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组科普小论文——晕轮效应

伊始的夏天

来自:伊始的夏天(下一本看什么书呢?)
2013-11-21 11:35:3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1-22 21:21:07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1-22 21:25:04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007

    007 2013-11-22 21:50:28

    夏天,夏末秋至,伊东,为队名点赞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1-23 09:43:56

    文章的调理很清晰,开头刻画的画面真是很经典啊,所以作为我们这种不能靠脸吃饭的人真是深感触动啊,后面叙述理论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理论,很好。希望下一次再多写一写如何克服的内容就更好了。—伊始的夏天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1-23 09:48:31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我个人感觉,那个第一个事例好像不是讲的晕轮效应吧,嘿嘿。后面用了很多经典的词语,感觉总体思路很清晰,赞一个。

  • 月逸爱土豆

    月逸爱土豆 2013-11-23 09:53:10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无论是前面的解释理论还是后面的给予我们建议,都是分点论述,感觉内容很充实,我要好好学习。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3 10:43:57

    楼主在文章中也提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我想要是能具体例举一些方法出来就好了,或者以一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就更好了。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3 10:51:56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A、B两男士的举例到底是怎样从侧面阐明了“晕轮效应的原因是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这一点的呢?我不太明白,求解。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3 11:08:28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你最后一段提到“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我个人觉得当弥子瑕年老色衰的时候,卫灵公因此以偏概全的否定了他这个人,对他处以严重的刑法,这也应该算是晕轮效应吧,只不过这是不好的方面的晕轮,所以你说“晕轮效应”消失了,我不太赞同。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1-23 11:28:50

    A、B两男士的举例到底是怎样从侧面阐明了“晕轮效应的原因是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 A、B两男士的举例到底是怎样从侧面阐明了“晕轮效应的原因是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这一点的呢?我不太明白,求解。 ... 木木是慵懒的猫

    因为A男士不和陌生人说话,而B男士相对A男士来说就是陌生人。但B男士问他几点时,他不想理B男士,他觉得B男士连手表都买不起,在心里就认为B男士很穷,这就是说A男士对待B男士这个陌生人特质泛化了。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木木是慵懒的猫 2013-11-23 17:19:24

    因为A男士不和陌生人说话,而B男士相对A男士来说就是陌生人。但B男士问他几点时,他不想理B男士 因为A男士不和陌生人说话,而B男士相对A男士来说就是陌生人。但B男士问他几点时,他不想理B男士,他觉得B男士连手表都买不起,在心里就认为B男士很穷,这就是说A男士对待B男士这个陌生人特质泛化了。 ... 夏末,秋至。

    哦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说我真的不知道A是因为认为B穷才不理他的。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1-23 17:54:11

    哦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说我真的不知道A是因为认为B穷才不理他的。 哦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说我真的不知道A是因为认为B穷才不理他的。 木木是慵懒的猫

    好吧,其实那是我理解的,我看的一本书上,它有个故事说一个人问另一个人几点了,问了好几次,然后被问那个人说了很多,最后一句就是说他连块手表都买不起,哎 只能说我表述的不好,也说明你很认真的看了,给你个赞

  • 夏末,秋至。

    夏末,秋至。 2013-11-23 18:03:32

    哦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说我真的不知道A是因为认为B穷才不理他的。 哦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说我真的不知道A是因为认为B穷才不理他的。 木木是慵懒的猫

    还有不理他不是说他穷才不理他,而是他本来就不和陌生人说话,他对陌生人有偏见,然后那个人又问他时间,他觉得这个人陌生人真寒酸连个手表都没有,那种感觉你懂的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1-23 18:12:32

    楼主的例子很典型,让我们很快就明白了晕轮效应。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我觉得通常一个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难改变,当然这肯定也影响了我们接下来的交流了。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探讨了~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1-23 23:51:19

