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单语动词【送】的微型语法框架
来自:赛义甫(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感觉汉语单语动词和名词短语的抽象格问题以我的实力还很难把握,直接切入困难很大。想换一个角度:从移动转换的角度。为了简化问题,单语动词只讨论【送】,而且其词汇语义也只取其中的一个类型:【送+某人+某物】,或者【送给+某人+某物】,其它类型暂不考虑。把问题范围缩小,有利于集中精力关注所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提出的解决方案(grammar)具有一定的观察适任性(observative adquacy)(最低要求),则试着扩大词库的范围,主要是动词。理论框架没有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任何理论,而是‘大致上等价于’最原始的结构描述(structure description SD) → 转换操作(transformation operation)→结构变化(structure change SC),亦即标准理论的框架。 原因很简单:在生成形式化的大框架下现代各个语言学理论都源自于这个框架,尽管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它有很多缺陷,但是它是各个语言学理论的最大公约数。 词库中只有一个动词【送】和一个不明成分的【给】(见本栏Dinsdale Alley的发言)和一个开放的名词类:包括有生命的专有名词,例如、小张、小李等和人称代词(你、我、他等),以及无生命的普通名词(common noun)。 讨论的目标:发现一个简单的语法,能够说明【送】+(【给】+ NP(某人)+NP(某物))的描述适任性(descriptive adquacy)。也就是说,这个语法能够说明包含【送】+(【给】)的简单句的正确造句方法(亦即,能够解释在什么条件下给定的汉字序列是合法的句子),同时能够排除非正确的造句方法(能够自动判断哪些汉字序列不合法的字串),从而达到语法的最低要求:自动判断给定字串的语法性(grammaticality)。然后通过研究移动操作,探讨为什么给定的汉字序列是合法的句子或者是非法字串,从而达到语法的描述适任性(descriptive adquacy)要求。 讨论的方法:以自说自话为主:)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讨论。 1. 建立单语动词【送】的短语结构规则 2. 讨论由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成分结构(constituent structure)和结构描述(structure description) 3. 转换规则:移动规则 4. 移动后产生的结构变化(structure change) 5. 探讨成分移出动词管辖领域的制约条件 6. 和其它语言(英语)进行比较,建立制约条件适用的普遍原则(principle) 7. 通过这个微型框架,深刻理解生成语法由早期的生成性到制约性的转变动机。 8. 用这个框架去解释其它单语动词下的名词短语分布问题。 动机:以这个微型玩具式的语法框架向那些对生成语法感兴趣的朋友展示如何用生成语法解决问题;于我自己则是对汉语初步试水,看看水有多深。 说明:更新可能比较慢,我也只是有了新的‘灵感’或者称‘来电’时才更新,完全没有预定的脚本和思路,纯属个人爱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线上实验】英语组句【实验报酬】35元/人 (文)
- 文科背景的语言学僧能否学习计算语言学 -- 谈谈我的看法 (赛义甫)
- ai大模型应用创业招募联合创始人 (哈哈哈(ಡωಡ)h)
- 对计算科学和语言学的一点思考 (赛义甫)
- 学语言学是要学英语并且很重要吗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