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广州宵夜场,经典的夜场留声机
阿阿阿南
广州的宵夜场,大排档当年可谓一代经典,那时候,广州还没有什么吧什么PUB,大排档,就是夜场. 曾经我在大德路居住的时候,天成路,大德路一带的大排档还把桌椅摆到路上,好不热闹. 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光顾大排挡的,多数是广州老城区的居民,一天下来的工作和加班或者兼职(广州话"抄更",90年代的词汇)下来,10点11点,约上三五知己,或者叫上同事,也可能是想熟的左邻右里,炒碟螺,炒个粉,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 随着现在城市的整治和改造,还有好多城区老居民的拆迁,这些昔日的热闹已经消失得"七七八八". "炒螺明"是宵夜档经典的"艺人",对他,我也从未一睹真容,仅仅略有听闻而已.不过据我所知,炒螺明是只卖唱,而不卖螺,传闻中他推着的小车中装的那盘螺肯能是翻炒了好多天简直是不能吃的了.. 近期红红火火的"李瑞然老人--广州的回忆"影展,用那些似乎没有任何摄影和美术角度的照片,记录了广州一段段真实的故事...炒螺明也是一台留声机,每晚,唱着广州的回忆 [以下内容转自广州日报] 广州街头艺人卖唱27年红遍大排档 粉丝过万 你在广州吃大排档,如果见到一个满头金发、身穿花衫的男人,在排档旁边卖炒石螺边跳辣舞边唱《坏女孩》,恭喜你,你有幸见到了广州著名街头红人“炒螺明”。“炒螺明”简伟明风雨不改炒螺卖唱已足足27年,在广州街头,可谓神话般的人物,粉丝过万。 无人不识“炒螺明” 每晚10时,“炒螺明”带着一镬石螺骑着自行车从番禺钟村出发,从北京南路的夜场一路“横扫”至滨江路的大排档,直至第二天清晨六七时才收工,一晚收入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扭腰摆臀,浓妆艳抹,反串女角,唱当红女星的歌,这些显著特征,让从北京南到滨江路,甚至远到珠江南岸海珠桥脚食档的店员食客们,几乎无人不识“炒螺明”。 “当然认识他啦!卖螺的!只要你给5块钱,就可以在他的歌词本挑一首歌让他现场表演。”滨江东路一间大排档的店员告诉记者,“炒螺明”一出现就会惹来惊叫。 “以前我经常唱梅艳芳的《坏女孩》、《妖女》、《红唇烈焰》等。不过为了紧跟潮流,现在也经常模仿容祖儿、杨千嬅她们。”简伟明说。上世纪80年代明哥刚“出道”时,梅艳芳正流行,所以明哥最擅长模仿梅姐。不过明哥并不满足于男扮女装,改歌词也是他的拿手“绝活”,他的不少“口水歌”、“粗口歌”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市井中却深入人心。 廿七年看尽兴衰 “我卖螺27年,风雨不改!”“炒螺明”的坚持,令记者对他多了一分敬意。即使是台风天,他也坚持骑车入城,为仅有的几个顾客表演。他的坚持,也为他赢得了口碑。 最让“炒螺明”骄傲的,应该是他粉丝过万的事实。虽然花几块钱就可以听到他唱歌,但粉丝们都很尊重他,有些粉丝相识多年,走在街上,碰到会互打招呼,还会对身边的另一半介绍:“还没有和你结婚,我就已经认识他了。” 出道27年,明哥可谓看尽了广州各种变化兴衰。他说,广州大排档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兴盛时期,当时还没有城管,大排档随意乱摆,客人相对多很多。1995年后,大排档生意开始衰落,“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五元一盒螺都要讲价。”明哥浓艳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沧桑。 听说惠福路将要被打造成一条食街,简直开心到晕,因为去开北京路的“哨街精”都知道,在附近吃饭是多么的难找位置!不过最希望的,还是能在这条食街中,为那些广州传统小吃保留一席之地。 对于很多广州人来说,一碗牛杂、一碗云吞面的分量,其实是和鲍参翅肚相同的,或者说,更重一些,因为这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 记得以前总是在快放学的时候,嗅得到远远传来的牛杂香气,听到叔叔阿姨推着木头车仔从青石板街上轱辘辘走过,然后大家一窝蜂地收拾好书包冲出校门,“帮衬”自己心水的牛杂车、棉花糖、咸酸档……不时见到同大院的阿姨、姐姐左手提着用咸水草扎好的一捆菜或者一块猪肉,右手举着用竹签仔串着的淋满蒜蓉辣椒酱的牛杂萝卜边走边吃,宛然一副老广州的风情画卷。在这一幅画里面还包括了曾经驻扎在北京路超过10年的鱼蛋档,还有那些晚上才会出现的露天街边大排档,其中最出名的是北京南的炒螺明,可以边炒螺边唱咸水歌…… 如今,这些林林总总的风情小景都到哪里去了呢?就像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鞋底饼、油香饼、公仔头雪糕、咖啡雪条、手工做的芝麻糖、卜卜榄、格仔饼……它们就像那些花儿一样,不知道散落在何方?曾经很喜欢吃三中附近一条巷里的推车鸡蛋格仔饼(因为巷子里有几家漫画租书档而常去那里),做饼的是个四五十岁的阿姨,自调的鸡蛋面粉浆炭火烙格仔饼,粉浆很稠所以鸡蛋香很足,给花生酱和炼奶特别大方,周围的街坊学生都很爱“帮衬”。 像这些本小利微的手工小食档,如何承受越来越高的铺租。于是,我们眼看着这些原生态的地道食物逐渐消失在街头,或许,有朝一日,它们会出师有名地在那些气派酒家里重现。但是,脱离了草根生活背景的它们,还会有旧时的味道吗?或者说,没有了这些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草根小吃,广州的生活还会令我们感到那么亲切吗? 这些街头小吃就像一个个载体,缠绕着过去的集体回忆,连接着每一代的共同味觉,与其说它们是小吃,不如说是一种广州市民的草根精神。这些广州的老味道,希望让它们可以在我们的生活里延续下去,而不是变成新簇簇的摄影背景,更不希望只有在香港等其他城市里,才能发现老广州的点点滴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恋爱地图----关于三种天真 (pony)
- 九降风----青春的“夫里古里” (pony)
- 花吃了那女孩—结论是不激动,也不失望 (狒)
- 《海角七号》:吹响本土文化的号角 (killer屠夫)
- 一块金牌引起的血案——《疯狂的赛车》有感 (killer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