    你最后一段提到“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 你最后一段提到“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我个人觉得当弥子瑕年老色衰的时候,卫灵公因此以偏概全的否定了他这个人,对他处以严重的刑法,这也应该算是晕轮效应吧,只不过这是不好的方面的晕轮,所以你说“晕轮效应”消失了,我不太赞同。 ... 木木是慵懒的猫

    晕轮效应是消失了呀,然后出现了反晕轮效应。反晕轮效应出现,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负面评价,我在文中提到过反晕轮效应,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 早睡苦手

    早睡苦手 2013-11-23 23:57:53

    我个人感觉,那个第一个事例好像不是讲的晕轮效应吧,嘿嘿。后面用了很多经典的词语,感觉总体思 我个人感觉,那个第一个事例好像不是讲的晕轮效应吧,嘿嘿。后面用了很多经典的词语,感觉总体思路很清晰,赞一个。 ... 月逸爱土豆

    第一个事例我只是简单陈述,为了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就没有在第一自然段内紧跟解释,而在后文对典故进行分析,第一自然段纯属埋伏笔。

    萌哥和我的第一自然段引用的事例完全一样,不过她紧跟了详细的解释,你仔细看下她的整个第一自然段,感受下那个典故里的晕轮效应…………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1-24 11:00:45

    楼主的例子恰到好处,我有点把晕轮效应和认知吝啬鬼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以点概面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1-24 11:01:33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关于这个效应,你的原因分析得很好,很具体!

  • 雨后彩虹

    雨后彩虹 2013-11-24 11:04:29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你阐述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的做法很好,我们应该不要以貌取人,以点概面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1-26 12:48:42

    楼主开头用电影里的桥段,很有新意哩,内容也挺丰富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1-26 12:50:30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文章很有条理性,观点明确,赞一个

  • 淡定姐

    淡定姐 2013-11-26 12:56:48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大家好像对那个故事有点疑问,我理解的第一段的那个故事,就是卫灵公的以偏概全,只是看起来有点绕,嘿嘿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9 19:05:09

    楼主的视角很新颖,分析的也很有理。晕轮效应对我们对他人或者是某事的判断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人际交往中也普遍存在,尤其是恋爱中的晕轮效应对恋人的影响也很重大。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9 19:09:31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很喜欢这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科普文中分析了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我们怎样避免晕轮效应产生,写的很好。

  • 小咪喳

    小咪喳 2013-11-29 19:30:27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趋向于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要正确的把握和看待。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30 12:21:48

    LZ小说没白看哦,开篇很精彩,后面写得也不来,继续哦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30 12:30:16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例子不太明白,不过后面的原因分析和怎样避免晕轮效应写得不错

  • 想要去远方

    想要去远方 2013-11-30 12:32:55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要是我们以偏概全的去看别人,说不定就会被晕轮效应给骗了,一定要小心呀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1-30 17:17:12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哎,有些时候完全不能避免以偏概全啊。还是通过多接触什么的来慢慢改变吧。但是那个手表的例子没看懂啊萌哥

  • 微微烟雨

    微微烟雨 2013-11-30 17:21:12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我觉得“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这个很赞啊,所以说眼见不可以为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最后那个避免晕轮效应的那一段我觉得很有用~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2-01 15:25:06

    对楼主对对电视剧的角色分析很有同感 我们一直在被慢慢影响着 这些标签也就随时都在运用 虽然有时候知道是在演戏 但是还是会掉进剧情当中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2-01 15:31:00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信息很丰富 最开始听说晕轮效应的时候就是在讨论追星的这个问题 因为粉丝有时候会失去一些客观的判断力去看待明星 所以也就很容易被晕轮效应所影响了

  • Jx Tang

    Jx Tang (精彩未完的未来) 2013-12-01 15:38:07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标题的那句话让我想到了原来微博上一幅很诡异的图片(不好意思 有点跑题) 首先解释了一下标题我觉得挺好的 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为什么是叫这个名字而不是其他 而且说出了晕轮效应的特点 了解的就更多一些

