魔鬼与上帝》 •比活着更荒谬,比死更难忍受。 ——《话语》 •发起战争的是有钱人,送命的是穷光蛋。——《魔鬼与上帝》 •有的婚姻是葬礼。——《阿尔托纳的死囚》

  • 嫣

    (不是动物) 楼主 2013-10-29 11:29:09

    我跟我的壁纸拼了,非它死便我亡。——王尔德

    王尔德 Wilde,Oscar( 1854.10.16~1900.11.30) 英国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温夫人的扇子》《快乐王子》等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潦倒一生却恃才自傲,他曾说:“你想知道我一生的这出大戏吗?那就是,我过日子是凭天才,而写文章只是凭本事。”

    王尔德不是个多产作家,他写童话,也写幽默讽刺的戏剧,当时的英国人对王尔德特立独行的作风鄙夷又排斥。关于王尔德的死因,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而被怀疑为梅毒,但此说已遭推翻。正式的死因应是中耳发炎引起的脑膜炎。

    王尔德享年四十六岁,过世前穷困潦倒、债台高筑,寄宿在巴黎河左岸的小旅馆中。临终前几天,在写给一位女性朋友的信中还提到:“ 我跟我的壁纸拼了,非它死便我亡。”

    时光移转,王尔德栖身的这间小破旅馆,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四星级的豪华酒店,害敝人不能得其门而入。当初王尔德拼死力抗的壁纸,则比王尔德多撑了一百年,终于在王尔德过世一百周年当天给换了下来。

    造型特殊的王尔德之墓,因电影《巴黎,我爱你》中韦斯•克雷文导的那段“ 拉雪兹墓园”而再度引起瞩目。其实我于二○○六年翻译电影《巴黎,我爱你》时,虽然已经去过拉雪兹墓园好几次,但却从没到过王尔德墓前,直到第二年暑期,才一偿夙愿。

    王尔德的墓上刻有其生平简述与墓志铭。一九五○年,王尔德的遗嘱执行人与最忠实的爱人罗贝尔•罗斯的骨灰也葬入此穴中。其墓志铭如下:

    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及其他美丽篇章的作者( 生平简述,略)。一九○○年十一月三十日接受临终圣事后,卒于巴黎美术街十三号阿尔萨斯旅馆。愿他安息。

    “吾语毕,众人无言。吾之言语如雨露沾濡众生。” ——《约伯记》( 29.22 )

    异族人之哀思悠长绵远 泪水灌满破碎的骨灰坛 为其而涕零者将遭遗弃 为其遗弃者则永生涕零

    本墓为雅各布•爱泼斯坦应一位女士之请所承制,以纪念她对诗人的仰慕之意。

  • 嫣

    (不是动物) 楼主 2013-10-30 11:41:25

    原谅我,我活得很不耐烦了。——达莉塔

    达莉塔 Dalida( 本名: Yolanda Giglio¬i) (1933.1.17~1987.5.3) 歌手、演员、一九五四年埃及小姐

    意大利裔的达莉塔踏入歌坛前曾当过秘书、模特儿,还获选为一九五四年的埃及小姐,原本想往大银幕发展,却成了法国首位创下五十五张金唱片纪录,且是第一个得到钻石唱片的艺人。

    她一生共录制十种语言、千首以上的歌曲,生前卖出一亿两千万张唱片,过世后的二十年间又卖出了九百万张。然而,尽管在台上光鲜亮丽、成绩斐然,台下生活却坎坷孤独,三任爱人先后自杀。最令她遗憾的,就是未能生下一儿半女。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日深夜,达莉塔在巴黎寓所吞下大量安眠药,就此一睡不起,翌日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四岁。“ 原谅我,我活得很不耐烦了。”这是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 嫣

    (不是动物) 楼主 2013-10-31 10:34:41

    安息吧,阿尔丰西娜!你会获得宽恕的,因为你曾深爱过!

    茶花女 Dame aux camélias,La ( 1824.1.15~1847.2.3) 十九世纪名交际花,小仲马《茶花女》一书中『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原型

    本名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因为是小仲马《茶花女》一书中红颜薄命的当代名交际花玛格丽特的原型而成为传奇人物。

    出身低微的阿尔丰西娜,原本是旅社侍女及雨伞女工。十五岁离家去了巴黎,原本以洗衣与制帽维生,后来成为富商金屋藏娇的对象。未满十六岁时,艳名便已传遍巴黎。琴棋诗画样样精通的她,还特别将本名改为较具贵族气派的玛丽•迪普莱西。她偏爱茶花,外出时必随身佩戴,一个月里有二十五天戴白色茶花,剩下五天则戴红色茶花。据说,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号:红茶花表示当天无法接待客人。至于为何有红白茶花之别?当时人甚感不解。如今看来,红茶花想必代表月事吧!

