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本书都成为不凡的创意
来自:why
蚂蚁搬家之五: 让每一本书都成为不凡的创意——记最美的图书获奖设计者朱赢椿 ---------------------------------------------------------- 认识朱赢椿的过程很简单,我因为喜爱《不裁》这本书,去找古十九也就是叶蕾,那是一个十分低调但聪明的年轻女孩,她刚刚失去获得一个健康孩子的希望,所以《不裁》的获奖也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喜悦。我喜欢她的文字,是那种可以渗入缝隙的细致和尖锐的文字。谈话结束古十九极力怂恿我去找朱赢椿,我因为不做出版,很少和设计家打交道,怕说话不投机扫兴,勉强应诺。在我即将离开南京时,我在南师大朱赢椿的工作室里见到了他,这是一个确有几分艺术家特点的年轻人。这次见面却让我大喜过望,我不仅遇到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还结识了一个少有的对出版和选题特别着迷和敏感的人。我也很快察觉到这个图书设计界正在迅速升起的耀眼新星,还有一颗纯净如透明般的心灵。 2007年的4月份,在重庆举办的全国书市上,朱赢椿设计的《不裁》就引起了许多读者的注意,这本书是那么奇特和别致,几乎所有看到它的人都好奇地停留在这本书边上翻弄着,这就是当年在德国莱比锡最美的图书奖评比中,唯一获得奖励的中国图书。和以前获奖的图书不同的是这是一本设计和内容都非常贴近读者的图书,书的外观形式、质地都充满了中国传统图书那种特殊意味,而且定价相对低廉。许多人为这本书的设计着迷,觉得那种需要边裁边看的形式很有趣:他们读到好看的文字便有了裁开的欲望,如果看不下去就可以置之不顾。这书本来是一个年轻的设计者和一个并不出名的年轻作者志同道合的组合,他们想把好看的文字和别出心裁的设计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他们喜爱的图书样式。没有想到,这本书首先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它因“中国化”的特色而得奖。 此后,这本《不裁》在国内不胫而走,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开始有许多人到书店寻访。 这本书的设计者因此一下子吸引了业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在平面设计方面鼎鼎大名的吕敬人老师在他的《中国设计40人》中把设计者朱赢椿还没有面世的新书作为设计范例,先于出版作了大篇幅的介绍,朱赢椿的那本新的图书还没有出版就已经签订了海外好几个国家的版权意向,迄今为止已经售出了许多个国家的版权,这本书的名字和《不裁》一样还是有点怪:《蚁呓》。书的设计尚未完全定型时,朱赢椿做了几个样品,进行了一番市场方面的观察:他把设计好的图书拿到书店里放着,然后在一旁观看读者的反应:有一个读者走了过来,拿起书,脸上浮现了一种好奇和不解的表情:白色的封面上分明有什么东西沾在了上面,是灰尘还是别的什么?那个读者做了一个自然的举动:轻轻吹拂封面上沾着的小颗粒,随后又试图用手去掸开这不肯消失的小黑点,这时他才发现这小黑点是一个个小小的生物,那是一只只细小的蚂蚁,现在他开始打开书了:原来这是一本别出心裁、关于蚂蚁的故事书。 关于蚂蚁的知识,朱赢椿肯定不是权威,但是他是一个具有浓厚的自然和环保意识的观察家、摄影师,在工作之余他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长时间地在草丛里、树木旁和河流边观察、拍摄生物的活动世界,那些悄悄地不势声张的动物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悦、尊严和平等的含义,让他的想象力和思考进入一个无人之境,使他如孩童般纯洁。而且他因此获得了休息、思考和创作的更多机会,于是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他的感受: “小时候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总是能从蚂蚁的生活中发现许多乐趣。大了以后不再看蚂蚁,而只顾自己,蚂蚁从我的世界远去。偶尔从动物世界中再看到蚂蚁,带着一种人的宽容和自以为是,总感觉蚂蚁很像人,它们和人一样觅食、结群、打架,甚至像人一样知道埋葬同伴的尸体。某一天又蹲下来仔细看蚂蚁,才发觉不是蚂蚁像人,而是人才真正像蚂蚁。