  • 木木

    木木 2013-12-04 21:44:53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文章写得很用心,举例证明充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晕轮效应,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在对人与事的看法要做到客观。

  • 木木

    木木 2013-12-04 21:48:25

    与人打交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善于运用晕轮效应,展示我们好的一面,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今后的交流带来便利。

  • 木木

    木木 2013-12-04 21:52:17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晕轮效应,让我们看到只是事情的表象,想要更加深入了解,需要时间和交流来让我们熟悉,才能对人或事,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

  • Yvonne

    Yvonne 2013-12-04 22:32:51

    先解释,外举例,易懂,那个在求职的时候可以好好利用

  • Yvonne

    Yvonne 2013-12-04 22:36:20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后面还讲了如何避免“晕轮效应”,不错,但是事实很慢做到吧!

  • Yvonne

    Yvonne 2013-12-04 22:39:34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嗯,我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有的时候我们凭第一印象判断一个人,然后不断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也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原因吧!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2-05 18:33:41

    楼主开始举的例子非常的有意思,让我一下一想到很多电影的场景,文章也让我有很多的体会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2-05 18:35:25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光环效应,哈哈。我想说魔兽争霸里的人物,就有光环的,原来是出自这里!

  • 嘿呦喂

    嘿呦喂 2013-12-05 18:38:22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我觉得我们平时都会有这样的效应,都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很多不想看到的,即使看到了,我不跟很在意,不以为意!

  • 慕儿

    慕儿 2013-12-08 17:11:15

    楼主的一番阐释通俗易懂,感觉好实用,这个效应要好好运用在职场上才是。文章短小精悍。赞

  • 慕儿

    慕儿 2013-12-08 17:18:52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辛苦了。写了好多。原因分析很细有条理。几个故事讲述很清楚,还用了古代的故事,可见很认真。

  • 慕儿

    慕儿 2013-12-08 17:23:48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原因方面和他们的略有不同,也提到了古人故事。再多列举点生活事例就更好了。还是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了解更多信息后再作出判断。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2-09 13:50:33

    楼主切入点选取的电视电影桥段瞬间就吸引住我啦,语言叙述也很幽默有趣,不错。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2-09 14:01:38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看了好几篇文章,用古人的事例直接引出主题的好像这个是我第一个看到的哦,嘿嘿。而且我觉得还给我们讲解了晕轮效应这个名称的来源,让原本不晓得的我长知识啦,不错。

  • 寂寞有染@灿lie

    寂寞有染@灿lie 2013-12-09 14:07:45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我先看了三楼的文章,才发现原来二三楼的同学事例有重复,嘿嘿。但是二楼的同学分析了影响因素还有如何避免,感觉更全面了。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2-13 09:24:50

    看到楼主的开头 脑海中就有这样的画面产生啦 不过LZ后来又来了个猥琐男的描述 感觉美好的画面就破坏了%>_<%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 有的时候看到皮肤白白的 不摸也觉得很滑的脸蛋儿 不管男女 我就觉得这样的人很美好呀 做什么事都是很优雅的那种 我被这个深深毒害着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2-13 09:33:30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作者从一个故事说起 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晕轮效应和反晕轮效应的威力的强大 果然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包容一切 不喜欢的时候连尘土般的小事都无法容忍 作者还讲到了晕轮效应的产生原因和预防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借鉴的事

  • kenzo

    kenzo (你带来欢笑 我有幸得到) 2013-12-13 09:43:48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看到标题 觉得很有同感 我们对于美好的事物 总是关注到TA自己想要关注的 看到二楼和三楼都说到了卫灵公与弥子瑕的故事 感觉像是回到了高中的时候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好像说跑题了) 作者还讲到了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 得好好学学

  • X丶

    X丶 2013-12-13 16:59:17

    楼主的语言挺幽默的,读着相当有兴趣,而且将晕轮效应科普得很清楚,也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很好

  • X丶

    X丶 2013-12-13 17:32:52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对晕轮效应原因的阐述,挺清晰的,后面将晕轮效应的弊端也普了下,内容挺充实的,看得出很用心啊,赞