    从一八四四年九月到一八四五年八月期间,她是小仲马的情妇,后来又与钢琴家李斯特交好。嫁作人妇后不久就因感染肺痨而香消玉殒,年仅二十三岁。临终之际十分凄凉,身边只有两名旧情人陪伴,但不包括当时人在马赛的小仲马。

  • 嫣

    (不是动物) 楼主 2013-11-01 12:11:01

    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到束缚。 ——卢梭

    卢梭 R o u s s e a u , J e a n - J a c q u e s ( 1712.6.28~1778.7.2) 法国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论家,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晚景凄凉,离群索居。由于出版《爱弥儿》,被当局视为异端邪说,社会大众更把他当成洪水猛兽。最高法院还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儿》全数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人际关系不佳,令卢梭濒临疯狂。 卢梭死于一七七八年七月二日星期四早上十点左右,他的死旋即成了个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因为“ 正常人”无法想象“ 不正常”如卢梭者,会跟你我一样死得“ 很正常”,于是便把卢梭的死给“ 神话化”了,而这种神话化很快就成了报刊文章等刻意操弄的“ 故弄玄虚化”。 穿凿附会之说四起,有人说他死于尿毒症并发症,但又觉得这种死法太“普通”,跟卢梭“不配”,便传出他因精神错乱而终告举枪自尽,一下又说他遭到暗杀,一下又说他跟杜甫一样是吃多撑死的,甚至连他被马车撞到、要不就是被狗咬死的这种谣言都传了出来。

    卢梭的确曾被狗咬到,那是一七七六年十月二十四日,他在梅尼尔莫当的栅栏门前被一只大丹狗扑倒在地,虽然伤势严重到失去知觉,但还不至于到丧命的地步。经过这次狗咬人事件后,卢梭有了另一番新体认。当他恢复神智时,甚感欣喜:“我看到天空、几颗星星,还有点绿意。清醒后的第一个感觉,这真是个甜美的时刻(略)。我在这个时刻重生了,而且我觉得自己好像以所有这些我看 到的事物,填满了我这微不足道的存在。” 但这次事件最主要还是让卢梭认清了一个“ 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大家迫不及待地到处宣传他被狗咬死的消息。十八世纪很有名的《阿维侬信报》就刊载着:“ 这一切都证明了民众绝对会追根究底,就连咬死卢梭的那只狗的名字都会被挖出来。”死对头伏尔泰更是火上浇油地说:“ 让-雅克死了活该。”这让卢梭感受到他深陷于“ 众人恶意”制造出的“ 晦暗幽冥”而无法自拔。他们全都是策划阴谋的共犯,而他,让-雅克•卢梭则是受害者……

    当然,卢梭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不受欢迎。他在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漫步之一》中就写道:“啊!我哪预想得出来正在等待我的命运会如何呢?我今天哪能想到命运帮我安排的竟是这样的生活呢?我哪能想得出来,我这个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人,有一天会变成……别人绝对会视我为怪物,把我看成讨厌鬼、刽子手,我会成为人类的恐惧、恶棍的玩物。路人经过我身边,都会吐痰向我致意。这整个世代难道不是以能活埋我为乐吗?”

    受到世人唾弃的卢梭,在法国大革命时终于得以平反。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国民公会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设立雕像,还用金色题字——“ 自由的奠基人”。这位伟大哲学家的骨灰终于在去世六年后,于一七九四年十月十一日风风光光地被移奉在先贤祠供后世瞻仰……恨只恨,后来他的死对头伏尔泰大师也搬了进来,就住在他的对面。

  • 嫣

    (不是动物) 楼主 2013-11-01 16:23:51

    生与死组成了我,我的死比我的生更令我感兴趣,因为生时有限,死无穷尽。 ——小仲马墓志铭 小仲马 D u m a s A l e x a n d r e , f i l s ( 1824.7.27~1895.11.27) 法国作家,大仲马之子,代表作品《茶花女》 大仲马在一八五四年出版的《漫谈》中提到,他曾问小仲马:“ 你对玛丽的爱不是爱情的爱吧?”小仲马回道:“ 我对她的爱是怜悯的爱。” 在玛丽过世后( 参阅第15 区“ 茶花女”篇),当时尚未满二十岁的小仲马曾重返玛丽香闺,睹物思情,连夜写下一首相当感人的诗。他将该诗抄录给大仲马看,并说道:“ 玛丽这一生可以好好写本书了。” *小仲马长眠之处,距离茶花女只不过百米之遥。 从这首可说是《茶花女》前身的叙事长诗中,已可看出日后小说的雏形: 我俩闹翻了,为了什么? 不知。不知何故……出于怀疑这未曾有过的情爱 而,今日后悔莫及,离开了您的我 不该离您而去,我决心归来 夫人,我曾写信告知会来此地 但望一回来就可得到您的原谅 只因我深感亏欠,满怀歉意 我最终的爱是我首选的探访对象 长期未归后的我急忙奔赴 只见您绣窗紧闭,大门上了栓 他们告诉我说有堵新坟 将永远遮掩住我深爱过的容颜 有人冷漠以告,说您临终前 历经四个月的苦痛折磨 满怀的希望不过昙花一现 就成了命运女神之嘲弄戏说 我沉重地弯下了腰,放眼一望 那熟悉的楼梯,宾客盈屋 而那几堵见证过往事的粉墙 提醒了我:逝者已矣,生人止步! 我登上了楼,垂着泪开了门 那扇我俩常笑着开启的门扉 我从记忆深处,亲爱的故人 唤出昔日卿卿我我的魂飞梦回 …… 花儿就是这么因虫儿啮食而凋枯 您的时日因无尽的失眠而苍白 而正因您送往迎来却不为苦 乐于各式欢愉,接受各种情爱 玛丽,如今您身处百花之中 再无须因惊醒而害怕,您且安眠: 天主抚慰您憔悴的幽灵 赐其长眠以好好弥补偿还 可怜的女娃!人说您临终时光 唯有一名男士为您阖上眼睛 还有,在通往墓园的路上 您昔日的闺中密友也只剩了两名! 那好,愿上天保佑你俩,坚持的人 两位不顾这世上的飞短流长 伸出援手,带领那队白色行列前进 一路陪这女娃到底,不枉相识一场! *“ 未能得享陪她最后一程的荣耀”,这是小仲马对爱人茶花女的抱歉 豆瓣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55598/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076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