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
夹克,皮的
失恋之后去看《少年维特之烦恼》无异于找死,如果接着看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只会死得更快更惨。作为一个爱情解构主义的文本,它没有像微精神分析学那样把追求爱情理解成避免孤独的尝试,而是将爱情解构,落实到生活中吃喝拉撒睡的每一个细节中,才不跟你说潜意识,拒绝潜意识。交织着欲望的需求和满足,交错其间的情绪,糟糕的情绪。爱情仿佛一下子只剩下情绪,还能是什么呢?边读边类比,全世界的恋人全都一个样,不同的只是语气和署名,也许没有他写的彻底细致,但对于狗娘的爱情,你要的仅仅是文学或其他的价值吗?拉倒吧你。 恋人们变得卑劣起来,可耻得令人作呕,一如我。 恋人们没法不痛苦,不确定的关乎人品,一如我。 恋人们始终情绪饱满,义不容辞地等待着孤独和被伤害受挫败,一如我。 伸手间的犹豫饱含着对未知的恐惧,情绪来回往复,根本就是与理智相悖的。不伸又会怎样呢? 看看吧,嫉妒者的痛苦便有四重:“作为一个爱嫉妒的人,我得忍受四重痛苦:由于我爱嫉妒,由于我因此责怪自己,由于我担心我的嫉妒会有损于他人,又由于我自甘没出息。因此,我因受人冷落而痛苦,因疯狂而痛苦,又因太平庸而痛苦”。明白了吧,但如果不是恋人便不会明白这种痛苦,他们嘲笑;如果不是恋人,便没有痛苦的义务和资格。这还仅仅是“嫉妒”呢,罗兰•巴特同学为我们想到了一切。 我决定马上就伸出我的手,道家的无为显然成不了我的手腕,复杂诡异的禅宗代表的是四大皆空,这又是多么生硬的想法啊。 “没什么”这词的使用频率就像恋人们反复自问“为什么”一样高,它与“为什么”一样复杂。它代表珍惜,代表抗拒,有时还代表着并没有什么所谓。 这种书是不能多看的,就像某些电影。影像中的完整清晰不管是不是虚构的都会让人觉得这种操蛋的生活的存在是真实的,对一部分人来说甚至是不可避免的,那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而这种书,就像《娱乐至死》中描述的一样,在跌宕起伏的情绪描述中会把人的脑子给操没了,这时反而会得到一种具体,一个趋于一致合理的行为模式,去拥抱,去哭泣,去自杀。这不是被呼唤的,而是被诱发的。爱情的世界里充满了符号,充满了象征,符号和象征的缺位或表达偏差都会引起令人恶心的情绪。 最后我又得到了熟悉的拥抱,理智不在场,因为我又满足了,高兴得一塌糊涂。这狗娘的爱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许绮玲翻译的台湾版《明室》 (淹然)
- 求问罗兰巴特《真实效应》这篇有中文版吗 (星尘)
- 求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十小十)
- 关于“作者之死”. (危地马拉)
- 求助 叙述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我这只羊弄丢了)