  • X丶

    X丶 2013-12-13 17:39:09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对晕轮效应的特点解释挺不错的,但我觉得后面关于晕轮效应的产生原因方面,要是在多几个例子就更好了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15 08:40:05

    举例很生动有趣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15 08:43:19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看了你举得例子之后,我想到了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男女之间的话“我爱你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不爱你的时候,你说你是什么。”这句话算不算是晕轮效应的体现呢

  • 洛可可

    洛可可 2013-12-15 08:47:57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其实晕轮效应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法避免的

  • 一一

    一一 2013-12-15 14:59:02

    楼主开头写的好搞笑哦,很有特色呢

  • 一一

    一一 2013-12-15 15:01:37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总觉得开头的例子怪怪的,不过后面写的不错,有条理。

  • 一一

    一一 2013-12-15 15:03:10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这句话说的很好,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事实。。。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2-16 21:10:43

    楼主,你这是说到屌丝的痛!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2-16 21:11:59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以典故开头,提了个层次啊~中间也写的很好~

  • 天王盖地虎

    天王盖地虎 2013-12-16 21:13:54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的确,这种效应很难避免,就像刻板印象一样~

  • 婔歌

    婔歌 2013-12-17 00:17:43

    开头的举的影视剧的例子,哈哈,好逗。唉,后面说的衣冠禽兽,让我想起一句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婔歌

    婔歌 2013-12-17 00:20:17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额,其实我一直以为晕轮效应基本上都是说看到优点的,开头的例子着实值得思考一番。后面,还例举了晕轮效应避免的一些措施,很有用,很用心

  • 婔歌

    婔歌 2013-12-17 00:23:43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指出了晕轮效应的弊端,同时解释了它的产生及避免措施。最后,解释了文中开篇的故事。最后,引用的那句话好: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

  • 娜

    2013-12-18 00:53:44

    楼主利用影视剧的例子很好地解释了晕轮效应,还指导了我们怎样利用晕轮效应来规划我们完美的第一印象。

  • 娜

    2013-12-18 00:58:10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内容丰富,以故事开头很吸引人,写了什么是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怎样避免晕轮效应,我们可以更理性的评价别人。

  • 娜

    2013-12-18 01:01:43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以这个故事为线索引出晕轮效应,很有趣,吸引读者,也说了晕轮效应的弊端,并指导了我们怎样减少晕轮效应的影响。

  • O(∩_∩)O~

    O(∩_∩)O~ 2013-12-18 15:41:29

    晕轮效应对我们的日常人际交往的确有很大的影响,教授所举的例子也太生动形象了吧,点赞,最后关于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也给我很好的启发。

  • O(∩_∩)O~

    O(∩_∩)O~ 2013-12-18 15:44:05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写得很好,条理很清晰,不仅阐述了原因,还告诉了我们如何避免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这些建议还是有理有据的,很有说服力。好评点赞!!

  • O(∩_∩)O~

    O(∩_∩)O~ 2013-12-18 15:47:23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虽然引用的例子是一样的,但风格和内容完全不同,以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开篇,又以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结尾,首尾呼应,并在中间阐述了晕轮效应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让我们在结尾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故事和晕轮效应。

  • 萨冈

    萨冈 2013-12-19 00:10:05

    三篇文章都是应用古今例子来说明晕轮效应,让我们大悟,哦,原来这个就是晕轮效应嗦。第一篇言辞幽默,第二篇条理清晰,写得很详细,还写了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具体方法,点赞,第三篇,相对而言,在分析上写得比较足,在避免方面没有涉及。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01:57:30

    哈哈哈,例子举得好有意思。浅显易懂,又让人思考。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01:58:55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我觉得避免写的挺好的。给人好好思考以后在晕轮效应之前该怎么避免。感谢楼主。

  • 嘉沐

    嘉沐 2013-12-19 02:01:26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楼主写的很专业,关键是还引经据典的。赞赞赞啊。只是没有避免的,相比前一个的,可能就差在这里 了。

