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在我国的发展近况(小结)-笔记
蛮蛮(和而不流)
参考《地基处理选择与桩型选择研究》硕士论文-厦门大学-林良进-2009 近50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实际50年代至60年代(也就是1950年到1960年)被视为起步应用阶段,这一时期,从前苏联引进了大量的地基处理技术。使用最广泛的是垫层等浅层处理的方法,另外,砂石垫层、砂桩挤密,石灰桩,灰土桩,化学灌浆,重锤夯实,预浸水法以及井点降水法等地基处理技术也大量应用到工业民用建筑中。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地基处理处于一个新的应用、发展、创新阶段。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被引进、开发,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以及其支护体系,在许多领域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对此发展做一下介绍: (1) 大直径灌注桩 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直径灌注桩陆续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厦门等大城市应用于高层和重型构筑物地基处理,80年代到90年代初已普及到全国数以百计的大中城市以新兴开发区,广泛应用于软土、黄土、膨胀土地基。 (2) 复合地基 石灰桩、碎石桩、高喷注浆、深层搅拌、真空预压、动力固结、塑料排水板法等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工业废渣、废料以及其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理地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例如,采用粉煤灰、生石灰开发的二灰复合地基,利用废钢渣开发成的钢渣桩复合地基,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开发的渣土桩复合地基等等。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不仅节约了大量资源,降低建筑费用,同时为改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开辟了新的途径 (3) 托换技术 托换技术分为加固和纠偏托换两类。前者常采用的有微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静压桩、一般灌注桩及旋喷等措施。后者是一种将已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不均匀沉降或倾斜纠正过来的特殊地基处理手段。近几十年来由于掏土纠偏技术的应用发展,大量条形、筏式基础和桩基础的倾斜建筑物得到了很好的纠偏效果,保障了建筑物的安全,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源,在已建工程的地基处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大刚度柔性桩复合地基 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桩体材料强度或刚度来实现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在这一领域,先后开发了碎石、水泥、粉煤灰以及水泥、赤泥、碎石或者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砂石桩等复合地基、使得工业废料得到综合利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费用。 (5) 大桩距的较短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 大桩距的较短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是一种介于传统概念上的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采用桩基疏布,使得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桩与土共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建筑物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6) 人工挖孔桩设计成空心桩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研制开发了将人工挖孔桩设计成空心桩的形式。这在国外还没有见到,与实心桩相比,该桩型节省混凝土50%以上,仍可满足强度要求,同事能减少废土外运、施工便捷、工艺安全、结构合理,其应用具有良好前景。 (7) 钻孔压浆成桩法 钻孔压浆成桩法基本原理是用螺旋钻杆钻至预定深度后,从钻具内管底端以高压喷射出水泥浆,边喷边提钻杆,直至浆液达到无坍孔预定深度,直至浆液达到无坍孔预定深度,再提钻具,设置钢筋笼、骨料。然后通过附着于钢筋笼的通水管,由孔底自下而上以高压补浆成桩,该法适用于杂填土、淤泥、流砂、卵石等各种地基,这种方法不受地下水水位影响,不需泥浆护壁的特点,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8) 深基坑工程及支护体系 深基坑工程师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中伴随着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大型市政地下设施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地基处理技术,资料表明,我国已建和在建的高楼、超高楼其基坑深度已由6m,8m发展到10m,20m以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现成单位需要证书 (建筑资质孙工)
- 河南甲级单位需要 公路高级5本 (资质代办~唐)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珍重)
-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材 (蛮蛮)
- 设计院的现状 (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