高高在上时,人看不见蚂蚁,以为人可以主宰蚂蚁的生命,蹲下来时,才发行人和蚂蚁一样值得怜悯,人在宇宙中之脆弱如蚂蚁。只有放低自己,蹲下来看世界才会发行世界的真谛。人和蚂蚁,本是同类。” 保持对艺术和创作谦恭的精神,是朱赢椿为人为事的基本态度,完全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和迫切,不让自己因获利的需要而改变创作上自由想象的空间。 于是朱赢椿想做一本不考虑出版常规的图书,因此有了《蚁呓》。这本书是朱赢椿再次尝试从设计到内容具有自主性和实验性价值的书籍,他想藉此传达一种特别的书籍理念:阅读的乐趣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书中大量留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是向读者发出一个诚挚的邀请:这是一本需要共同补充、创造和书写的图书。朱赢椿再次获得了世界性的赞美和奖励,在德国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对来自、中国的图书设计师做出了如下评语:“这本双语书(中英文)以高雅的美取胜,它体现在高超的设计水准和极少的设计介入。以蚂蚁的角度切入,把蚂蚁的渺小和它与人类的相似性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这本书中,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当下现代主题得到有趣地结合。空白页和极少的文字体现了佛教对创作者的影响,促使人们去反思,对生命应报以怎样的态度。特别是创作者的互动理念让人信服:读者可以通过写信或者电邮告诉他们阅读本书的体验和联想。这样应该有后续的书问世。” 设计者明白,这是一个自我变得非常显眼的时代,许多人利用各种手段加以自我表现,许多人不满足于被灌输,他们感到自我的发现先于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他们不愿意也开始不习惯阅读过多的文字和了解别人更多的想法,他们只是停留在此刻的我,此刻的生活之中。 对于朱赢椿来说,他感受到这种阅读风尚的变化,感受到文字所写成的内容是可以有多样化的表达形式的,每一个人的表达都只是他自己的表达,因此阅读只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在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和表现的形式,为什么不给读者以更多的发挥和创作余地?如果读者喜欢一本书可能会激发他更多的表现欲望,这本书就是给那些充满了表现欲望的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余地。 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更像一个寓言,一段心理历程,一段观察手记,它有看似平常的风景和异常美丽沉静的画面,这些纯净的画面告诉读者:你在其中,我也在其中,生物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如果有可能,我们就让它保持最好的状态。 此后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设计奖的朱赢椿并没有止步,2007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朱赢椿认识了南京日报的一个记者申赋渔,他们认识并不久,闲谈中透露的相似的背景,却让彼此都很放松。相聚聊天中太多的惊喜来自于彼此的欣赏和默契,看似各不相干的人生,却在他们的内心,深藏着一样的悲悯与责任。 因此,当申赋渔第一次跟朱赢椿说起他的一部纪实性书稿时,久在象牙塔中的朱赢椿竟然也同样感到了深入骨髓的疼痛:这是另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离他们曾经生活的现实环境并不那么遥远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群遭遇不幸、却经历各异的孩子,申赋渔以一个赋有记者良知和悲悯的天性来描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在他的记者生涯中一直把眼光投射在公益和对底层社会中那群孩子的关怀中。