  • 007

    007 2013-12-20 21:58:51

    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啊,晕轮效应用起来

  • 007

    007 2013-12-20 21:59:59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引经据典,点赞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20 22:32:33

    楼主写得很在理,看人看事物不要被其表面现象蒙蔽了眼睛,多加以了解才能见真相,特别是找男女朋友,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20 23:24:06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例子引用不错,后面分析得很全面,逻辑清楚,很值得参考。。。

  • Amy

    Amy (我思故我在。) 2013-12-20 23:29:24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嗯,看人不能只看表象,着实要注意这一点。。。

  • 007

    007 2013-12-21 00:09:24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2-21 10:17:13

    楼主的例子着实很贴切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2-21 10:18:32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 人际关系中的晕轮效应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年轻时的弥子瑕在卫灵公前很受宠信。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听后便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去了。按卫国的法律,私自驾国君车子的要处以刖刑(断足的酷刑)。但卫灵公听说了这件事后非但没对他处刑,还认为他很贤德,夸赞他:“真是孝子啊,为了母亲,都可以犯下酷刑。”又一次,弥子瑕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却高兴的说:“这是多么爱我呀!都把吃过的桃子,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迈后,卫灵公对他的宠信也淡薄了,一次弥子瑕因小事冒犯了卫灵公,卫灵公却对他处以重刑并把以前包容他的两次错误也算在一起。虽然弥子瑕的行为与起初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卫灵公前后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像卫灵公的这种宠信弥子瑕时可以包容他所犯的错误,而不喜欢他时,一点小错都可以当成大错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我们的人际相处中,表现出对一个人或物的最初印象的某些突出特征来决定这个人或物的总体看法。因为像日、月的光辉,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圈那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法(夏芒,2011)。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一群人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给他们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魅力一般,有的没有魅力)。让参加实验的人看完照片后,对照片上的人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有魅力的人比对魅力低的人做出更多理想、美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例子有很多。较明显的就是我们一直喜欢的某个明星,突然出现他(她)的一些负面新闻,就会觉得很惊讶,很可能一时半会难以接受。还有比如你和你的男朋友决定去见他的家长,当他父母对你的第一印象评价不错,再加上你会做饭这个事实更符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对你的满意度可以讲就爆棚了,这也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由此看来晕轮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影响力。那么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大致可分为一下几方面: 1、 美的吸引力。不管是心灵还是外貌美,大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上,而忽视了这个人的其他特质。 2、 对其他特质获得的信息量少。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了解的越少缺点暴露的越少,晕轮效应产生也就的越明显。 3、 对社会期望性品质的认可。这个人的品质是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那么他的其他品质也可能会得到认可,而且这个品质影响度越大,产生的晕轮效应就越强烈。 4、 与许多特质密切联系的中心特质的泛化。用个笑话来的阐释在这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一公交车上,A男士问B男士:“现在几点了?”B男士没有回应,A男士又问了一遍,B男士还是没有回答,最后A男士气愤的说道:“我问你几点了,你咋一直不说话啊。”B男士说道:“我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何况你连个手表都没有?”这时,A男士亮出带有三个手表的右手臂说道:“我只是调个时间。”(王亦欢,2011) 综上所述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加以运用来让他人产生有利于你的晕轮效应。但是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造成很深的弊端,它会把我们引进对人认知的误区。对此影片《搜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讲述的是白领叶蓝秋因拒不与老大爷让座,遭到众人的指责和人肉,同时媒体借此大肆渲染,设法挖掘她的隐私进行炒作,导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患有淋巴癌去世后,人们也得知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实,比如她资助了她们乡村的许多学生,后来媒体也播放了之前她对没让座的老大爷致歉的视频,人们对她的态度又有了极大的改观,也对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造成的困扰感到愧疚。尽管大家都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主观臆断,但是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并非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弊端呢? 一、要避免产生投射倾向。因为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别人,总是从好或坏的一面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强加给对方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所以说,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投射倾向,而你没有经常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 二、要注意不能用第一印象来以貌取人,更要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人们往往会以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印象来对这个人作出评价,虽然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判断的材料却十分有限,而且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当然更不能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并且贴上标签,这样就会产生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的第一印象,避免以貌取人。更要避免给人分类,乱贴标签。 三、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研究证明,人们常会利用“自动”获得实证来解释对他人的偏见。就像你对某人存有怀疑,那么只要某事上对方表现出离心和戒心。就会使你深信自己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到晕轮效应的漩涡中。这也提醒我们,当你对某个人有成见时,首先要理智地检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那么请自动跳出漩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晕轮效应影响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我们更要尽量避免对他人产生晕轮效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让美丽的“光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夏芒,不可不知的心理效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王亦欢,揭秘心理效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微信(psy-eyes)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理论-晕轮效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ae4d40100kibw.html) ... 夏末,秋至。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想要控制,怕是没那么容易吧

  • 正儿八经的说

    正儿八经的说 2013-12-21 10:19:26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 晕轮效应——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宠臣。一日,弥子瑕母亲生病,一心挂念母亲的他情急之下假传君令驾用国君的车出宫探望母亲。根据卫国的律法,私自驾用国君的车会被处以刖刑(砍去双脚)。而卫灵公知道后称赞他非常孝顺,并未治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出游果园,弥子瑕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没有吃完,将剩下的一半给卫灵公吃。卫灵公说这是弥子瑕爱我的表现,忘记了自己吃过这个桃子而拿来给我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灵公对他的宠爱淡薄。弥子瑕得罪了他,卫灵公开始记恨从前弥子瑕假传君令私驾国君的车、将吃剩的桃子给他吃,昔日对弥子瑕宠爱有加的国君现在反倒怪罪起来了,弥子瑕因此获罪失宠。同样的事情,为何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色衰爱弛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种神奇而又难以抗拒的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晕轮,是光被折射或反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一圈光环,使太阳看起来似乎变大了。晕轮效应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也可以称为光环效应,即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他身上某种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会掩盖我们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理性评价。简单来说,这个人令我们感到突出的高分品质,就像光环一样,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并让我们对其他的品质给予较高的评价。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成见,是较难避免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以偏概全”就体现出了其遮掩性,评价人时由片面推及总体。或是在我们对评价对象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根据外在来对内部进行评价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表面性的特点,“以貌取人”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在本文开篇给大家讲述的弥子瑕的故事就体现了晕轮效应弥散性的特点,“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弥散性的表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会影响到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上。与晕轮效应相应的现象是反晕轮效应,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偏见。 那么晕轮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小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呢? 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成因,Fiske和Taylor曾论辩说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即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不愿做过多思考,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于是大多数时我们更乐于仅从感知觉来了解事物,并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评价,以点概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我们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在对人进行客观评价时,就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更倾向于以貌取人。 想要减小晕轮效应,要避免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多接触了解评价对象,综合多方面再进行评价。还要尽量做到不以貌取人,多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内在品质判断。最重要的还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评价,不去片面地了解事物。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看弥子瑕和卫灵公的故事,不难发现,卫灵公也没能避免晕轮效应。他被弥子瑕的俊美容貌吸引进而对所有方面都是高评价,即使弥子瑕触犯了律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弥子瑕年长色衰美貌不再时,晕轮效应消失,同样的事情,卫灵公前后给出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电影《Rango(兰戈)》中所说:“We each see what we need to see.”(我们只能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当我们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时,就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 参考文献 段军华,黄世燕著. 你不可不知的88个心理定律. 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韩非著.《韩非子·说难篇》. 百度百科——晕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L0RImcWmI1aKGlZckp-VYdya_02_Awin0m9MMzg86oYj86S8upsfnDupQcLucf6d0Es0QafX5ZOwntjyd5Tq ... 早睡苦手

    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句必须点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