朱赢椿对这些年轻生命的痛苦,感同身受,但颇有几分书生气的他却不能判断,是否因为他和申赋渔已经是好朋友,而多了一份格外的热情,他担心过分的热衷会使自己丧失客观的判断力,他也担心读者会不买一本描述苦难和不幸的图书,但书中描绘的故事却让他如此的震惊、疼痛与冲动,他一刻也不能忘记书中苦难情景,不能忘记那些在贫寒和挣扎中需要关怀和援手的人。他把申赋渔的作品带到了大学课堂,读给外表很“酷”的孩子们听,教室越来越静,直到传出了压抑不住的哭声。 朱赢椿决定为申赋渔设计这本书,他又要做一本最美的书,来表达他对生命更为广阔而深入的理解与关注。此后,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朱赢椿总在构思这本新书设计的最终方案,这本即将问世的图书被取名为《不哭》。这一次朱赢椿注定要又一次震动他的同行和读者:他的设计是这样令人心悸,形式与内容达到了真正的水乳交融。他用最洁白柔软的内页纸来表现那些天真却过早遭遇不幸的孩子纯洁的形象,用粗糙却坚韧的牛皮纸来体现一个百折不饶的从苦难中顽强活过来的年轻生命的感人的故事……每一种不同的纸质被用来表现不同经历的人和不同的故事,而封面则呈现出对这个群体的悲悯与慰藉。精心的设计使得这本即将问世的新书《不哭》具有特殊的价值,首先是为内容题材而作的充满联想的设计,其次即是设计的思想中也包含着超出了设计的情感流露:并且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在这样的设计中,创伤、悲痛、坚韧、尖锐、艰难、柔软、温情等让我们联想到生命、生活的种种幸与不幸的词语,都在设计中有巧妙的对应和联系,一层薄薄的纱布,从书脊延伸到了封面和封底上,书脊的纱布上贴着一条毛边的牛皮纸,乍一看,像是在装订过程中突然停下来,时间定格、凝固了,让人感到沉郁而伤痛。封面是粗糙的充满质感的纸张,仿佛洗旧了的布,调子怀旧而感伤,沉重而质朴,含着浓浓的悲悯之意。翻开内页,立即听见了纸张的呼吸之声。叹息、沉吟、落泪、悲愤、恸哭,翻开的这一瞬,情绪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一只无形的轻柔的手,牵着你,走进了最最柔软的内心,轻轻地翻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泪流满面,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内容深深感动,王蒙先生看了这本书稿后用朴实的话语为它题字:同情不幸的人,珍惜已有的幸福。这也是朱赢椿设计目的,不是为了再获一个奖,是为了完成一种心愿,是自觉的对生活和美的追求和奉献。 这一次有人开始提醒朱赢椿,你的设计过于抢人眼球,而且连年获奖的奇迹使得读者很容易忽视图书本身的内容,这对朱赢椿无疑是一个很客观的提醒,一方面他需要又一次突破,另一方面他也渴望内容与设计的高度一致性和相互映衬的效果出现,为此他曾一次次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设计思路。 《不哭》设计的价值还不仅在于设计上的又一次创新,也在于作者和朱赢椿将此书的所有所得都做了捐献的安排,在他与作者的感召下,出版社和代理商都放弃了绝大部分出版和发行利润,这本书的大部分利益将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此书将如同向往美与关爱的桥梁,在这座桥梁的这一端,连接着作者申赋渔和朱赢椿的美好的祝愿,也连接着出版社和发行机构的理解与支持,而在另一头这本书同时连接着无数个普通中国人的关怀和希望。 许多从事图书设计的作者往往是在表现别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在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这是截然不同的做法:前者可以从简单的模仿、剪接和拼凑中获得,后者则需要思想、需要创意、需要很高的悟性和表达能力。 朱赢椿做到每一本书都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和起点,他的每一本书都成了一个美妙的创造,每一本书都成了诗意的表现。当今这样的设计者并不多,但朱赢椿无疑是一个领先者。他还有更多更新的创造,还有不同于他已经创造的作品问世,这又是一个不能现在就透露的秘密,但它让业界重新充满奇妙的期待。 如果设计是快乐的,那么无穷的创意就是天赋的快乐和财富。 -------------- 后注:叶芳女士是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不哭》这本书的发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